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风光(宋韵温州他们见证了宋代雁荡山的兴盛)
宋代山水风光(宋韵温州他们见证了宋代雁荡山的兴盛) 宋代雁荡山的梵宇 不但数量众多且影响力也很大。其中灵岩寺规模宏大 有殿宇、禅房百余间 号称“东南首刹”。史记宋太宗赐御书经书、宋真宗赐额“灵岩禅寺”、宋仁宗赐金字藏经 灵岩寺因此名震京师。 灵岩寺(资料图片) 1.香烟辐辏 高僧辈出 据考证 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白垩纪流纹岩组成的复活型破火山。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 雁荡在开山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是深受佛家欢喜的禅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永嘉僧全了来到雁荡山 次年建芙蓉庵 后又陆续建成常云院(今能仁寺前身)、罗汉寺、宝冠寺、古塔寺等。随后 游僧神昭、行亮创建灵岩寺 僧庆h建净名庵、道法师建瑞鹿寺、远发建双峰寺、从吉建飞泉寺、文吉建灵峰寺 至宋庆历二年(1042)石梁寺建成 在短短的六十多年里 雁荡山里先后建成十七座寺院 加上唐代的本觉寺 后人合称“十八古刹” 见证了雁荡山的兴盛。
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 是名列“三山五岳”的中国名山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地质公园。都说雁荡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 兴于唐 盛于宋”。那么宋代雁荡山兴盛时期的图景究竟是什么样的?
雁山叙别 图片来源见水印
乾隆御笔题诗
宋嘉佑二年(1057)春 宋英宗之弟、定远将军濮王赵宗汉(?—1109)奉命出镇广南 途经浙江时前往雁荡山 拜访辞官退隐在此的好友汪子卿。赵宗汉在雁荡山住了一个多月 临别时 汪子卿拿出笔墨纸砚请他作画留念。五月廿九日 赵宗汉挥笔写就《雁山叙别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目前已知最早描绘雁荡山的图画。画中雁荡山奇水秀 楼台亭榭藏在其中 二人设几摊书对坐 一人携杖 童子抱琴随行 度红桥去。清乾隆皇帝为此题诗两首 其中一首尾联是:友谊相敦雁山墅 恍如叙别话松轩。这是让皇帝也羡慕不已的雁荡宋韵呀。
1.香烟辐辏
高僧辈出
据考证 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白垩纪流纹岩组成的复活型破火山。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 雁荡在开山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是深受佛家欢喜的禅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永嘉僧全了来到雁荡山 次年建芙蓉庵 后又陆续建成常云院(今能仁寺前身)、罗汉寺、宝冠寺、古塔寺等。随后 游僧神昭、行亮创建灵岩寺 僧庆h建净名庵、道法师建瑞鹿寺、远发建双峰寺、从吉建飞泉寺、文吉建灵峰寺 至宋庆历二年(1042)石梁寺建成 在短短的六十多年里 雁荡山里先后建成十七座寺院 加上唐代的本觉寺 后人合称“十八古刹” 见证了雁荡山的兴盛。
灵岩寺(资料图片)
宋代雁荡山的梵宇 不但数量众多且影响力也很大。其中灵岩寺规模宏大 有殿宇、禅房百余间 号称“东南首刹”。史记宋太宗赐御书经书、宋真宗赐额“灵岩禅寺”、宋仁宗赐金字藏经 灵岩寺因此名震京师。
宋绍兴十二年(1142) 经朝廷批准 雁荡山能仁寺改为禅院 获皇帝赐额 成为当时全国三十所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列“教院五山”之一。传说当年能仁寺有僧人三百 加上香客和游人 每天在寺院用餐的有一千来人。
更为可喜的名山有名寺 名寺有名僧。宋代雁荡山高僧辈出。据《浙江通志·雁荡山专志》介绍 宋代入志的雁荡高僧有三十五人 比元(6人)、明(8人)、清(12人)和民国(5人)合计还多。其中不乏处谦、士、枯木祖元、从瑾、天目文礼、石溪心月、绝岸可湘、西岩了慧、横川如珙、无学祖元等名垂青史的高僧。
