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采访(难忘的独家采访)
不寻常的采访(难忘的独家采访)二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对历史的追寻,和冯姐一道,乘车前往采访地——湖北孝感西郊的空降兵十五军干休所。经过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女英雄——王清珍。她中等身材,年过五旬,精神矍铄,被岁月洗礼的姣好面容,让我联想到她年轻时的美丽。当冯姐向王清珍说明我的来意后,她理了理被岁月染白的头发,似乎从那遥远的记忆中去追寻那血与火的战斗历程……我反复思考老师的建议,如何去采写贴近生活、可读性强的文章呢?正在我苦苦思索的一天下午,部队有事让我赶回单位,刚到单位就碰到女话务员冯姐,在寒喧中她得知我在报社实习,问我能不能帮她妹妹的婆婆写一篇宣传文章?我问她是干什么的?她说是退休军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立过功,被授予过荣誉称号,出席过全国英模大会……“啊”!我一声惊喜,这不正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吗?我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并约好采访时间。在采访前,电影《上甘岭》那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时浮现在眼前,特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近一个时期以来,电视上、报纸上有很多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纪实片和有关文章,我也在闲暇之余大致看了一些,特别是央视播放的《跨过鸭绿江》这部剧我看的比较认真,随着剧情的升华和思想的融入,人的思绪恍惚被拉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让我想起90年代初期,我在《武汉晚报》实习,独家采访过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的生活原型——王清珍,以及她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收殓遗体、用口为重伤员导尿等鲜为人知的秘闻往事。
年轻时代的王清珍
一
那是1993年的冬季,我在部队某军工企业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单位将我送到《武汉晚报》实习,指导我的老师是晚报的首席记者肖军。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日常的主要读物是晚报和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了吸引读者,创办了周末版,周末版可读性比较强,刊载的文章大部分是“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的内容。当时,肖军老师让我发挥部队优势,去挖掘一些有故事情节大家喜闻乐见的军旅纪实文章。
我反复思考老师的建议,如何去采写贴近生活、可读性强的文章呢?正在我苦苦思索的一天下午,部队有事让我赶回单位,刚到单位就碰到女话务员冯姐,在寒喧中她得知我在报社实习,问我能不能帮她妹妹的婆婆写一篇宣传文章?我问她是干什么的?她说是退休军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立过功,被授予过荣誉称号,出席过全国英模大会……
“啊”!我一声惊喜,这不正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吗?我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并约好采访时间。
在采访前,电影《上甘岭》那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时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女卫生员王兰的一首“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曾令我和无数热血儿女为之亢奋和动容。影片中的王兰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化身,生活中的“王兰”是什么样子呢?她在“上甘岭”是如何经历战火洗礼的呢?走下“上甘岭”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一连串疑问,我采访了她……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对历史的追寻,和冯姐一道,乘车前往采访地——湖北孝感西郊的空降兵十五军干休所。经过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女英雄——王清珍。她中等身材,年过五旬,精神矍铄,被岁月洗礼的姣好面容,让我联想到她年轻时的美丽。当冯姐向王清珍说明我的来意后,她理了理被岁月染白的头发,似乎从那遥远的记忆中去追寻那血与火的战斗历程……
二
王清珍深沉地告诉作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国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当时,我只有15岁,也积极要求到部队去,但因年龄不够,两次被淘汰,但我不气馁,让父亲带着我继续找组织软磨硬泡,经过不厌其烦的申请,征兵办终于批准了我参军入伍。入伍后,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卫生队, 1951年秋,我随第三批入朝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1952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我被调到上甘岭主攻部队收容所担任卫生员,收容所设在距主阵地不远的一个山腰间,这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坑道和防空洞。我的主要任务是对阵地转移下来的伤员进行战地救护,当脱离生命危险后再转移到后方医院。”
