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紧张最早是什么时候(中苏关系最为紧张)
中苏关系紧张最早是什么时候(中苏关系最为紧张)1953年斯大林逝世,新任苏共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要想解读中苏对峙的具体内容,那么必须得了解中苏交恶的起因,而一切还得从苏联发展路线的变化说起。但是,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号称一个礼拜便能干碎整个西欧,全面解放欧洲的苏军,却从1958年起,足足忍了中国三十年,直到苏联解体都未敢越雷池半步。时过境迁,毛主席那一代人准备了一生的中苏大战成为梦幻泡影,但并不妨碍我们这些后来人进行猜测与模拟。倘若在中苏在最为紧张的70年代开战,我国的胜算到底有几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思想路线、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分歧,中苏这对过去的亲密盟友终究还是走向决裂。
当友谊的旗帜被撕碎,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地对抗,从六十年代初期的中苏论战,到双方在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甚至发展到核战争的边缘。
整个20世纪中后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一度笼罩着中苏人民,并延伸到世界各国,为本就不稳定的冷战局势添把薪材。
但是,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号称一个礼拜便能干碎整个西欧,全面解放欧洲的苏军,却从1958年起,足足忍了中国三十年,直到苏联解体都未敢越雷池半步。
时过境迁,毛主席那一代人准备了一生的中苏大战成为梦幻泡影,但并不妨碍我们这些后来人进行猜测与模拟。
倘若在中苏在最为紧张的70年代开战,我国的胜算到底有几分?
兄弟阋于墙要想解读中苏对峙的具体内容,那么必须得了解中苏交恶的起因,而一切还得从苏联发展路线的变化说起。
1953年斯大林逝世,新任苏共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延续斯大林时期的对中政策,赫鲁晓夫继续向中国提供援助,甚至比斯大林时期犹有过之,例如我国早期的核研究所都是在苏联的协助下建成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倘若说斯大林时期的援助,还带着几分援助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人情味,那么赫鲁晓夫的援助则更多是为了让苏联在冷战中形成取得优势。
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约、华约的相继成立,两极对峙被推向顶峰,双方阵营摩拳擦掌,在世界各地扶持己方势力,套用一战前的一句话“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在远东,美国扶植日韩、中国台湾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把苏联远东海岸线死死封锁,苏联不甘示弱,打算将我国打造成对抗美国的前沿阵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对于苏联的安排没什么意见,毕竟美国已经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我国实行外交、贸易等方面的全面封锁,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国自然也不会对他们以德报怨。
除了意识形态对立外,我国领导人们还是比较务实的,毕竟苏联持续向我国提供援助,投桃报李理所应当。
但是,赫鲁晓夫的野心随着冷战的升级而逐渐膨胀。
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中苏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舰队港口设在中国境内。
这一提案瞬间在我国中央领导人内部引发轩然大波,所谓联合舰队,实际上的指挥权还是在苏联手上。
这是一把双刃剑,我国能借此突破美国的封锁岛链,同时也被苏联紧紧扼住咽喉,成为苏联的傀儡,倘若日后中苏交恶,这支所谓的联合舰队就将成为整个中国海军的噩梦。
给我们武器装备,帮助我们建设国家,我们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协助对抗美国,这很公平,但是,在我国建立军事基地,像日韩那般成为阵营对抗的牺牲品,那就触及到我国不可逾越的底线。
于是,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断然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赫鲁晓夫见我国态度如此强硬,忽然察觉到这位昔日跟在苏联身后亦步亦趋的社会主义兄弟已经逐渐势大,甚至到达苏联难以掌控的范畴,他当即决定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将来华专家全部撤回国内,中苏关系就此破裂。
红色巨熊与外交制衡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开始大举向远东方面增派兵力,对已然成为苏联威胁的中国虎视眈眈。
苏联军队
在那个年代,倘若说综合国力,苏联确实是不如美国,但只论军事实力,美国是拍马都赶不上苏联,因为苏联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始终稳压美国一头,几乎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最夸张的时候,只要苏联一声令下,东欧边境的苏军便会倾巢出动,甚至可能用上核武器,据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占领整个欧洲,比当年希特勒的效率还高。
