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三)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⑼中说:笔只是使汉字成为艺术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固然不可缺少,而关键还是汉字对自然物象的师法,它的象形之中包含着鲜活的生命体验因素。诚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⑽一文中说的“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将“向外发现的自然”与“向内发现的自己深情”融为一体,达到主客物我交融,正显现出魏晋人和谐生态之乐的时代文化特性,即追求人与自然交感而产生的人性内在和谐的终极快乐境界。  从古到今,认识自然美,有几种:  一是认为美在自然物象中,美从物象来,人头脑中美的印象,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块奇石,一朵鲜花,如果它们不存在,谁也发现不了。这是美的客观决定论者。  卫恒的“睹物象以致思”, 明代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言论,都在此处强调自然、客观的因素多一些。二是认为自然物象的美要靠人去发现,人认为它美他就美,人认为它不美就不美,

书法人需要返朴归真,师法自然。当前尤其需要。
  返朴归真,师法自然,是大势使然。现代化的喧嚣、人群的贪婪、消费主义的奢侈、贫富的扩大、生活事务的繁杂、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竞争的压力加剧 “大众文化”的泛滥,等等,这一切,都在呼唤着艺术的本真和感情的坚贞,寻求精神寄托的人文港湾和生灵栖息的生态静地,在当代,艺术家书法家存在随波逐流,适应消费,精神寄托丧失,浮躁空气弥漫,艺术茫无目标,无所是从,人格流失等种种现象,都需要文化人静下心来,洗心反思,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办学习班,而是到大自然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吸取营养。笔者认为,当下中国文化需要吸收历史上道家文化的思想,返朴归真,道法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使人们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无为,使人们的心灵净化,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任由心性,绝无造作,在行云流水,山岳磐石,春花山泉中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取法这种道家的境界,并非一定能达到,但要有这样的思想导向对我们有好处。同时书法需要提高 艺术需要多方面的弥合 这些年来书法线条过分的意识化,书法欣赏的寡人化,需要有大自然校正的作用。何况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习无止境。这是当前环境对我们的要求。


(二)


师法自然,要学习借鉴古人。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如:东汉许慎总结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这一造字方法的具体做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其中,象形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管字是否仓颉所造,仅就象形字而言,它是对自然的师法,它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文字创造上的表现。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1)


如:东汉蔡邕在《笔论》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一是认为书法当本于自然;二是认为书法之理体现于自然存在的运动之理中,即本于宇宙本体:道。
如:卫恒的《四体书势》,在文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构字方面,并没有超出东汉许慎的认识。他的“睹鸟迹以兴思”这一结论虽然是附和前人的神话传说,但是,基本是可信的。他的书法美学比较古朴,从字的象形角度论述了“睹物象以致思”的命题,涉及了书法创作与自然的关系、书法创作体验的玄奥性以及书法创作的“伫思”等问题。离开自然,人类无以创造。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造源泉和创造灵感。卫恒关于书法(文字)创造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认识,其中贯注着天人合一的创造哲思。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2)


 如:卫夫人《笔阵图》,她以筋、骨、肉比喻书法。把书法自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
  如:魏晋时的名士向秀、郭象注的《庄子•齐物论》⑷认为:“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既然人与自然山水景物同属“自然”之物,且自然山水本身又蕴涵玄妙之“道”,形象幽美,格调高逸,内涵深邃,与魏晋人所钦慕的理想人格美深契妙合,因此富有灵性的山水被视为可与其交流心智、袒露性情的亲弥对象,人在自然山水中也感觉到自身人格的被认同和被重塑。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3)

 如:宗炳的《画山水序》宣扬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之思想,将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提升至世界观的高度。
  如:唐,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⑹命题。这八个字,在中国书画史上有不朽的地位。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4)