处谦:天台宗智者大师下第十三世弟子 四十年间讲经不懈 登门者多达三千 北宋名相王安石及诸|绅竞作诗以赞其德。
士禅师:雁荡山第一位由朝廷任命的寺庙住持 众所熟知的成语“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就是他在雁荡山能仁寺上堂讲经时的原创。
天目文礼:居雁荡山能仁寺时 浙南士大夫及信徒都喜与他交游请益 大儒朱熹、陆九渊等曾跟随他学习道学。中年退居余杭良诸 朱熹闻讯让主管机构请其再住能仁寺。
横川如珙:南宋临济宗高僧 当朝丞相“钦其德”坚请出世雁荡山灵岩寺 四年后迁雁荡山能仁寺。人称“小达摩”的元代禅门宗师古林清茂就在雁荡山跟其参禅 日本禅僧入元求法“多以能入其门为荣”。
无学祖元:日本最大的禅宗流派佛光派的始祖 元至元十三年(1276) 他一生最精彩的吟诵禅诗《临剑颂》勇退元军的故事 就发生在雁荡山能仁寺。《临剑颂》后来还对日本武士道产生深远影响。
无学祖元手迹
据不完全统计 现日本保存着数量可观的宋元雁荡高僧墨迹 其中被日本当作国宝的有三件、列为重要文化财(日本文化遗产)的有十八件。无学祖元的代表作《临剑颂》 已成为日本五山文学的经典。名寺和名僧成就了“佛教名山”雁荡山 使之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标签。
2.诗画雁荡
盛传四方
雁荡山地处浙东唐诗之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的交接点 是浙闽通衢的要道 千年前就设有官方驿站 使得雁荡“妙胜山水”通过驿道往来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诗文图画走向四方。
北宋名相吕夷简(978-1044)是较早游历雁荡山的官员。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他曾居雁荡山净名寺 写下雁荡现在可知的最早楹联:“名山超五岳以外 净土在二灵之间。”给雁荡山很高的评价。他的诗句“我爱老僧年八十 一生长住翠微中”“何日抛龟纽 孤峰上再登”等 对宣传推广雁荡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 科学家沈括(1031-1095)奉命访两浙 次年四月慕名到雁荡山考察 写下《雁荡山》一文 一度成为雁荡奇山秀水的最佳推文。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高峰期 雁荡山恰好在这个时期进入兴盛期 进入画家笔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通过朋友、熙宁年间(1068-1077)任乐清县尹的周寄送的《雁山图》 迷恋上从未到过的雁荡山 欣然赋诗传情 盛赞雁荡山如梦幻仙境 奇秀堪比“五岳”及少华山、九仙山等名山。
赵孟坚永嘉施雁山以雁荡图求题
自书诗
赵孟坚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 嗜好收藏书画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现藏故宫博物院赵孟坚晚年书法代表作《自书诗》就提及雁荡山 题为《永嘉施雁山以雁荡图求题》 说明当时有人画过非常漂亮的雁荡图卷请赵孟坚题款。
宋淳v八年(1248年) 日本僧侣巡游南宋五山十刹 制作《五山十刹图》 其中“诸山额集”就收录有敕赐灵峰禅院、敕灵岩寺、能仁禅寺、敕赐寿昌禅寺等正门额 以及双峰、净名、能仁、灵岩等外山门匾额 说明宋代雁荡山就名扬海外。
虚堂智愚是在日本有巨大影响力的南宋禅僧。其门下南浦绍明是日本入宋留学僧 为建长寺第十三世住持 被敕封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门下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大禅师叫宗峰妙超 被敕封为“大灯国师” 开创京都大德寺 是临济宗大德寺派的开山祖师。宗峰妙超的弟子关山慧玄 开创了京都妙心寺 临济是宗妙心寺派的开祖。虚堂七世法孙大德寺一休宗纯的弟子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开祖 珠光弟子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是日本千家茶道的始祖 他们皆以虚堂为祖师。《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卷七除了记录虚堂智愚与南浦绍明的交往外 还收录了虚堂智愚与日本禅师智光和一位被称为源侍者的日本僧人交往记录。其中《日本源侍者游台雁》一诗 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宋代有日本僧人到访雁荡山。
