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潘晶向陈楸帆介绍现场的医疗机器人。 李创 摄在一家位于张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公司,陈楸帆见到了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潘晶打造的钛米机器人主要为医疗市场提供智能化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全国首款获得消毒器械注册证的医疗机器人就诞生在钛米。疫情背景下,为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传染,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多种设备被投入防疫一线,连轴作战。可自主规划路径的配送机器人在展厅内游走,偶尔提醒前来“拦路”的参观者“目的地被占据”,与其他不同种类带有消毒、查房等功能的医疗机器人一道,组成了一间“虚拟病房”。另一旁,一台机器人正在“休息”,工程师打开它白色光滑的外壳,连上电脑,正进行日常维护。在不大的展厅里,潘晶营造出几近真实的医院科室的氛围,在这里将“机器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神秘感剥离开。陈楸帆小时候会喜欢一些很“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飞碟、太空、外星人……如今,他更乐于在科幻与现实的交界处摸索。“科学、科技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120年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里这样勾勒未来上海——“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想象中的“大博览会”,历经百余年后在上海成为现实: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如今的上海,已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孕育着无限潜能。陈楸帆是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之一。他能理解科幻的力量:超越现实的想象将促进现实的科技与社会变革,将催生现实的创新方式,消融真实与虚拟的边界。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1)

科幻与现实的交界处

陈楸帆小时候会喜欢一些很“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飞碟、太空、外星人……如今,他更乐于在科幻与现实的交界处摸索。“科学、科技到底是怎么样改变我们以往的生活,如何塑造未来的生活。”陈楸帆出生在广东,在北京读书、工作一段时间后,最终将自己的工作室落地在上海。“上海给了我很多灵感。”他说。1978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为读者描绘了充满自动化与新科技的21世纪——无人驾驶汽车、人造食品、用基因技术改造过的农作物、做家务的机器人、实时视频通话……这些元素在人们今天的生活中实现了。小说中,在“未来市”明亮的“人造月亮”映照下,人们的生活因科技变得更美好。陈楸帆家中就珍藏了一本连环画版本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陪伴他在当下畅想未来。除了写作,陈楸帆的日常就是在城市间拜访各路朋友:有做金融的、做投资的、做高科技的,也有身在文学圈的、艺术圈的、音乐圈的。他在拜访中了解他们的行业与行业背后的逻辑。他从中积累素材,理解现实与想象两者如何互相反复侵蚀,理解正在一寸寸消融的“边界感”如何建立“新秩序”。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2)

陈楸帆家里收藏着不同版本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李创 摄

在现实中回顾想象

在一家位于张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公司,陈楸帆见到了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潘晶打造的钛米机器人主要为医疗市场提供智能化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全国首款获得消毒器械注册证的医疗机器人就诞生在钛米。疫情背景下,为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传染,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多种设备被投入防疫一线,连轴作战。可自主规划路径的配送机器人在展厅内游走,偶尔提醒前来“拦路”的参观者“目的地被占据”,与其他不同种类带有消毒、查房等功能的医疗机器人一道,组成了一间“虚拟病房”。另一旁,一台机器人正在“休息”,工程师打开它白色光滑的外壳,连上电脑,正进行日常维护。在不大的展厅里,潘晶营造出几近真实的医院科室的氛围,在这里将“机器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神秘感剥离开。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3)

潘晶向陈楸帆介绍现场的医疗机器人。 李创 摄

这些机器人都是可操作、能办事的。潘晶指着一台正在运作的消杀机器人比画:“它能把不同的消毒液雾化为直径小于300纳米的颗粒,在10秒内气化,然后充分弥散在空间。”设计时,原本考虑的是主要用于手术室和ICU的院感防控,潘晶一开始也没有想到,它们会在新冠疫情中发挥如此大的价值。陈楸帆和潘晶谈到了一处。陈楸帆说,在科幻创作中,机器人常常被赋予“类人”的想象。于是,潘晶又从研究间里拉出了一个还处在研发阶段的“自闭症教育陪护机器人”,它有着“大白”一般软乎乎、胖嘟嘟的外观。机器人常被认作“冷冰冰的、没人情味”,但潘晶想到的是,能否让机器人成为自闭症患儿减轻病状的突破口,为患儿们找到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4)