  如:明代王履的《华山图》则完全依据写生提炼而成,每幅都具有浓烈的华山风貌,给人以一种清新而生机勃勃的感觉。有人问他:“何师?”他答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⑺,祝允明提出:“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⑻,都在明代书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斧劈皴的主体结构(雪甫继承传统师法自然)(5)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⑼中说:笔只是使汉字成为艺术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固然不可缺少,而关键还是汉字对自然物象的师法,它的象形之中包含着鲜活的生命体验因素。诚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⑽一文中说的“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将“向外发现的自然”与“向内发现的自己深情”融为一体,达到主客物我交融,正显现出魏晋人和谐生态之乐的时代文化特性,即追求人与自然交感而产生的人性内在和谐的终极快乐境界。
  从古到今,认识自然美,有几种:
  一是认为美在自然物象中,美从物象来,人头脑中美的印象,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块奇石,一朵鲜花,如果它们不存在,谁也发现不了。这是美的客观决定论者。
  卫恒的“睹物象以致思”, 明代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言论,都在此处强调自然、客观的因素多一些。
二是认为自然物象的美要靠人去发现,人认为它美他就美,人认为它不美就不美,世界上有很多美的东西,由于人们没有发现,而永远默默无闻,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意思的话王阳明也说过。没有人去发现和欣赏,羞答答的玫瑰也只能静悄悄地开。这是主观决定论者。
  中国西汉时扬雄,他在《法言•问神》⑾中提出了“书为心画”这个最早的著名的书法理论:“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北宋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是说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林泉之心” ⑿,刘熙载说:“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为此,刘熙载进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说:“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⒀ 。在此处强调主观因素多一些。
  三是主客观辩证论者,人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发现自然,认识,发现,再认识,再发现,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的前提是客观存在,还必须有主观能动性。
  南朝宋时宗炳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之思想,唐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在此处具有主客体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萌芽。
 四是主客观合二而一论者。合二而一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有价值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⒁。
  继承老庄学说的魏晋文人名士在走向山水田园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对自然山水田园的体悟、评价和表现使其自然属性得到不断挖掘和价值提升,山水田园的人格化、人情化的人文特征进一步得到彰显,文人的自我人格在与自然山水田园审美价值的对应互证互展中实现物我融合与共振,自然本性与自我人格得到认同和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田园已经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魏晋人认为人与自然山水景物同属“自然”之物,且自然山水本身又蕴涵玄妙之“道”,形象幽美,格调高逸,内涵深邃,与魏晋人所钦慕的理想人格美深契妙合,因此富有灵性的山水被视为可与其交流心智、袒露性情的亲弥对象,人在自然山水中也感觉到自身人格的被认同和被重塑,我是自然,自然是我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合二而一论的思想痕迹。
  一个人一生的思想是丰富的,这些叙述是指某个具体而论。
  回顾古人是为了启发今人,透过时光的隧道,看待“师法自然”的问题,我们就会感到问题提的应该,提的自然。同时,还可以得到认识方法的启发。

(三)



  师法自然,我认为首先要睹其物象
  “书画同源”论认为 中国象形文字来源具体做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也就是说,自然之物是什么样子,就画成那个样子,这个形状就是指称那个物象的字了。然而,象形又不可能是对那个物象的细致模仿,只是采用简单的笔法勾勒出它的形状,展现出它的神采,使人一眼就能够辨认出来。这样造出来的字是写意的。`
  有人认为,汉字来源于自然,这是几千年前初创汉字时我们祖先的做法,现在没有必要再回到大自然中去重复古人的做法;书法同画画不同,比如面对一头牛,画家可以照画一头牛,而且惟妙惟肖,书法家则不能。因此睹其物象对画家写生有用,对书法家没有用。多少年来人们只见画家去写生,谁见过书法家去对着自然山水写书法?
这正是多年来的误区。
  是的,书法家写“牛”字是不能画成牛,但是,书法和画画都是“一”笔起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法和国画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线条,是一致的。
  线条是书法的“建筑材料”,这个材料的质地、造型不行,是劣质产品,再高明的建筑师,造出的只能是豆腐渣工程。书法这样,国画亦然。黄宾虹老先生说: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这句话说明,画画也好书法也好,笔法是相通的。
  以往书法家锤炼线条,靠临帖,这是对的,但是源头在哪里,在大自然中!还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找新的灵感。
  以我这些年的观察体会 大自然中蕴藏着人世间所有的最美好的线条造型;以往人类任何美好的线条造型,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依据。
  我们内在世界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种同构对应关系和感应。到大自然中才能感应到真美。

