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三、对仗:所谓平仄关系,月沐在前面也讲过了,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第五与第四句粘。依次类推。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月沐在第三讲中讲到写格律诗有8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1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1个韵部。无论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二、平仄(即粘与对)

格律诗三要素

格律诗的3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之际,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3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

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月沐在第三讲中讲到写格律诗有8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

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1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1个韵部。无论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

二、平仄(即粘与对)

所谓平仄关系,月沐在前面也讲过了,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第五与第四句粘。依次类推。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1)

三、对仗:

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的,绝句无所谓对仗。

律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关于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律诗,即使对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关系或无韵脚,也不能称做律诗,这是一般格律;

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和颈联对仗的、也有只是颈联对仗的,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后面要专门讲。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2)

下面以前人的诗句,举例讲解

举例一:

绝句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典型的绝句格律诗,诗韵、平仄(既粘与对)、对仗,三要素全符合。

一、诗韵:这首诗是首句不押韵式,“天”、“船”在同一韵部,且是平声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第一句“2个黄鹂鸣翠柳”平仄关系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各字平仄对立;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与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关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关系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平平仄”。

换言之,所谓平仄,以绝句为例,第二句中每个关键字(主要在二、四、六、七字)与第一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既为对;

第三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二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同,既为粘;第四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三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亦为对。如是律诗,则第五句与第四句,诸字平仄相同,亦为粘,第六句与第五句诸字,平仄相反,亦为对

三、对仗:2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对“门泊”,“千秋雪”对“万里船”。

举例二: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全诗虽然押的平韵,但是没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后联不粘,后两句失对,所以它不是格律诗中的绝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绝,或者称做古风诗。

这里强调一下,月沐所举例的两首诗的格律,都是依旧韵(既平水韵)品读并讲解的,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旧韵中是仄声,而在新韵中却是平声字。新旧韵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作诗中,一定要新旧韵分清,不能在一首诗中新旧韵乱用。

用典: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用典有明用,暗用。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辩出的,是明用;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

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宝珠,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亲口尝试才能品咮到它的甘甜。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先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苏轼写自己密州出猎的情景,怎么忽然扯到冯唐呢?显然是用典了。这就是明用。

冯唐是个敢于正言直谏的人。汉初云中太守魏尚低御匈奴有功,后因小事被文帝治罪,冯唐认为文帝处理不当,是不善用人,就在文帝面前力保魏尚,复为云中守。(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苏轼这里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主要因他当时为反对新法被贬,后来改知密

他是个关心政治的爱国诗人,时时记挂着西北方西夏的严重威胁,渴望为国出力。他以魏尚自况,希望能有1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的人,为自己在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样的话,在当时以受贬之身是不能直陈的,于是选取了这个切合境遇的典故,既表白了自己的委曲,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又暗示神宗应当作1个纳谏举贤的明主

再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跟“出猎”很合拍,是写弯弓射雕的情况。其实这是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星名,旧说以为主侵掠。作者用以比喻西夏等入侵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这就是暗用。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3)

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情,有的明用,一望而知是用典;有的暗用,完全溶入字里行间。上片是即景生情,典故多暗用。

除“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显然是用典外,其余如“遥岑远目”

“无人会、登临意”都是暗用,它们都有出处,但不知出处仍然可以理解词意。下片是直抒愤懑,典故多明用。

除“忧愁风雨”不明处也能讲通外,“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树犹如此”等都显然是用典,不知出处就很难解通了。

"玉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于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指有着报国封侯的志向和能力。

“遥岑远目”意思是“眺望遥远的山影”。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干拍遍”是宋代刘孟节的故事,刘好学绝俗,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无人会,登临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嗓西风入座隅。”(见宋文莹《湘山野录》)。“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词成句。

“休说”句典出《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乡土名菜“鲈鱼脍”,说:人生贵在能适意,怎能跑到几千里外去受官职的拘束?于是立即返吴。“求田”句出《三国志-陈登传》。

刘备批评许汜不能忧国忘家而祗知求田问舍。辛用此二典表示自己不忘国事,却又无可奈何。“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南渡前手种柳已经十围,概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用此典表示时光空逝,壮志难酬。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明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意和引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用典有的或径取典故本来含义,或以原意为基础略加引申,这都是正用典故,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情况。像前举苏轼《江城子》,“遣冯唐”、“射天狼”两典都是正用其义的。

也有取典故所述人、事而反其意用之的,例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他对李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他入蜀干一番事业,开头却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所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反用典故了。

上面,举了一些例了说明几种常见的用典方式方法。在成千上万首词中,用典方法变化甚多,不是几种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就是在一首词中,各种方法也会交错使用,总以有利于内容的表达为目的。下面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为例,综合地说一说古人用典的方法。

掷地刘郞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婵元出兜鏊。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词有序:“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卢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爸爸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诗词技法学诗起步)(4)

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查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优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有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栻(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卢溪县令(即所谓“辟宰卢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

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免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群主三百州”,努力做出所能及的贡献。

明乎此,再看辛词所用的典故,即可看出作者手法的高明、用心的细腻。作者一开篇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鸿门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一个是,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li)献西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卢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4个典故。一是陈涉辍耕垄上,概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

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二是用南宋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婵(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dou mou)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婵从兜鍪中出耳。

“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要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所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que却)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材而居小小卢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

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四是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无需用牛刀的故事。辛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卢溪治里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6个典故,有明用(如三、四),有暗用(如五)(如一、二、、三、四),有反用(如六),有的字面上已经把意思点明,有的意在言外,必须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得到,全词变化丰富而始终扣紧主题。

来自:诗画天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