司马懿临死前的预兆(魏明帝送来冬衣)
司马懿临死前的预兆(魏明帝送来冬衣)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等长相的人脑袋能转90度,可以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背后,相术上的说法是“属于野心勃勃之人”。时任丞相的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并特派使者对告知司马懿 “再装病就去监牢待着”,于是,司马懿最终还是到了曹操麾下,负责教育曹丕。此等心性,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建安六年,司马懿22岁,时任司空的曹操直接征辟他到朝廷任职,但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曹操?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天下群雄纷争,最后谁主天下尚不得知,他不愿冒险答应;二是父亲和哥哥都在曹操府上供职,他在仕途上不好超越,且“鸡蛋不能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曹操失败,司马全族皆亡。择主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需要冷静观察,于是司马懿谋定而后动,开始了长达7年的装病生涯。建安十三年,司马懿29岁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曹操胜利在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也是“路人皆知”,说得是司马昭这个人篡位的野心已经无人不知了。但其实,他的野心,也不过是继承了其父——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今河南温县西人,出身于厉害的世家大族,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人们对司马懿的印象,大多是从影视剧、小说里的三国故事而来,在这一文化系统中,司马懿往往是以配角出现,相较于“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他的形象并不出彩,充其量可称为“忍绝”。
然而,着眼于大历史,司马懿不但出彩,并且称得上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魏国四代皇帝托孤的辅政重臣,既是匡扶曹魏朝廷的柱石之臣,也是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奠基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司马懿历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齐王曹芳四朝,在四任皇帝手下平安度过并被委以重任,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其心思缜密,巧隐锋芒,考虑周全。
此等心性,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建安六年,司马懿22岁,时任司空的曹操直接征辟他到朝廷任职,但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
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曹操?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天下群雄纷争,最后谁主天下尚不得知,他不愿冒险答应;二是父亲和哥哥都在曹操府上供职,他在仕途上不好超越,且“鸡蛋不能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曹操失败,司马全族皆亡。
择主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需要冷静观察,于是司马懿谋定而后动,开始了长达7年的装病生涯。建安十三年,司马懿29岁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曹操胜利在望。
时任丞相的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并特派使者对告知司马懿 “再装病就去监牢待着”,于是,司马懿最终还是到了曹操麾下,负责教育曹丕。
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等长相的人脑袋能转90度,可以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背后,相术上的说法是“属于野心勃勃之人”。
曹操本就多疑,不会轻易信任别人,他设计验测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还做了一场梦,梦见三匹马共食一槽,“三马”显然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槽”则是曹的谐音。
于是对司马懿更加疑心重重,猜忌、厌恶有加,几次欲加害。
曹操警告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虑汝家事”,此话饱含杀机,但曹丕已经对司马懿全身心的信任,所以他对曹操的预警不但没有听信和提防,反而处处维护司马懿。
显然,司马懿在曹操当政时期的日子不好过,所幸他一直佯装糊涂,小心翼翼,察时知世,审势慎行,进退有度,应对机变,倒是获取到了曹丕的全然信任,每次曹操对他不满时,曹丕都会“每相全佑”。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登基称帝,司马懿如释重负,他终于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曹丕时代,至此,司马懿已经走进了曹魏政治权力核心。
曹丕对司马懿非常推重,情意相投,可惜天不假年,黄初七年(226年)5月,曹丕因肺结核去世,年仅四十岁。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临终时,曹丕令司马懿(抚军大将军)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还有身在扬州未在现场的征东大将军曹休,四人共为辅政大臣,并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丕去世后,22岁的太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此人明敏果决,掌控能力极强,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曹魏王朝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帝王。
魏明帝对四位辅政大臣都存有戒心,于是即位后,他立刻就强化了自己的决策中枢机构,用自己身边原来掌管机要、文秘的人员组成了新的决策班底,用来保证自己能总揽全局,实际上就是将辅政大臣与核心决策隔离开来。
四位辅政大臣中,曹真是曹魏宗族,地位尊,但才略平平;陈群主要长于政务;曹休也是曹魏宗族,骁勇善战,但不善政务;唯有司马懿独具政略与超群的军事才能。
魏明帝称帝3个月时,孙权打算趁虚而入、进军中原,结果遭到司马懿的迎头
