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为什么叫断鼻家族(亚洲象断鼻家族)
亚洲象为什么叫断鼻家族(亚洲象断鼻家族)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家在西双版纳设立了国家级保护区(下辖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总面积24.2510万公顷),可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大象生活在保护区之外,虽然从栖息地面积分布来看,保护区内外差不多相当,可在保护区外,不仅栖息地面积占比不到10%,而且由于经济作物种植和人类活动,呈现出碎片化,岛屿化特征,给大象的迁徙造成阻碍。曾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亚洲象种群,在近二十年间逐渐得到恢复,目前初步估计大约在300头左右 相比1976年时几乎翻了一倍,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临沧南滚河、普洱市三个地区。大象没什么天敌,所加上人们保护意识普遍增强,所以还在以每年3%到5%的速度稳步增长。事实上,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在海拔1000到1300米之间的热带雨林或者亚热带雨林地区,作为大型食草动物,大象赖以生存的食物高达200多种,其中芭蕉,大象草、竹笋、嫩叶和棕叶芦等
相比于围观大象的新奇感,很少人会关心大象为什么会闯进人类的生活,它们的家园究竟发生了什么?哪里才是它们的终点?实际上,对于任何动物种群来说,家族迁徙都是一次危险的旅途,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它们不会轻易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于这个由15个成员组成的亚洲象种群来说,这是一次孤独的旅行,2021年5月,出走一年零三个月之后,象群出现在玉溪市峨山县,此时它们已经距离“老家”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区400公里,之前一直穿行在深山老林的野生象群,也第一次走进了人类的视野。
15头大象包括6头成年雌象,3头雄象,3头亚洲成体象,和3头幼象,其中一头幼象鼻子受伤,因此被称作是“断鼻家族”。
大象迁徙本身并不稀奇,可一般都是在不同栖息地之间穿行,像这样跨越数百公里,一路向北,直至走进城市,走进人类生活,以前从未发生过。
事实上,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在海拔1000到1300米之间的热带雨林或者亚热带雨林地区,作为大型食草动物,大象赖以生存的食物高达200多种,其中芭蕉,大象草、竹笋、嫩叶和棕叶芦等林下植物是大象的最爱。
本来,大象“老家”所在的西双版纳保护区,是天然的野象谷,成片的热带雨林可以提供丰富的食材,可断鼻家族这一路向北,海拔越来越高,(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超过2000米),湿度大,坡度高,根本不适合野生亚洲象的理想栖息地,可是它们为什么要是离开家园长途奔袭呢?
(1)种群数量增长 导致食物供给不足
曾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亚洲象种群,在近二十年间逐渐得到恢复,目前初步估计大约在300头左右 相比1976年时几乎翻了一倍,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临沧南滚河、普洱市三个地区。大象没什么天敌,所加上人们保护意识普遍增强,所以还在以每年3%到5%的速度稳步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家在西双版纳设立了国家级保护区(下辖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总面积24.2510万公顷),可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大象生活在保护区之外,虽然从栖息地面积分布来看,保护区内外差不多相当,可在保护区外,不仅栖息地面积占比不到10%,而且由于经济作物种植和人类活动,呈现出碎片化,岛屿化特征,给大象的迁徙造成阻碍。
(2)森林面积增加 为何大象还要饿肚子?
云南省林草局的数据表明,亚洲象分布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88.9%上升到2016年的97.2%,但是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林下植物芭蕉,棕叶芦等,却被不可食用的大本植物替代,这就导致森林覆盖率提升了,反而大象饿肚子的现象。
根据卫星云图分析,近四十年来,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个野生亚洲象栖息地,植被发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橡胶和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原始森林面积锐减,一般的原始热带雨林可能有几百种植物,可在种植模式单一的香蕉园和茶园,大象无以为食,等于是“绿色沙漠”。
初步估算,亚洲象适宜的栖息地近二十年减少了40%,原因倒也简单,对于农民来说,种植橡胶和茶叶显然更能带来好的收益。
所以说,森林覆盖率的统计到底是天然林,还是包括橡胶林、茶园在内的经济作物,这个问题应该有所甄别。据统计,从1975年到2014年,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区内,橡胶林的种植面积足足扩大了24.4倍,而亚洲象分布区域却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二。
实际上,在自然更迭的热带雨林中,大象的存在对于森林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简单的覆盖率数字统计,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平衡状态的无视。
所以说,保护区不仅保护的是亚洲象,更是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一个健康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也是大象最好的栖息地。
(3)人类活动 阻碍了象群的迁徙
本来,象群的迁徙属于正常现象,但一般都是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往来,以保证食物的供应和循环,比如“断鼻家族”原栖息地所在的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就因为修建高速公路,而被分成了两半,对于大象来说,本来它们可以就近迁徙到附近的栖息地,可现在它们再也回不去版纳了,只能一路向北。
象群迁移 应及早干预象群出了西双版纳,随着海拔的爬升,食物只会越来越少,到了普洱,森林覆盖以思茅松、西南桦为主,可取的食物只有四十多种,再往北到了玉溪、昆明,森林质量就更差了,这就造成了缺少食物的大象只能去抢夺农作物。
(1)引导大象迁移路线 方便找到栖息地
大象是没有地图的,但人类是有遥感卫星的,知道哪里可能是它们的栖息地,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栅栏等方法,告诉大象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
目前在亚洲象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普洱都设有预警装置,2016年勐海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亚洲象预警监测中心,使用无人机对于亚洲象进行全方位监测,这次象群长距离北上,无人机监测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工预警不仅可以对象群迁徙线路进行干预,还可以有效减少野生象群伤人事件的发生,2018年,云南省林草局发布了《云南亚洲象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全部亚洲象分布区推广预警方案。
(2)修复栖息地 缓解人象冲突
修复栖息地,对于亚洲象的保护来说,可能才是更根本的做法,阿拉善SEE基金会曾联合淘宝公益,对勐海县5000多亩大象栖息地进行了恢复,通过租赁农业土地的方式,将原来的经济林恢复种植大象喜爱的芭蕉,大象草等植物,建立食物源基地。
专家认为,这比直接在地头放置农作物,给大象喂食要好得多,因为这会改变大象的食物属性,形成食物依赖。
(3)修建盐碱池 补充大象体内电解质平衡
大象日常需要吃盐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这次大象进入农家,很多时候就是去为了找盐,而把农户家中翻得乱七八糟,因而象群保护组织除了重建食物源地,还尝试在保护区内建立了五个盐碱池吸引大象。
(4)建立生态走廊 改变保护区碎化状态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修建高铁,公路,茶园、香蕉园等),亚洲象栖息地呈现出碎化的态势,这就会导致不同的象群之间近亲繁殖,降低种群的竞争力,因此除了恢复植被以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建立生态走廊。
生态走廊的建设,还是要把已经建成的香蕉园、茶园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空间,恢复成热带雨林环境,把近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方便象群往返。
(5)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 拓展大象生存空间
对于保护区之外的野生亚洲象,理应也在保护之列,通过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的方式,拓展大象生存空间,这可能也是居民替代生计的一个渠道,未来老百姓可以成为国家公园的巡护员,生态旅游的讲解员,环境检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