“另外,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战场上寻找医疗物资。当时,战斗异常激烈,医疗物资运不上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夜晚我和女护士偷偷爬出坑道,寻找敌人投下的照明弹,因为照明弹上的小降落伞可以当救护绷带,捡回后把它剪成条进行消毒处理后,就可以直接用。我们还有时把敌人丢弃的棉衣捡回来,用棉衣里的棉花为伤员包扎伤口。”
王清珍说上甘岭战役是我军与美军发生最激烈的一场较量。当时,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我军守卫的3.7平方公里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阵地被削低两米,土石被炸松1米多,战斗异常残酷。
特别是敌人占领我上甘岭表面阵地后,断绝水源,用烟熏、火烧、施放毒气,企图将坚守在坑道内的我军指战员窒息在洞内。由于敌机轰炸,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坑道掩体越来越小,行动不便,有些牺牲的烈士遗体也只能暂时停放在坑道内,由于通风不畅,加之大小便不能及时清理,坑道内空气污浊不堪,因缺氧时常发生人员窒息,为了抢救被窒息的指战员,王清珍说:“我每天都要做数十次口对口人工呼吸,虽然当时我还是一名16岁的少女,但为了抢救战友生命,我什么都不顾了……”
王清珍说:“在上甘岭我也经历了生死考验。有一天夜晚,敌机突然投下一枚炸弹,把坑道口的一个汽油桶给炸着了。当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汽油桶燃烧起熊熊大火,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这将危及正在坑道内进行急救手术的医务人员和几十名伤病员。在这危急时刻,我不顾个人安危,抱着一床棉被扑向汽油桶,及时将大火扑灭,虽然手上和脸上烫出串串血泡,但保护了坑道内的战友和伤员,我认为值!”
三
王清珍在向作者谈起用口为曹排长导尿这件事时,眼里噙满泪花,她说这件事令她终身难忘。
那是一个战斗异常激烈的午后,从阵地上转移下来一位重伤员——曹排长,王清珍在护理时,看到他脸色发黄,头上冒汗,疼痛难忍,不停地呻吟。原来,这位曹排长因为腹部中弹,导致泌尿系统受损,不能正常排尿。王清珍一检查他的腹部,腹腔鼓得很大,她以护士的直觉判断,这是尿液长时间排不出导致腹部憋胀,如不及时将尿排出,很可能将膀胱胀裂而危险生命。
王清珍见状,让曹排长脱裤检查,面对年轻的女护士,曹排长不好意思让她检查隐私部位。王清珍严肃地对他说:“伤情就是命令,抢救伤员是我的职责,我有责任和义务为你提供一切救护,你必须听我的!”面对严肃而又认真的王清珍,曹排长难以拒绝,害羞地点头同意。
于是,王清珍找来导尿管,塞进曹排长的下身,让他放松、使点劲,引导他排尿,但效果不佳,怎么办?情急之中,王清珍突然灵机一动,用嘴吸!她没有迟疑,蹲下身子,不顾少女的羞涩,用口猛吸生殖器另一端的导尿管,在王清珍的反复吸吮下,尿终于排出来了,重伤的曹排长得救了……
年轻少女王清珍抢救曹排长这一动人壮举,不仅感动了上甘岭官兵,而且还感动了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将军,秦将军亲自给年轻护士王清珍签发了立功命令。随后,王清珍纯洁高尚的英雄事迹在上甘岭阵地上传诵着、讴歌着……
四
王清珍在与作者交谈中,她说在上甘岭留下最大的遗憾,就是为黄继光收殓遗体时,没有将他珍贵的血衣留下。
那是1952年9月的一天,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上级命令黄继光所在的45师2营向上甘岭右翼的597.9高地反击,只要占领这块高地,我军就能赢得胜利。上级要求必须在天亮前拿下高地,然而,由于敌人火力过猛,2营接连派出3批爆破组去炸毁敌人火力点都没有成功。
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带着两名战士,背上了手雷和爆破筒,开始朝着敌人阵地冲去,一名战友在冲锋中不幸牺牲,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友也已负伤,但两人仍没有停下复仇的步伐。为了炸掉敌人火力点,保证战友及时发起冲锋,黄继光忍着疼痛,从地上艰难地爬起来,用尽全身力气,向着敌人的暗堡扑去,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正在疯狂扫射的机枪口……
就在这一瞬间,我英雄的人民志愿军一跃而起,冲向敌人阵地,一举歼灭了敌军,抢占了597.9高地,赢得了这场胜利。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将黄继光的遗体找回,王清珍亲自收殓了黄继光遗体。她回忆说,在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黄继光的胸腔被敌人子弹打烂,血都流干了,军衣被血液凝固无法脱下,也无法清洗遗体。为此,王清珍和战友们用铁丝吊着汽油桶烧了一些热水,尔后用热水将黄继光的血衣浸软后,再用剪刀一块块的剪下,对遗体进行清洗处理。
王清珍遗憾地对作者说:“我一直在后悔,当时,从黄继光身上剪下来的血衣都是碎片,加之时间仓促,没有将血衣保存下来,使我们丢失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了43天,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高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冲锋900多次,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停止进攻并屈服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这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取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