潘晶向陈楸帆介绍处在研发阶段的“自闭症教育陪护机器人”。 李创 摄

然而,研发工作要考虑的问题是复杂的。潘晶说,这里面也有着与陈楸帆科幻创作相似的想象过程:既要考虑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不断想象,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的需要是否适配:以这台机器为例,潘晶也要去思考自闭症患儿的需要是什么、该怎么做。潘晶不知道它是否有一天能投入大规模应用,但他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外部环境给了潘晶创新的勇气。2013年3月,号召“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2020年,强调:“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我们这些创业者能感觉到,政府在创建一个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氛围。”潘晶说。2015年,他选择了医疗领域,在这个领域创造自己擅长的“机器人”,创立钛米机器人。由于医疗场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产品技术的落地要求非常高。浦东新区为潘晶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早期试点,给予样板示范工程的支持等,帮助企业更好地打磨和推进新项目。

想象未来,创造现实

创业者潘晶和科幻作家陈楸帆两者之间形成了共同语言。创新和科幻,联结两者的,就是上海,因为上海“海纳百川”。潘晶第一份实习工作在张江,第一份正式工作在张江,创业依然在张江。这里独特的土壤让他扎得住根。很自然地,他的周围聚起一群类似的人,有技术、有理想;身边也有一群活跃的创业企业,在整体公平、开放、包容的环境下,相互良性竞争、相互支持。陈楸帆则享受着上海这座城市中无时不在的“跨界和穿越的感觉”。他把自己的上海经验融入作品:他印象中的上海,是摩天大楼旁的小笼包馆,是一口咖啡一口油条的随性。这种混搭的奇特感受是孕育他写作灵感的土壤,各行各业的交融也成了孕育新想法的“丰富潜能”。

最近,陈楸帆和知名企业家、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合写了一本《AI未来进行式》。在书中,陈楸帆写了10个有关AI的科幻故事。在书中诸多关于AI的想象中,自动驾驶是一项当今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应用。它似乎触手可及,但在实际落地方面,依然存在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陈楸帆对这样的议题很感兴趣。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动驾驶背后埋藏的技术与社会话题,陈楸帆去上海嘉定体验了好几次。他要在贴近现实中,去写作关于未来的故事。

陈楸帆这本书想象的是20年后的生活。“但是,当我们回头看20年前,那个时间点,谁又能预测到今天的这一切呢?”

“不光要想象未来,还要去创造现实。”潘晶说。“其实科幻,就是一个关于现实的事情。”陈楸帆说。

上海人工智慧城市(超越时空的创新之城)(5)

陈楸帆在上海随性漫步。李创 摄

专家点评

勇敢拥抱创新引导创新 在创新热土上追梦圆梦

科幻作家陈楸帆与浦东张江钛米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潘晶有很多共同语言:敢于想象未来、善于挖掘新需求、追求创新的“落地感”。更重要的是,他们认同一点——想象未来和创造现实间的桥梁就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格局下,创新已经成为构建未来经济新增长极的强大引擎。“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在考察上海时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张江已经具备了人才规模、产业体系、政策先行先试等诸多创新优势,吸引了众多潘晶来到张江,并通过解决现实需求体现出创新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创新意味着无中生有,要蹚出一条没走过的新道路。“第一个吃螃蟹”必须付出敢为人先的勇气、作出甘为人梯的奉献。创新之路荆棘密布,但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陈楸帆和潘晶就属于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他们被心中的小火苗驱动,勇敢拥抱创新、主动引导创新,在悦享成败中感悟价值、成就人生。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上海不断探索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追梦圆梦的乐园。(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李明)

栏目主编:张春海 题图来源:李创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摄制

来源:作者:卢芳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