  大自然包括人类,处于万有引力及磁场的影响中,处于自然律的影响中,处于光子信息的影响中。在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地球的范围,任何力量也摆脱不了它们的影响。
  多年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银河系形成的初期,形成并存在一个巨大的光子流漩涡的区域,这个光子流区域就是现在整个银河系、太阳系的范围,这个漩涡的发展变化,成就了现在的银河系、太阳系。这个漩涡,它就是自然律的力量。e=2.71828……是自然率量的一种表达,它的形象是螺线。令人惊奇的是一股袅袅上升的炊烟,碧湖中轻散开的涟漪,蜗牛的形体、宇宙螺旋星云的照片等等都是螺旋状的。人类的内耳、发旋,指纹、人体蛋白质的多钛链主要是螺旋状的,决定遗传的物质——核酸结构也是螺螺状的。意味着我们内在世界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种同构对应关系和感应。在书法的章法、字与行距、纸张比例、字与笔画比例、线条之间、黑白之间、大小之间、长短之间、疏密之间、虚实之间等等,都渗透着自然率的密码。
一个字,是一个宇宙空间,一笔下去,冥冥中有着自然率的影响。
再从光子信息理论知识可知,光子信息是物质间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共同语言,人们需要设身处地地去交流。
  地球上只所以能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地球上的光子信息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地球表面的光子信息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具有活动能力、具有应对自然变化能力的物体,人类称这类物体为生命。那么生命力变化改变的周期,应该和地球表面的光子信息变化周期有关,特别是和太阳、月球等其它星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改变、而导致光子信息的变化有关。
  光子信息不仅仅是物质存在时必须吸收与发出的物质类型信息,物质的存在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光子信息,同时发出光子信息,同时,光子信息也是物质间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共同语言,这种语言是所有物质共同的语言,是所有物质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不论是有生命的物质,还是无生命的物质,无论是人类与动物间,还是植物与动物间都是能够共同交流的信息语言。
魏晋文人到大自然中与之交流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说得有点神,其实有光子信息的作用。
  人类在自然界进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器官的完美发育,放弃了自然界的自然知觉,放弃了自然界中传播最快、最准确的光子信息感觉,而使用了人体的五种感觉,特别是人的视觉只用到了很少一部分光波。可惜人类不利用、不相信这种光子信息的存在,更不理解这种光子信息的内容了,遇到这种光子信息的变化和存在时,人类只知道自己有一种感觉,却不知道这种感觉具体代表什么,这种感觉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这是人类无可奈何的一个遗憾。
人类从山林中走出,需要回到山林中去,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去寻找寻找、探讨探讨、感受感受自然界最准确的光子信息的感觉。
 书法家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交流,陶冶性情,攫取美的瞬间,发现美的线条。就拿树来说,它同人一样,生长在引力、磁力、光子信息、自然率作用的环境中,从自己的物种特性出发,长成的线条,你仔细地观察、玩味,怎么似曾相识啊!难怪晋末时的大画家宗炳为树而移情,一棵树上的优美线条 要真正理解掌握也得一段时间。
  羲之观鹅、怀素观夏云,曾使两位巨匠茅塞顿开;宗炳移情树木,流连忘返;黄宾虹“青城坐雨”从此大悟;林散之为去胸中俗气,而游遍名山大川,贝多芬同大自然交流,而创作出了不朽的篇章……无数事实说明,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老师。
  师法自然,书法人新的起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