五
上甘岭战役胜利后,为了表彰王清珍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志愿军总部给她荣记二等功,朝鲜人民军授予她“二级荣誉战士”称号,回国后,又出席了在北京隆重举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大会。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王清珍已是大姑娘了,为了解决援朝大龄干部的婚姻问题,由组织出面,45师师长做媒,把她介绍给比她大11岁的顶头上司——上甘岭主攻部队后勤医务股股长刘焕杰。婚后,王清珍生育3个儿子,由于她贤惠善良,丈夫爱她疼她,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1954年5月,王清珍夫妇随大部队从朝鲜凯旋回国,进驻河南明港市。不久爱人刘焕杰被组织选派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习,当年王清珍转业脱下军装,在团部负责家属工作。1965年战火又起,为了粉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阴谋,国家积极备战,王清珍又一次被召回部队,分配到空降兵15军45师医院当了一名护士。1982年经组织批准,王清珍光荣退休,结束了她光荣而又辉煌的军旅生涯。
退休后,王清珍仍为社会奉献余热,她应邀到武汉某医院当医生,负责颈腰椎治疗,她治愈了很多患者,特别是武汉某居委会主任的女儿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家人慕名找到王清珍请求帮忙,经过她精心治疗,半年后,被定为“植物人”的少女竟能开口说话。王清珍谦虚地说:“这也许是巧合吧。”同济医院一位教授感叹地说:“王清珍不简单,不愧是从战火中培养出来的‘巾帼英雄’”。
如今,王清珍已是8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在家人的陪伴下,过着幸福而安祥的晚年生活。
六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从上甘岭走来的女英雄王清珍。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三周年,拍摄了电影《上甘岭》,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影片中女卫生员“王兰” 的生活原型,就是取材于空降兵15军45师的女卫生员王清珍。
1984年1月8日《武汉晚报》刊发作者采访的独家新闻
1994年的早春,我(作者)作为《武汉晚报》的见习记者,有幸采访了上甘岭女英雄王清珍,同年1月8日,《武汉晚报》周末版在头版用大半版的篇幅刊发了作者采访的独家新闻:她从“上甘岭”走来——访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的生活原型王清珍。
随后,我(作者)采写的这篇独家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纷纷转载,中央电视台闻讯后也派出专题报道组,奔赴湖北孝感市对王清珍进行了跟踪采访,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人物专访。紧接着,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对王清珍进行了跟踪报道,就连新华社也派出摄影记者程敏,对王清珍进行深入挖掘报道,程敏采访和拍摄的图片经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后,反响更大。
后来,湖北新闻界的同仁说:“空军部队的魏正国,是发现和报道上甘岭“女英雄”王清珍的第一人,功不可没”。大家虽这么说,但我(作者)并不这么认为,英雄是存在的,只是发现早和晚的问题,也许早有同行报道过,只是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效果。但值得肯定的是,不管谁去采访报道王清珍,都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战斗英雄的最好报答!
这就是我(作者)心目中的女英雄王清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作者简介 | 魏正国,男,六十年代出生,湖北随州人。空军某物资供应协调中心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国防教育报》、《企业与企业家》杂志特约记者,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人物》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人物专访、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其中通讯《瓜园三笑》被《空军报》评为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并代表报社参加全国年度好新闻评选;报告文学《自强之路》被《中国军旅企业家》一书录用;《她从上甘岭走来--访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的生活原型王清珍》的独家专访,在《武汉晚报》周末版头版发表后,被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日子--访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贴身警卫员翟作军》的纪实文学发表后,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策划出品 | 龙纹传媒
作者 | 魏正国 图文 | 洪新政
责编 | 高光珍 审校 | 江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