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五岁小朋友逻辑思维(开心到跳起来恐惧)
怎么教五岁小朋友逻辑思维(开心到跳起来恐惧)面对他人的反馈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波动的强烈程度与大脑结构和我们对反馈的理解方式有关。本篇文章就从我们的脑结构出发,来看看大脑对情感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对待反馈的,顺便带大家了解5个去除扭曲思维、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年轻人恍然大悟,深感愧疚,他感谢了大师的指教。禅师点头赞许,飘然而去。这个寓言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永远是语言,当我们对别人出言不逊的时候,也就是把钉子钉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对语言伤害、乃至自己对他人造成语言伤害时,会这样耿耿于怀呢?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关于出言不逊对他人的伤害,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寓言。
这个寓言讲的是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尽管他极其优秀,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常对别人出言不逊。虽然他的父母和朋友总是劝他,但他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他遇到一位禅师,为了让年轻人了解言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禅师先让他把几颗钉子钉在树上,然后再让他去把钉子取下来。年轻人折腾半天才取下一颗钉子。
禅师来到他身边,指着钉子留下的痕迹说:“钉子是拔出来了,但伤痕却留在了树干上。伤害别人的话,就像钉子一样,尽管你能取回来,但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就像这树上的疤痕一样,是永远消除不了的。”
年轻人恍然大悟,深感愧疚,他感谢了大师的指教。禅师点头赞许,飘然而去。
这个寓言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永远是语言,当我们对别人出言不逊的时候,也就是把钉子钉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对语言伤害、乃至自己对他人造成语言伤害时,会这样耿耿于怀呢?
本篇文章就从我们的脑结构出发,来看看大脑对情感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对待反馈的,顺便带大家了解5个去除扭曲思维、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01 大脑构造以及情感对我们观点的影响面对他人的反馈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波动的强烈程度与大脑结构和我们对反馈的理解方式有关。
(1) 大脑结构对情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大脑的结构决定了坏的感觉比好的感觉更强烈。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对此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相对于机会和愉快产生的反应,由威胁和不愉快带来的反应更快、更强烈,也更难以禁止。”
这一阐述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面对他人1000次的恭维,我们依然会执着于掩埋于其中的唯一一个批评。
大脑的基本生存功能之一就是趋利避害:我们往往会向着令人愉快的事情移动,远离让人痛苦的事情。快乐是健康和安全的简单形式,痛苦是不健康和危险的简单形式。
在这一功能中,杏仁核是关键,它位于大脑情感处理中心,直接连通脑干,后者负责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成型的大脑构造就像是一个扫视威胁的安全团队。当它探查到一种模式与之前恐惧经历中的某部分相吻合的危险时,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感受到的,都会直接通过脑干即刻做出反应,向身体发出指令,进入红色预警状态。但当探查到的是积极的信息时则会经过更缓慢的反射系统。
也就是说,威胁有“红色预警”,有直通痛苦按钮的捷径,但大脑没有对等的针对积极信息的“绿色警报”。坏消息的情感警报声比好消息的更响亮,影响也更大。
因此,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美好的假期中,你会因为你婆婆一句有偏见的评论而耿耿于怀,即使之前她对你一直都很好。因为她的这句评论在不经意间激活了你的红色预警系统,让你感受到了恐惧和威胁。即使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你的情感大脑依然保持着准备应对她攻击的应激状态。
如果说杏仁核针对威胁和积极信息做出反应时路径的不同决定了情感波动的强度,那么,大脑的前额皮质则决定了情感波动的持久度。
针对威胁的红色预警系统非常关键,但日常生活中又有太多的假警报,因此,对引发红色警报的威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就非常的必要了。位于我们额头后的前额皮质与杏仁核协同发挥作用,它负责推理论证、评判辨别和做决定,也是更高的指挥官,来保持或加剧由杏仁核发起的警报级别。
前额皮质和大脑的其他部位一样,也分为两部分,左侧和右侧。而大脑左右两侧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对称的,存在“效价假说”现象。
当经历类似恐惧、焦虑、厌恶之类的消极情感时,大脑右侧的活动会加强。当经历诸如欢快,希望和爱之类的积极情感时,大脑左侧的活动会加强。即,大脑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而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称为“效价假说”,意指大脑右侧更活跃的人(“皮质右撇子”)通常更沮丧、更焦虑,而皮质左撇子则往往更快乐一些。
因此,皮质左撇子能够更快的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更容易快乐。皮质右撇子的情感则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会显得更焦虑,更灰心,自我镇静下来的难度也会更大。
总的来说,杏仁核让我们对威胁和痛苦更为敏感,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大;而大脑左侧更为活跃的人比较乐观,能够较快的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相反,大脑右侧更为活跃的人相对来说较为敏感,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难度也更大。
(2)我们对反馈的理解与回应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结构
