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商用烘焙机器(咖啡豆智能烘焙机亮相世界咖啡科学大会)
咖啡豆商用烘焙机器(咖啡豆智能烘焙机亮相世界咖啡科学大会)现场烘焙冲泡出来的咖啡有着红酒般的色泽。“我们对世界各产地的咖啡生豆进行大量的专业测试,找到了最佳烘焙曲线,不用专业的烘焙技术,不用烘焙经验,一台智能烘焙机就能靠自己从生豆开始去获得一杯新鲜和美味的咖啡,能让普通人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使得咖啡更加有趣。”学院派咖啡公司技术总监吕爱国对这台智能烘焙机即将带来新的消费模式充满期待。生咖啡豆与刚烘焙好的熟咖啡豆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咖啡烘焙机笨重、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烘焙技术人员,对细节要求极其严格,即使只是温度发生些许变化,都会影响咖啡的口感。为此,深圳学院派咖啡公司与韩国J3公司历时6年,联合研制了一款咖啡豆智能烘焙机,这也是中国第一款智能咖啡烘焙机,对于咖啡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咖啡豆智能烘焙机操作方便,使用简单,使用者只需将适量的咖啡生豆放入其中,点击按钮,经过10-15分钟的智能烘焙,香喷喷的熟豆就新鲜出炉了。这就让咖啡豆烘焙能够走入寻
电饭煲式的咖啡豆智能烘焙机轻巧、便捷,让烘焙变得简单。 记者赵艳芳/摄
学院派咖啡公司技术总监吕爱国给记者讲解智能烘焙机的相关知识并演示咖啡豆烘焙。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赵艳芳目前,以“分享咖啡科技进步”为主题的世界咖啡科学大会正在昆明召开,展会云集世界各国的咖啡产品,其中也不乏咖啡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产品。11月14日,一款咖啡豆智能烘焙机在展会上亮相,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随着咖啡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咖啡的品质。而一杯高品质的咖啡,首要条件就是新鲜度,由于咖啡烘焙环节比较困难,绝大部分咖啡饮用者都是被动的在咖啡烘焙企业的产品中做选择,极少数自己来烘焙咖啡。一杯咖啡的好坏大概80%取决于咖啡的品种和生豆本身,20%取决于成功的烘焙,同时烘焙好的咖啡最好风味只能保持一到二周。由此可见,咖啡烘焙环节对于咖啡的口味影响很大。
生咖啡豆与刚烘焙好的熟咖啡豆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咖啡烘焙机笨重、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烘焙技术人员,对细节要求极其严格,即使只是温度发生些许变化,都会影响咖啡的口感。为此,深圳学院派咖啡公司与韩国J3公司历时6年,联合研制了一款咖啡豆智能烘焙机,这也是中国第一款智能咖啡烘焙机,对于咖啡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咖啡豆智能烘焙机操作方便,使用简单,使用者只需将适量的咖啡生豆放入其中,点击按钮,经过10-15分钟的智能烘焙,香喷喷的熟豆就新鲜出炉了。这就让咖啡豆烘焙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对烘焙技术一无所知的普通人,都能通过一键操作,烘焙出品质稳定的熟咖啡。
“我们对世界各产地的咖啡生豆进行大量的专业测试,找到了最佳烘焙曲线,不用专业的烘焙技术,不用烘焙经验,一台智能烘焙机就能靠自己从生豆开始去获得一杯新鲜和美味的咖啡,能让普通人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使得咖啡更加有趣。”学院派咖啡公司技术总监吕爱国对这台智能烘焙机即将带来新的消费模式充满期待。
现场烘焙冲泡出来的咖啡有着红酒般的色泽。
此外,智能烘焙机收录了咖啡豆专业的烘焙配方(目前带有12中常规咖啡豆最佳烘焙数据),可以选择模式自带的,也可以设置自己的配方,通过更改烘焙温度、时间、爆点等,得到不同风味的咖啡豆。
“智能烘焙机能让普通人5分钟学会咖啡烘焙,可以自己选择生豆、自己烘焙、自己冲泡,促进了咖啡饮用文化的改良和普及,轻巧、便捷、电饭煲式的咖啡烘焙机走进千家万户,让烘焙变得简单。”学院派咖啡董事长冯瑞聪表示。他也希望,能通过智能烘焙机,“为国人提供一杯健康、新鲜的好咖啡”。
相关新闻
速溶咖啡“跑不赢”现磨咖啡 咖啡市场迈向精品消费时代
参会嘉宾观看咖啡展示。
现场提供免费咖啡试饮。 记者刘凯达/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各国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各式各样的咖啡店遍布中国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咖啡店,据统计,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长15%以上,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速度。”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如是说道。
如张亚平所言,第26届世界咖啡科学大会虽然是学术气息比较浓郁的大会,但从中依然可以听到诸多有关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方面的声音。日本上岛咖啡董事上岛昌佐郞也表示,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咖啡消费量在持续增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不仅仅只是茶叶之国,也会是咖啡之国。”
市场潜力在不断释放的同时,消费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尽管速溶咖啡仍占据中国84%左右的市场,现磨咖啡市场份额仅16%,但近年来速溶咖啡市场增速远不及现磨咖啡市场,中国精品咖啡时代即将到来。
百年历史照进现实
