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无不为无所待而为)
老庄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无不为无所待而为)老子所向往的是,黄帝时期;庄子所向往的则是,三皇时期。老子向往“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向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与自然一体,任乎自然。老子的“道”,三生万物;庄子的“道”,消融万物。老子的无为是不妄为;庄子的无为是无所待之为。老子认为,万物之间是一种美丑、善恶、强弱、兴废的物极必反的矛盾关系;庄子认为,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有四根高高耸立的大柱,那就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我们常常亲切地称之为“孔孟老庄”。孔子孟子是儒家,老子庄子是道家;孔子孟子更为人世,老子庄子更为出世;儒家道家互补,一阳一阴,一秀一隐;儒家道家同源,皆出于易,一阳一阳之谓道。孔子孟子留给我们的传承体系完整齐备,老子庄子留给我们的资料极其有限,学于何人?传于何人?来自哪里?去往何处?几乎无法得知。孔子老子更像是一个老人,孟子更像一个热血中年,庄子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这篇短文主要想说说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老子像一个看透世事的智慧老者,随和有趣;庄子像一个热爱自由的文艺青年,慎终如始,不失正道。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庄子追求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老子的“道”无形无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庄子的“道”创生万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的“道”,三生万物;庄子的“道”,消融万物。
老子的无为是不妄为;庄子的无为是无所待之为。
老子认为,万物之间是一种美丑、善恶、强弱、兴废的物极必反的矛盾关系;庄子认为,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向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与自然一体,任乎自然。
老子所向往的是,黄帝时期;庄子所向往的则是,三皇时期。
老子的“道”,是为了人间世解决政治和人生问题;庄子的“道”,是为了人生的境界和生命的逍遥。
老子之“道”,多的是看透世事的“不惊”;庄子之“道”,多的是生生不息的“鲜活”。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无形;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
老子思考人类和道的关系,偏重于治世,人法、法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思考的是自己和道的关系,偏重于生命的逍遥,认为自己与道同一。
老子,帝王之师,主张无为而治;庄子,道家始祖,侧重于存心修身。
老子主张把大道落实在经世之中,我无为而民自治,抱一而为天下式;庄子主张从生命的角度与大道统一,均齐万物。
老子的“道”是概念,赋予了“道”更多的特殊性质;庄子的“道”更具象,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溺。
老子之道,人君南面之术;庄子之道,不混同于俗世。
《老子》则以玄言辩证见著;《庄子》以文学寓言故事见长。
老子关注的是,天地万物整体趋势;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完整发展。
《老子》说的是,天地万物一体,顺应自然;《庄子》阐述的是,个体安适,物皆逍遥。
老子入世,老子的退,是为了进;庄子出世,庄子的退,干脆找不到他。
老子的哲学,更像是政治哲学;庄子的哲学,更像是人生哲学。
老子的思想是说给统治者听的,侧重于讲渡人;庄子的思想更倾向于普通人,侧重于讲渡己。
老子思想继承的是黄帝思想,主张小国寡民,“以百姓心为心”;庄子思想是无政府主义,认为权力是人民的枷锁,不参与任何权力,注重个人的逍遥自由。
老子认为,道生宇宙万物;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万物皆是道。
老子是彻底的利他主义;庄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老子入世极深而超凡脱俗;庄子落拓不羁而天资卓越。
老子叙述道,服从道,以无为求有为,以行圣人之治;庄子顺从道,与道同,以无为求无为,为求自在逍遥。
老子讲大道之学,反躬自省,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讲齐物,强调外物归于一。
老子说有无,主张清静无为,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说无有,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真正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