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经典文(柿子红了散文)
柿子红了经典文(柿子红了散文)几天后一个早晨,我刚进校,一个坐校车的小个子男生,跑到我面前,满脸笑容,气喘吁吁地说:“刘老师,我带柿子给你,昨天晚上就装在书包里,奶奶说能吃,不涩,很甜,带给老师吃,这是我们自家树上结的,吃完再带。”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大概听说我喜欢吃柿子,就牢记于心,回家告诉奶奶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早上我到办公室,看到两个红红的柿子卧在桌子上,似乎对我笑呢。多么可爱的小柿子,哪里来的呢?忽然看到旁边一个粉红色的小卡片,上面写着:送给亲爱的刘老师,这是你最喜欢的柿子哟。没有署名,只是在后面画了一个小女孩头像。舅奶去世,年龄增长,忙着上学,舅奶家门旁的柿树已经隐藏在记忆深处。工作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虽然看到周围不少柿树,但已没有小时候吃柿子的那种愿望。偶尔碰到,也会买几个吃一吃,一般十元三个四个的,表示这个季节柿子在我们身边走过。二〇一〇年,我教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题为《
柿子红了
◎刘水芹
小时候,舅奶家门旁有棵柿子树,每年秋天去她家,看到红红的柿子挂满树上,都忍不住咽几下口水。但是少有机会吃到,有时候去的时候柿子没成熟,有时候去得迟,被他自家孩子吃完了。
在记忆中,只吃过一次。那年去的正是时候,凑巧她家有焐熟的柿子。记得柿子是埋在稻子里焐的,舅奶找了一个熟透的给我,甜而不腻,味蕾记忆就像刻在脑子里一般,再也忘不掉。
舅奶去世,年龄增长,忙着上学,舅奶家门旁的柿树已经隐藏在记忆深处。
工作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虽然看到周围不少柿树,但已没有小时候吃柿子的那种愿望。偶尔碰到,也会买几个吃一吃,一般十元三个四个的,表示这个季节柿子在我们身边走过。
二〇一〇年,我教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题为《石榴》。课文不长,但把石榴写得非常可爱,学生很喜欢,读这篇课题时特别带劲。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再写下来,可以从形状、味道等方面来写。课堂上同学们欢呼雀跃,这是一堂热闹的课,有的说喜欢香蕉,有的说喜欢说柠檬,有的说喜欢西瓜……没有哪个学生说喜欢柿子。我想柿子正当时,于是我说:“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树上挂着小灯笼,绿色帽子盖住头。身圆底方甜爽口,秋天一到满身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着说“柿子、柿子”。我告诉学生,老师喜欢的水果是柿子,它们挂在枝头,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特别可爱,吃起来甜甜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早上我到办公室,看到两个红红的柿子卧在桌子上,似乎对我笑呢。多么可爱的小柿子,哪里来的呢?忽然看到旁边一个粉红色的小卡片,上面写着:送给亲爱的刘老师,这是你最喜欢的柿子哟。没有署名,只是在后面画了一个小女孩头像。
几天后一个早晨,我刚进校,一个坐校车的小个子男生,跑到我面前,满脸笑容,气喘吁吁地说:“刘老师,我带柿子给你,昨天晚上就装在书包里,奶奶说能吃,不涩,很甜,带给老师吃,这是我们自家树上结的,吃完再带。”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大概听说我喜欢吃柿子,就牢记于心,回家告诉奶奶了。
我表示很感谢他,也感谢他奶奶。他个子小,背着大书包,鼓鼓囊囊的,走路“呱嗒呱嗒”的,似乎是书包碰到屁股的声音,从楼下背到三楼,我跟他说,书包给老师拿着吧,他没舍得,一路和我聊天。跟着我到办公室,打开书包一霎那,他眼圈红了,眼泪满眼转,刚才的笑脸已经布满乌云,沮丧万分。原来柿子熟了比较软,早上坐校车,学生多,车上很拥挤,书包里的柿子被挤烂了,似乎没有一个好的。即便如此,我非常感谢他,感谢他想着老师,回赠他一朵小花,他才破涕为笑。时光流逝,十年已过,回想起来,心里暖暖的,难道那只是几个红红的柿子吗?那是孩子对老师一片心意,不知道那个柿子小男孩现在哪里,很想念他。
今年国庆巧遇中秋,前几天回家妈妈跟我说:“你三娘让你回家摘柿子呢。”小长假还剩余一天,我开车带着母亲去摘柿子。
新农村在生长,老乡村逐渐消失。我们庄子上人家房子被各个“击破”,逐渐拆迁。三娘家的堂屋三间瓦房,两年前东边邻居拆迁,两家原是接山,共用一面墙,人家拆迁,这边房子也就没有了依托,岌岌可危。现在她家的也已经签过字,即将拆迁。
她家门口有两棵柿子树,每年都结很多,又大又红,是“灯笼柿子”,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能吃到她家的柿子。
今年结得特别多,往年三叔在家都是他爬树上摘的,今年在外工作,受疫情影响,没有回来,三娘一个人不敢爬树上摘,也不敢登梯子摘。
三娘说,柿子就是给人要的!昨天还有不少人城里人来摘,前天也有人来摘。不焐也能吃。现在小孩也不稀罕,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哪里像你们小时候没有东西吃。
先生跟我们一起去,他爬树摘,装满一个一个手提袋;我用竹竿绑镰刀拽,收获满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柿子红。只是想到不久,房屋将被拆,柿树被砍,不免有些伤感。
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省泗阳县人。喜欢每一片绿叶,耕耘在黑土地的园丁,爱与儿童在一起,喜欢读书,文章散见各类报刊。散文《车来车往》暗合2017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后被拍摄成视频散文,腾讯视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