追溯中国咖啡历史,不得不提到云南。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并在大山深处的朱苦拉村种下了第一株咖啡树,从那时开始,朱苦拉村便开始了咖啡种植,村子周围从此一直都被咖啡树包围着。今天的朱苦拉村,古咖啡树还有13亩,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树还有24株,这算是有史可考的中国大陆咖啡种植的起源。
时光荏苒,近年来,中国咖啡产业发展迅猛,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有着质的突破。截至2016年初,中国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80万亩,总产量1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5%。全球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咖啡,产量超过1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约21个,中国是其中之一。
不过,尽管咖啡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咖啡工业的开启却仅有20多年的时间。中国最早的咖啡工业出现在海南,海南的力神咖啡建成年产325吨速溶粉生产线,国内更多三合一咖啡品牌都使用力神的速溶咖啡粉原料;2004年开始,后谷咖啡投入千万元研发经费,开启自主研发速溶粉生产线的工作,到今年底将拥有3.3万吨的咖啡深加工能力,这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咖啡深加工产业园。
随着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焙炒咖啡和速溶咖啡等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大幅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数量、质量和种类不断丰富,涌现出了大批速溶咖啡粉、三合一咖啡、焙炒咖啡豆、咖啡含片、 咖啡胶囊、挂耳咖啡、可立杯咖啡等中高端产品,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品结构正向多样化转变。
“井喷”态势难掩尴尬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
“统计显示,中国咖啡豆的消费量从2006年的2.6万吨增长到了2015年的13.3万吨,年均消费增长率达18.9%,是世界平均水平2%的9.5倍。”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振佳指出,目前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为5杯,远远低于日本、韩国人均年约300杯的水平,而世界平均值也在240杯左右。不过,中国咖啡消费量正以每年15%—20%的幅度在增长,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
陈振佳介绍,中国2015年的咖啡销量约为700亿元,而全世界咖啡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从中国市场每年15%—20% 的增速来看,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 2030年前后可能达到2—3万亿元,而成熟的咖啡消费市场将会在3—4万亿元之间,市场前景广阔。
但长期以来,中国咖啡市场多被国外品牌占据,雀巢和麦斯威尔等国际品牌占据了速溶咖啡大半江山,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现磨咖啡也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国本土咖啡只能扮演原料出口的角色。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万多家咖啡馆、2200多家咖啡相关企业,从业人数达到60万人。但在咖啡主产区云南,咖啡企业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8 家,上亿元的仅2家;全省128个脱壳加工厂中,500吨以上的仅有28家,5000吨以上的初精深加工厂仅4家,精深加工量不足全省产量的10%。多数咖啡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厂房陈旧,设施简陋,大多都以生豆为最终产品,“优质不优价”成为普遍现象。
精品消费倒逼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国咖啡市场却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饮用结构上看,目前中国市场份额比重最大的还是速溶咖啡,约为84%,现磨咖啡市场份额仅约16%,但现磨咖啡市场的增速却是速溶咖啡的3倍以上。”科技部咖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黄家雄告诉记者,速溶咖啡增速远不及现磨咖啡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去咖啡馆消费现磨咖啡。
但中国咖啡的价值却并没有显现出来。以主产区云南为例,长期以来,高品质的云南咖啡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市场地位。目前,云南每吨咖啡的生产成本高于巴西2000元左右,但销售价却低于美国期货价。在世界咖啡巨头抢滩中国的现实中,云南咖啡面临着“没有标准标准多,没有品牌品牌杂”的尴尬;在漂洋过海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云南咖啡扮演着默默无闻的原料供应商这一角色。
“咖啡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倒逼中国咖啡企业转变经营思路,谋求转型升级。随着咖啡科研水平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我国优质咖啡生产将迎来重大利好,精品咖啡时代也将随之到来。”陈振佳说。(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