那一时期的苏联就如同悬在西欧人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生怕哪一天红色的铁拳砸在自己头上,所以浑浑噩噩、朝不保夕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旋律,在当时的影视作品中皆有体现。
苏军
而如此强大的苏联,在六七十年代持续向远东地区增兵,及至1970年,苏联在远东部署3个集团军和1个独立步兵军,下辖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2个独立空降旅,再包括海、空军以及蒙古方面的驻军,大约达到120万军队,占苏联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在机动部队方面,苏联配备有主战坦克6万余辆,步兵主战车7万余辆,还有不计其数的运输车等载具。
现代战争中,这些战争机器只是消耗品,倘若战端一开,凭借苏联强大的军工制造能力,运上前线的坦克、装甲车还将数倍于此。
除此之外,苏联最强大的武器——核导弹也已在中苏边境全面部署,一支由50架远程轰炸机、400架中程轰炸机组建的核武空投部队随时待命。
苏联核武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度,我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像西欧列国那样尽情摆烂,任由美国摆布。
为了应对极有可能爆发的中苏战争甚至是核战争,毛主席等领导人提前准备了几套应对方案,不说保证全面胜利,但这些方案至少能使我国在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转变外交策略,建立对苏统一战线。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华夏悠悠五千载历史,外交谋略方面基本都被我们的老祖宗研究通关了,从春秋时期便有合纵连横的大战略,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仍然适用。
解放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凭借辽阔的国土面积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尽管在国力方面尚不如那些老牌强国,但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既然苏联主动与中国断联,那么美国可不会错过结好中国的机会,当即向中国抛出修复关系的橄榄枝。
其实对于美国来说,什么意识形态、历史恩怨都无关紧要,只要能帮助他将苏联斗倒,他不吝于使用任何手段。
倘若能将中国拉入美国的反苏阵营,就如同在远东给苏联扎了一根楔子,令其芒刺在背,不得不在远东投入更多力量防备中国,这正是美国想要看到的局面。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布《联合公告》宣布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不仅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同时也是在暗示苏联,一旦中苏开战,中国绝不会面临孤军奋战的局面。
利用美苏争霸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在这杆天平上巧妙站队,达到制衡效果,使得苏联不得不投鼠忌器。
论持久战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敌人,光靠外力可远远不够。
面对蠢蠢欲动的苏军以及苏联的核打击,毛主席化用古人的智慧,再次提出应对之策。
昔日,主席在读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时曾作出批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草根出身最终成就帝王的朱元璋,他的战争智慧向来颇得毛主席认可,而面对来自苏联的压力,毛主席借鉴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战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随后,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九字国策。
深挖洞简单来说便是挖掘防御工事,不仅要挖,还要深挖,直到能抵御核打击为止;广积粮则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战争储备,提高综合国力;不称霸不仅指我们自身不搞霸权主义,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广交好友,与他们一同反抗霸权主义的侵袭。
这九个字如同明灯高悬,成为那个时代引领全体中国人共克时艰的最强音。
而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便是这九字国策最好的践行。
受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年计划的影响,我国的轻重工业大部分布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军事工业重点落于与苏联接壤的东北一带,倘若苏军从北方大举南下,或是从沿海方面发动进攻,那么我国工业将毁于一旦,到时候就如同待宰羔羊,毫无还手之力。
在这层背景下,三线建设计划应运而生,所谓三线,即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
这一计划主要是将东部一部分工业生产转移至大西南,不仅是为了改善我国工业分布头重脚轻的情况,也是避免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除此之外,三线建设还包括核掩体的建设,数十万解放军战士、工人在西南挖掘防空工事以及核掩体,以便在未来核战争中保存有生力量。
例如今天位于重庆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当然,战争毕竟是人的战争,要想打败武器装备皆优于我国的苏军,我国军队的质量与数量都不能落后。