痛击,这一战更加强化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高层地位,这个时段司马懿战功卓著,成为非曹氏族人在曹魏政权中权位最高者。
随着司马懿功勋人望日隆,宗族成员和朝臣对司马懿的猜忌和影射之言形形色色、此起彼伏,魏明帝曹不可能无动于衷,他陷入一种既离不开又信不过的纠结之中,君臣嫌隙难以弥缝。
司马懿自从与曹魏阵营沾上关系,就已经开始了他的“忍绝”生涯。
面对魏明帝的猜忌,司马懿自然是小心应对,想常人之不能想,平定公孙渊叛乱时发生的一件事,很经典地展示出他是如何将“忍”演绎到极致,可以说他是用“忍”字头上的这把刀赢取了人生的辉煌。
公孙渊,辽东太守,汉末以来对曹魏政权一直若即若离、时降时叛,突然在景初元年(237年)宣布自立为燕国,并于次年(238年)开始反水之举,发兵攻打曹魏。
面对敌军压境,朝中大臣对这次征讨意见并不统一,司马懿洞察群臣顾虑,在廷议时提出攻打公孙渊的上、中、下三种对策,并放言“自信一年为期拿下辽东”。
于是,公元238年6月,年近60的老将司马懿,领魏明帝懿旨,率步骑4万征讨公孙渊大军。途经故乡温县时,他不但没有光宗耀祖、衣锦荣归的舒情畅意,伴君如伴虎,历经三代都善猜忌的曹氏帝王,司马懿很清楚以后能够善终就是万幸,不禁喟然长叹,生出“告成归老,待罪舞阳”的苍凉之感。
司马懿毕竟是三朝元老,伤感过后,依然还是那个滴水不漏、思虑周全的大将军。他依据公孙渊三代基业都在襄平(今辽阳),且志大才疏贪恋财宝的特点,判断出公孙渊必定会死守襄平,以此做出征讨策略,如他所预计般剿灭了公孙渊。
为了震慑辽东,警戒其他地方,司马懿攻破襄平之后,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和公孙渊政权的官员近万人,全部杀死,解决了困扰曹魏政权数十年的辽东困局。
听闻前线报捷,魏明帝龙颜大悦,由于当时天气日益寒冷,魏明帝就派车队送了一批御寒衣物,指名赏赐给司马懿。
御赐衣物送到后,"时有兵士寒冻,乞襦“,但司马懿拒绝给士兵发放,有人折中说:"幸多故襦,可以赐之。
把旧短袄给士兵御寒的建议依然被司马懿拒绝了,冠冕堂皇的原因是短袄是皇上的物品,身为大臣没有权力自作主张下发:“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司马懿征战无数,为曹魏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正常来说,他懂得体恤兵士、获得军心的重要性,这次却因为士兵合理的冬衣需求如此不近人情,甚至冷血,事出反常必有妖。
因为这是一场帝王与臣子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时司马懿战功赫赫,虽然名义上他的政治地位不是最高,但在三国时期征伐不息、彼此存吞并之心的特定背景下,军事的地位空前突出,实际形成了军事统帅政治的局面,自然司马懿也就成了魏明帝时期的柱石之臣,南征北战纵横疆场,所向披靡。
但是,才高遭嫉、功高震主、忠者遭疑,这是封建专制政治中的必然逻辑,也是作为臣子无法摆脱的劫数。魏明帝赐冬衣,御旨却指定赏给司马懿个人,这批冬衣的性质就是皇帝赐与司马懿私人,而不是国库给予士兵的赏赐。
司马懿可以自己用,但如果他将衣服下发士兵,性质就变成他用皇帝的赏赐去收买军心,居心叵测,有不臣之嫌。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识破魏明帝的阳谋,于是用这种容易被人诟病的方式逃脱专权的嫌疑,这是他的韬光养晦之术,也是他“忍绝”的经典案例。
魏明帝得知后,自然明白了司马懿的示忠之意,双方都安心下来,气氛一片大好。
这时,司马懿上奏魏明帝,将军中60岁以上的千名老兵全部遣散,为在战争中死亡的官员回家治丧,安抚家属:“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
帝王之术在于软硬兼施,司马懿以退为进做好人,魏明帝自然顺水推舟,满足了他的奏请,已朝廷名义遣散老兵,为阵亡士兵回家治丧并安抚家属,并派人到蓟犒劳大军,给宣帝增封昆阳,舆已封的两县一起作为食邑。
一场暗含杀意的试探就这样消弭于无形,最后皆大欢喜。紧接着,历史的反转再次来袭,司马懿还在班师途中的时候,魏明帝突发重病,竟然在虚岁36岁的壮年时期撒手西去,临终前,再次托孤司马懿。
关于托孤,又有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本来魏明帝的托孤名单中并没有司马懿,他打算让燕王曹宇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将军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
结果亲信重臣刘放、孙资与曹爽、曹肇因争权而不睦,借机劝说魏明帝改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逐出曹爽、曹肇,刘放竟然还强行抓着魏明帝的手写了召司马懿托孤的诏书。
就这样,司马懿再次当上辅政大臣。但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几乎一直未在朝中,这应表明他在政治上并不完全受魏明帝信任,魏明帝去世后,司马懿不必像曹操时的战战兢兢,曹丕时的谨言慎行,曹叡时的时刻算计,幼帝当国,庸人辅政,司马懿终于如释重负。
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借助皇室成员的亲贵身份,步步紧逼,对司马懿进行挤对和排斥。
正始八年(247 年),曹爽软禁太后,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
五月,司马懿称病辞朝,不问政事。次年,曹爽派人查探司马懿身体状况。司马懿知其来意,假装病重,成功骗过来人,曹爽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嘉平元年(249 年)春正月,魏帝曹芳、大将军曹爽等人离开洛阳去祭祀魏明帝,“装病”告老退休两年的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以雷霆手段一举清除了曹爽势力,史称“高平陵事变”。
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成为乱世三国的终结者和晋朝的实际奠基人。但终其一生,司马懿仍称魏臣,也算不负与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三朝的君臣之谊。
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神秘而又传奇,他集大魏之守成者,大晋之奠基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的精彩人生,正所谓是“依依东望是人心”。
历史选择了司马懿。在主导历史走向之前, 司马懿在个人成长中,次次有意识地跟随时代的节拍, 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事功。也就是说, 司马懿之所以是司马懿, 不是先定的历史宿命, 而是一种与时代相结合的自我选择。
历史实际中的司马懿是一位堪与曹操、诸葛亮比肩的魏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籍对他“文以瓒治,武以棱威”的评价,才是公允的评价。
参考资料:
唯实:《司马懿_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基人》
中国领导科学:《司马懿赢得天下的心理分析》
文史知识:《司马懿这位人生最大赢家究竟赢在何处》
领导科学:《司马懿与曹魏的忠信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