经过雁荡山的古驿道 像是一根七彩飘带 把雁荡山和外面世界连接起来 通过名人名作的诗画流传 把雁荡山推向远方。
3.乡人醉爱
学养胜地
宋代雁荡山兴盛之前鲜为人知 一旦显露真容 则成为温台乡人醉爱的学养胜地。
王十朋在家乡梅溪的塑像(资料图片)
南宋状元王十朋是雁荡开山以来 第一个以大量诗篇赞美的诗人。他的家乡四都梅溪和雁荡山核心景区“两灵一龙”不过二三十里路程。王十朋三十四岁时赴临安补太学 第一次途经雁荡山 被其秀丽风光所吸引 连着游览三天。他在《出雁山》中写道:“三宿山中始出山 出山心尚在山间。浮名夺我林泉趣 不及高僧一味闲。”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领袖 曾追随陆游学诗 为诗痴狂 一生不仕。他的学术主张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三十岁左右开始出游 直到古稀之年才由儿子接回老家黄岩南塘(今温岭市新河镇)居住 足迹遍及南宋国土全境。在他七十六岁那年 与朋友王和甫相约雁荡山罗汉寺见面 才第一次目睹雁荡山的雄奇秀丽。此前四十多年的游历 戴复古已饱览包括庐山、衡山在内的许多名山大川。但看到雁荡山水后 他还是非常惊讶 说:“我本江湖客 来观雁荡奇。脚穿灵运履 口诵贯休诗。景物与心会 山灵莫我知。白云迷去路 临水坐多时。”
宋代雁荡山不仅风光迷人 深受乡人喜爱 如永嘉学派的薛季宣 “永嘉四灵”赵师秀、徐照、徐玑、翁卷 著名诗人林景熙等 均有诗文传世 对雁荡山赞不绝口。
雁荡山也是乡人醉爱的学养胜地 许多名家在这里传道解惑 隐居养生。叶适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嘉之学集大成者。淳熙三年(1176) 二十七岁的他在雁荡山寺院学塾中教书。淳熙四年秋 叶适参加漕试及第;第二年春 高中榜眼 从此走上仕途。
雁荡山能仁寺(资料图片)
据《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载 天目文礼禅师雁荡居山能仁寺 杖拂萧然 清风迫人 浙南一带衣冠君子多喜欢和他交往 跟随学习。文礼禅师退隐余杭良渚时 朱熹曾让有关专职机构礼请其再居能仁。另据《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介绍:天目文礼禅师精通周易。当时象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大儒 都热衷于阐扬道学 文礼禅师与他们一起交游 向他们直示禅宗心法。朱熹曾向文礼禅师请益“毋不敬”之义 文礼禅师便叉手示之。宋代雁荡学风可见一斑。
赵宗汉《雁山叙别图》让乾隆皇帝心生向往 后因故未能成行 让随行状元画家钱维城前去考察描绘雁荡山 由此诞生了一件价值亿元的画作。吕夷简“我爱老僧年八十 一生长住翠微中” 表达的是对高寿老僧常住雁荡山的羡慕。无独有偶 被誉为“讴歌大自然的诗人”翁卷 他的《赠东庵约公》也认为雁荡山是康养胜地 与吕夷简诗有同工异曲之美。《赠东庵约公》诗云:“问今年八十 退院久清闲。白雪髭慵剃 青松户早关。取泉来煮茗 与客话游山。弟子何僧是 缁衣多往还。”
雁山叙别图(局部)
两宋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当时可谓空前绝后。回望宋代雁荡山 梵宇林立、香烟辐辏、高僧辈出 法流不绝;千年古驿车水马龙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争相来游 诗画流传;本土乡绅 络绎不绝。他们堆砌起的诗和远方 对今日雁荡山旅游定位和规划发展 不无裨益。
黄靖林宏伟/ 文
来源:温州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