毛主席等人考虑到,在苏军钢铁洪流的冲击下,战争的第一阶段我军肯定是不能与其硬碰硬,所以东北、西北一线会在第一时间沦于敌手,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我国可以借助极大的国土纵深与苏军打运动战,将他们拖入战争泥潭中,再一点点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在这场持久战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八亿国民,将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中苏破裂后,中央发出“全民皆兵”的口号,在全国各地组织民兵。
虽然现在枪支管制十分严格,但在那个年代,每个民兵都会发放一把国产56式步枪,由民兵自行在家中保管。
除此之外,民兵还要定时接受军事训练,不仅要求每个民兵熟练使用枪械,就连迫击炮、高射炮等重武器都需要精通。
1962年,以复员退伍军人为中流砥柱,包括年满十六岁至三十岁的男性青壮年在内,我国组建起一支人数达到5000万左右的民兵队伍,战争一旦爆发,他们将是一股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届时,来犯的苏军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慢慢被这股浪潮所吞噬,直到中国人民完全取得胜利为止。
阳谋一计退万敌1964年、1967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相继试爆成功,这意味着我国摆脱大国的核威慑,正式迈入有核国家的行列。
眼看着我国一步步挣脱束缚,苏联自然是最着急,中苏边境的苏军制造摩擦的频率陡增,从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入侵属于中国领土的珍宝岛,妨碍当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我军日常巡逻任务,并多次打伤中国军民。
1969年3月,在多次警告无果后,珍宝岛保卫战打响,最后解放军以牺牲71名战士的代价,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成功保卫珍宝岛。
战役的结果令苏联高层恼羞成怒,同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放出狠话,声称要使用核武器对我国展开“外科手术式打击”。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这一消息传到国内时,毛主席立刻召开军委会议,商讨如何面对苏联不要脸的“掀桌战术”。
军委领导人们议论纷纷,大多提议与苏联玉石俱焚,先抓紧准备地下核掩体,将军队撤入掩体中,再将所有核武器用于对苏联的反击。
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表示不太现实。
首先,地下核掩体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全国军民放下所有工作都去挖洞,这显然不合理;其次,我国虽然成功研发出核武器,但在核武投放方面的经验不足,况且苏联幅员辽阔,凭借中国的核武数量以及投放技术,难以对苏联造成有效打击。
感受到现实条件的窘困,讨论顿时陷入一个莫比乌斯环,难寻解法。
就在这时,主席却创造性地提出一计阳谋,为这场危机带来曙光。
主席提出,倘若中苏爆发核战争,那么全国野战军第一时间都要动员起来,全线攻入苏联境内,与敌人打游击战。
第二阶段,由于苏联向我国投放核武器,使国土受到核辐射污染、百姓无法生存,那么武装起来的民兵便护送全体国民北上西伯利亚,到苏联的领土生存繁衍,苏联总不至于丧心病狂到向自己的国土扔原子弹。
第三阶段,将国内所有核武器部署在中朝、中越等距离美军基地最近的地方,只待一声令下便将美军基地炸成废墟,把美国拖下水。
这一战术的手笔之大令所有军委成员为之一振,沉默良久后,会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当然,这一计划的点睛之笔在于会后,主席命人将计划原原本本地传达至克里姆林宫与白宫。
美苏领导人看到这个计划后大惊失色,倘若这一计划出自他人,在他们眼里可能止增笑耳,但出自毛主席之手却带有不一样的味道,因为他们深知,毛主席这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和人民领袖,绝对有魄力将这一计划贯彻到底。
美国原本打算坐山观虎斗,如今却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白宫方面不得不发出声明,如果苏联对中国动手,那么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美军基地将对苏联本土进行同等规模的核打击。
而跃跃欲试的苏联在见识到中国人民捍卫领土的决心以及得知美国的警告后,也只好服软,将所谓的核打击计划搁置。
三方制衡就此达成,一场世界级危机被一纸电报消弭于无形。
时光荏苒,昔年如日中天的苏联在多年前的冬日轰然倒塌,不可一世的美国也在内耗中慢性死亡,那个挥斥方遒的伟人已经长眠在水晶棺中,世界迎来和平与安宁。
但是在新时代,暗流涌动的国际环境下,危机依旧存在,我们仍需枕戈以待。
永远牢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参考文献:
[1]:《身分认同与中苏关系的演变》 J 周琦,刘华兰,朱杰进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学报
[2]:《共和国的"三线建设"》 J 胡小平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兰台世界
[3]:《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因何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J 吴跃农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