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为什么要灭蜀汉(攻灭蜀汉的曹魏名将邓艾)
邓艾为什么要灭蜀汉(攻灭蜀汉的曹魏名将邓艾)这样的路,大概是除了邓艾,没有人想到会从这里走。不过,正是没有人能够想到,当邓艾军出现在江油时,蜀汉国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诸葛绪认为接到的命令是拦截姜维,向西进攻不是诏令的本意,于是继续向前去白水,然后与钟会汇合。邓艾走的这条阴平小道根本就没有道,所以他只能是“凿山通道”,而这样的地方有七百多里,最难的地方,连邓艾自己都得裹着毡子“推转”着下去。姜维用计摆脱了诸葛绪,本想前去关城抵挡钟会,但听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就回兵驻守剑阁。等钟会来到剑阁,姜维已经做好了准备。钟会攻击不利,粮食又成问题,一时陷于进退两难之境。邓艾追击姜维来到阴平,想和诸葛绪一道走阴平小道,从德阳进入江由,再走绵竹进攻成都。
邓艾阴平偷渡,大军突然进入蜀汉国平原地带,刘禅毫无准备,出城投降。
从战术上来说,邓艾这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确是出神入化,但也说明了只有邓艾这种阴狠之人才敢用。另外,邓艾胜利后的所作所为,其阴狠程度可能要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司马昭大举伐蜀,原本是以钟会作为主将的,原因是只有钟会认为伐蜀能够成功。
蜀汉国大将军姜维住在沓中,邓艾的任务是前去攻击姜维,或者说是缠住姜维,一边让钟会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入蜀汉国腹地。
在他们俩个中间还有一个诸葛绪,目的是一旦姜维脱离了邓艾的纠缠,他好把姜维的归路截断。
姜维用计摆脱了诸葛绪,本想前去关城抵挡钟会,但听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就回兵驻守剑阁。
等钟会来到剑阁,姜维已经做好了准备。钟会攻击不利,粮食又成问题,一时陷于进退两难之境。
邓艾追击姜维来到阴平,想和诸葛绪一道走阴平小道,从德阳进入江由,再走绵竹进攻成都。
诸葛绪认为接到的命令是拦截姜维,向西进攻不是诏令的本意,于是继续向前去白水,然后与钟会汇合。邓艾走的这条阴平小道根本就没有道,所以他只能是“凿山通道”,而这样的地方有七百多里,最难的地方,连邓艾自己都得裹着毡子“推转”着下去。
这样的路,大概是除了邓艾,没有人想到会从这里走。不过,正是没有人能够想到,当邓艾军出现在江油时,蜀汉国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
蜀汉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地回撤到绵竹,列阵等待着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与诸葛瞻战,战事不利,两人回来说“敌人不可击”。
邓艾说:“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成败在此一举,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于是斥责邓忠和师纂,还要把两人斩了。
两人赶紧回身再战,终于打败了诸葛瞻,邓艾军来到了雒城。如果说,邓艾走阴平小道体现的是他的阴,那么对诸葛瞻的拼死一战则体现的是他的狠。刘禅在成都研究了好几天,觉得没地方可去,又没有骨气一战,于是派出了使者拿着皇帝的玺绶,递上投降书向邓艾请求投降。
邓艾来到成都,刘禅率领太子及群臣六十多人,双手反绑,抬着棺材来到邓艾的军营的大门正式投降。
邓艾手持节杖,命令左右的人替刘禅松绑。烧掉棺材,接受他们的投降而免死。如果说此事到此为止那一切还算正常,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好说了。邓艾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刘禅的太子为奉车都尉,皇子为驸马都尉,蜀国的官员也被任命为魏国的官员,有的还直接兼任邓艾的属官。
应该说,邓艾在这儿是完全的越权了,尤其是对刘禅的处置上。尽管如此,魏国朝廷还是给了他充分的肯定,提升了他的职务,增加了他的食邑。
但邓艾还是不满足,他给司马昭写信,说要借助平定西蜀的声势,乘胜伐吴。
又说大举用兵之后,将士疲劳,需要暂时歇息,于是提出来留下两万魏国士兵,再利用投降的两万蜀国士兵,到明年秋冬的时间进行伐吴。
更重要的是,邓艾要刘禅留在蜀地以便安抚蜀国百姓。
魏国当时已经完全被司马氏控制,邓艾又曾是司马家族的属官,所以邓艾这个建议和作为,很明显具有摆脱魏国朝廷也就是司马氏控制从而独立的意图。
司马昭给他回信让他遇事要请示,邓艾继续狡辩,结果借助于钟会、师纂等人的报告,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将邓艾逮捕进京。
当然,即便是没有钟会等人的告发,司马昭也不会让他待在蜀地,因为这一切早就在司马昭的算计之中。邓艾的阴狠重点是表现在另一件事情上。
刘禅投降后,邓艾在绵竹修筑京观,以显示自己显赫的战功。史书都直接说邓艾“变得非常骄傲自夸”。
邓艾对蜀国的士大夫说“诸位全靠碰到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上像吴汉一样的人,你们早就被杀掉了。”
邓艾自己感觉良好,有识之士听了却“无不暗中讥笑”。
京观,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但是笔者想说,史书记载邓艾修筑京观却不一定表明他就有历史之功。
三国的战役比绵竹之战规模大的实在是太多了,那些胜利者有没有修筑京观不知道,但记载下来的恐怕就只有邓艾了。
再往深里想,邓艾在绵竹之前的江油和之后的成都都没有作战,应该是没有多大的死亡,有的只在绵竹。
绵竹是个什么情况呢?邓忠、师纂初战不利,紧接着再战,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邓忠和师纂的军队建制还算完整,因为他们还能够继续作战。而作为胜利的一方,死亡更是不大。
接下来,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战死,“兵众离散”,然后邓艾长驱直入到达成都。
《华阳国志》记载说:“诸葛尚叹息说:‘我们父子担负着国家的重任厚恩,没有早杀掉黄皓,以至于国家即将灭亡,我们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驰赴魏军而死。”
诸葛瞻父子都不是那种以搏击见长的武将,他们冲入敌阵有点儿故意以身殉国的意味,而他们死后战事也就结束了,总之,绵竹的战事规模不大。
这就是问题所在,不大的战事哪来的那么多兵士尸体筑京观?
即便是按照三国时期的观念,一场同族之间的战事,值得用京观来炫耀吗?
或许只有邓艾能做出此等事情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