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败落后下场(红楼梦贾府败落的伏笔)
贾府败落后下场(红楼梦贾府败落的伏笔)所以,曹雪芹家族巨变,历尽世态炎凉,曾经亲朋好友是锦上添花,如今败落下来却落井下石者有之,弃之而去者更有之,反不如平时不曾着意之“闲人”却能雪中送炭。为什么要痛恨?正是书童媚主无底限,而害主所致。作者写出此情节,亦是深刻反思、悔悟前尘不肖种种之事耳!脂砚斋批语是“血泪盈面”,可见教训之深痛,都是“血泪”教训,这哪里是在写王熙凤,这是在自我反思,痛陈自家之病。而脂砚斋和曹雪芹二人一写书一批书,自我解剖自家前尘旧事之不堪回首处,心中感慨,不禁血泪盈面,追悔莫及。再比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回目,小厮茗烟为了谄媚主子贾宝玉,竟引“淫词艳曲”之《会真记》、《西厢记》、《牡丹亭》等书,偷送给宝玉,将宝玉引向邪路。宝玉更加不愿读《中庸》、《大学》之类四书五经,遂成前半生于仕途经济碌碌无为之事。此处庚辰本《红楼梦》侧批曰“书房伴读累累如是,余至今痛恨!”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书,是在曹家败落后,回想前尘富贵荣华之事的反思之作。
充满了对昔日生活的眷恋,故有“风尘怀闺秀”之语,亦反思家族败落的原因,将这种反思所得敷写成书,所以曾命名曰“风月宝鉴”,鉴前尘碌碌,终致家族衰败,无力回天之地步。一部《红楼梦》,却是曹雪芹的《我的前半生》。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事,王熙凤曾点出豪门大家族存在的五大弊端。
此处有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
脂砚斋批语是“血泪盈面”,可见教训之深痛,都是“血泪”教训,这哪里是在写王熙凤,这是在自我反思,痛陈自家之病。而脂砚斋和曹雪芹二人一写书一批书,自我解剖自家前尘旧事之不堪回首处,心中感慨,不禁血泪盈面,追悔莫及。
再比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回目,小厮茗烟为了谄媚主子贾宝玉,竟引“淫词艳曲”之《会真记》、《西厢记》、《牡丹亭》等书,偷送给宝玉,将宝玉引向邪路。宝玉更加不愿读《中庸》、《大学》之类四书五经,遂成前半生于仕途经济碌碌无为之事。
此处庚辰本《红楼梦》侧批曰“书房伴读累累如是,余至今痛恨!”
为什么要痛恨?正是书童媚主无底限,而害主所致。作者写出此情节,亦是深刻反思、悔悟前尘不肖种种之事耳!
所以,曹雪芹家族巨变,历尽世态炎凉,曾经亲朋好友是锦上添花,如今败落下来却落井下石者有之,弃之而去者更有之,反不如平时不曾着意之“闲人”却能雪中送炭。
于此时此情,曹雪芹心中意难平,故于《红楼梦》中将此般人物伏笔而落,闲闲得寥寥几笔写来,似乎于全文主景不相干,实则“闲人”却是贾府大败落后的“大收官者”。
“闲人”若干,此处仅浅指一笔,譬如贾芸。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仅存80回,着墨于贾芸相关之事,竟横跨五个大回目,从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至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分量极大。
为什么要着如此笔墨,写一个贾府外西廊上五嫂子的儿子贾芸呢?
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以小写大的手法,暗示贾府败落后的情景贾芸家贫,但不甘困窘,好不容易求贾琏给找个贾府内的差事,结果贾琏惧内,被王熙凤三言两语搅散了。
贾芸无奈之下,便想去给王熙凤送礼,但已无钱再买礼物,便想起了开香料铺的有钱的舅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曹公春秋笔法)。俗话说“最亲不过娘舅”,亲戚里,舅舅就是最亲的人了。可惜,“贫居闹市无人问”,落魄的时候,亲娘舅也不亲了。
贾芸厚着脸皮去找亲娘舅赊些冰片麝香之类的香料,并言明8月份就还账。
然而,向亲娘舅借钱,却还被卜世仁断然拒绝,还把贾芸大大地贬损了一顿。这是亲娘舅干的事吗?为之一叹!
贾芸一心求上进,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之时,偶遇专门放重利债捞偏门的泼皮倪二。倪二是专门吃利钱营生的,却慷慨解囊不收任何利钱,白白借给贾芸银两,连欠条之类都不用写,甚至还钱日期也不提。
亲娘舅不借钱,看不上的泼皮倪二却借钱;主动问亲娘舅借钱不给,倪二却主动倾囊相授借钱;亲娘舅虚情假意,倪二却真情实意;亲娘舅不借钱还奚落一番,倪二借钱却怒贾芸看不起他,还要给他写欠条。
两相比对之下,亲疏有别,而境遇反转,是曹雪芹经历人生、家族大起大落,感受世态炎凉之后,看透世情冷暖的大彻大悟之文字。于人生落拓时,方能看清周围人的真面目:亲者未必亲,而疏无交情者,却是仗义疏财的侠士。
作者惯会以小处写大处,于此贾府为败落前,先写贾芸一事,正是贾府的影子。家庭困窘败落的贾芸,走投无路之时,救他的却是平时不在意的“闲人”,而落井下石的反而是亲娘舅。
所以,《红楼梦》后文贾府被“抄没”,家族衰败时,能救贾宝玉等人的反而是“贾芸”一类并不非常亲近之人,而落井下石加害贾府的却有可能是宝玉的亲娘舅王子腾。
靖藏本《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回目,回前批曰“‘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
也就是说此回目特意写贾芸为人行事之举止,是预埋伏笔于后文。在后续贾府“抄没”败家之后,有贾芸仗义解救贾府之事。
那么贾芸有何能力在一个世家大族败落之后,他出面作为一个“大收官者”解贾府之危难呢?
所以,为体现贾芸的能力,伏笔千里,用了五个回目的文字,来先写他的本事:
其一,金盆虽破分量在
贾芸不小心碰撞“醉金刚”泼皮倪二时,倪二张口就骂,挥拳就要打,说明倪二平时也是横行霸道嚣张惯了,并不是什么善茬。然而,这样这个酒醉的泼皮之人,待看清是贾芸时,赶紧松开手,笑着尊称贾芸为“贾二爷”,还连连道歉“我该死,我该死”。
与此前没看清是贾芸时的恶劣态度截然相反,所以庚辰本《红楼梦》于此处批语是“金盆虽破分量在”。这段情节说明贾芸虽然落魄贫困,但没有自轻自贱,平时行为举止自重身份,端庄稳重,所以泼皮也敬重他为人,不敢怠慢于他。
贾芸穷时,而风范仍在,岂是久居人下之人?
其二,灵活机变,会办事
贾芸碰到比他大一辈却年龄比他小的贾宝玉,主动请安问好。贾宝玉戏言贾芸像他儿子,贾芸就立即放下身段,主动应承做贾宝玉儿子,还替自己找个台阶下,说俗语里云“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如此心思灵活,拿得起放得下,真是一个可怕的人物。
贾芸欲谋差事,主动去求管事的贾琏,在发现贾琏做不了主,王熙凤才是当家人时,立马改变策略,转而送礼于王熙凤。贾芸猜测端阳节至,王熙凤需要香料,便送冰片、麝香香料以投其所好。
送礼时,却不点明真实目的,还能随口编出谎话来奉承凤姐,更厉害的是这随口而编的谎话既能自圆其说,还能把谎话引到所求之事上。王熙凤都差点被他谎话算计,主动说出来贾芸所求之事。能和王熙凤如此同台竞技,这心机已经大非寻常。
此外,偶遇倪二主动借他银两,他心里却转了无数个念头,分析倪二是好意还是恶意,是真情还是虚情,还怕泼皮耍赖难缠,要立欠条字据与他。倪二说贾芸看不起他,平时不与他来往,贾芸立马能随机应变出谎话应对,还顺便恭维了倪二一番。又怕得罪倪二,想着先收下钱,再事后赚钱加倍还钱,以免后患。
这二番小场景,贾芸的脑袋里是瞬间转了十八圈,真是机变灵巧之人。
其三 穷,但不坠其志气
首先,贾芸虽然向娘舅借钱时被奚落,但心中并未自卑怯懦,有理有据的反驳卜世仁的不堪之词。贾芸说自己父亲早亡,并没什么积蓄,自家仅有的薄田陋房,自己也未曾折腾没了,而且再有能力,连个本都没有,怎么发家?
其次,一看娘舅言语不堪,目的达不到,便起身告辞,钱也不借了。虽然至亲之人都不借钱,走投无路了,但并没有低声下气死缠烂打,也是志气仍在。
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贾芸穷而有奋进之心,机变灵活,行事举止稳重,思维缜密,善于言谈,拿得起放得下,会办事,做事目的性强,性格果断隐忍,能屈能伸,确实是一个能办大事成大事的人。
此外,贾芸还是一个重视“孝道”之人,娘舅卜世仁冷言冷语奚落于他,他自己憋着气不发作,更不忍心告诉自己母亲,怕自己母亲生气。
所以,此处庚辰本《红楼梦》侧批“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这段话大有深意。此处写贾芸对母亲是孝子,他日荣府事败后,会有什么作为呢?
贾芸曾因贾宝玉戏言,认了贾宝玉为义父,而之前有靖藏本批语“伏芸哥仗义探庵”,那么联系起来分析,将来“荣府事败”后,重视“孝道”的贾芸,很有可能以“仗义探庵”的方式去救义父贾宝玉。
而贾芸后来有何大本事,可以救败落的荣府呢?
这就要从贾芸名字的隐含之意来说了。
之前说到作者贬损贾芸娘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意思是亲娘舅如此做法,实在不像话,“不是人”干的事!
所以,名字往往包含作者的隐义。
那么贾芸何意呢?
“芸”者,上部分是“草字头”,草之颜色,青。下部分为“云”。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青云直上”。贾芸认贾宝玉为义父时,年龄仅十八九岁,年龄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努力。
所以,后续贾芸很有可能在仕途上高升。
另外,贾芸,以“芸”为名,是为“芸”之人。而“芸人”其实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读书仕进之人”。
所以,后续的篇章里,贾芸很有可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那么贾芸会官至何位呢?
答案是,至少是“芸香吏”。
白居易曾作《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
前年题名处,
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
三见牡丹开。
由此可见,“芸香吏”之官,一般都是从科举题名进入仕途后的人中选拔出来的。
为什么“芸香吏”要从科举的读书人里选拔呢?
因为“芸香吏”的别名是“校书郎”。不是读书人,怎么校书呢?
虽然“校书郎”一职不存于清朝,但作者开篇即云此《红楼梦》一书,“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也许这都是作者刻意为之,故意以此不让后人考据出其书缘起何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倪二和卜世仁之事的相互对比,贾芸之际遇,以小见大,为后文贾府败落后之光景预埋伏笔;同时着大笔墨写主角之外的“闲人”贾芸并不闲,反而伏笔《红楼梦》大结局处的“大收官者”。
(有什么看法,可在评论区留言,和作者一起探讨)
图片:网络
[关注作者,阅读更多深度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