了解了大脑结构对我们性情的影响后,会很容易认为我们的性情是无法改变的,是宿命。其实这是误解,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我们的性情有遗传基础,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了解其他人为何不同于自己。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我们承受消极反馈并走出不良情绪的能力。
虽然性情有遗传的基础和天生的一面,但也有大量证据表明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冥想、锻炼、帮助他人,以及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或抑郁都会对一个人的性情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对神经可塑性的理解日益加深,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提醒着我们,即使是大脑构造也会随着我们对环境和经历做出回应而发生改变。
研究表明幸福有一个“50-40-10”的配方:我们的幸福中有50%是预先设定的,还有40%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和回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事件,剩下的10%则受环境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点、伴侣、在哪儿工作、和谁共事以及我们的健康状况等。
虽然这个比例的正确性尚未有定论,但中间那40%的部分则为我们的改变提供了空间,也是我们能够有所作为,可以掌控的部分。
宾尼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马丁·赛利格曼提出,对有些人而言,这些解读和回应能够帮助他们将创伤后压力转变成创伤后成长。
如何解读发生的事情、自己的行为意义以及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还决定了我们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反馈,而回应方式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大脑结构。
然而当负面反馈通过“红色预警”捷径引发我们的负面情绪后,心烦意乱的那部分自我会影响前额皮质这个指挥官对反馈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曲解的产生。
因此,要想准确的解读和回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事件,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就必须要能够摆脱情感对想法的影响。那么,情感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思考的呢?
02 情感是如何夸大反馈,扭曲我们的理解的?如果我们讲述的故事是我们情感加思维的结果,我们就能通过改变情感或思想来改变我们的故事。
既然我们的幸福有40%取决于如何解读和回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事件,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做出努力的部分,那么了解情感有哪些曲解我们故事的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强烈的情感会推动我们走向极端的解读,曲解我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感知,会扭曲我们对我是谁、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以及反馈的后果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曲解模式。
(1)谷歌式偏见:扭曲我们的过去
何为“谷歌式偏见”?
所谓“谷歌式偏见”,讲的是如果你用谷歌搜索一个名词,比如“独裁者”,那么你会得到840万条提到独裁者的网页。看起来就像独裁者无处不在,你随便都能碰到一个。可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是独裁者,也不代表大多数国家都被独裁者统治。这种你关注、寻找“独裁者”就会搜索到很多关于它的信息,让你误以为“独裁者”遍地都是,但实际上并不多,其数量也不会因为你是否关注而有所改变的现象被称为“谷歌式偏见”。
也就是说,因为关注,你会搜索很多关于“独裁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成了验证“独裁者”无处不在的证据。这就会扭曲转变你以往的认知,由独裁者很少的事实转而认为独裁者很普遍,甚至大多数人都是独裁者。
“谷歌式偏见”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上。
在今天得到了令人沮丧的负面反馈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过去的认知。突然之间,脑海里呈现出的全都是关于过去的失败、之前的愚蠢选择以及自己的笨手笨脚。想到的是来自前任、父母和公司领导对我们的负面评价,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可悲,甚至都说不出一件自己做对的事情。
同样的,在我们得到正面反馈、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也会存在谷歌式偏见。这时我们脑海中呈现的都是自己的那些成功的、明智的和慷慨的选择与行为。想到的也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认可和夸赞,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过往非常成功。
比如,当我完成一篇文章后,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赞扬,稿件被录用。发表后阅读量也不错,得到了很多读者的点赞。这时我会很开心,也很得意,脑海里呈现的都是自己如何顺利的找到好的素材,总结出好的观点,寻找到这么生动的案例来论证观点,以及自己是多么的有才,写作水平又是多么的高超,简直就是天才。对于自己写废了多少文章,被拒了多少次的稿件是完全想不起来的。
其实无论是哪个方向,一旦涉及到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事情,谷歌式偏见都会自动跳出来,扭曲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让过去和现在变得黑暗。
(2)由一件事否定所有事:扭曲我们的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健康快乐、心情好的时候,感觉到处都是风和日丽、微风拂面,即使遭受了点小挫折也不放在心上,遇到问题也能够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的讨论解决。
而当我们状态不好,内心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所控制的时候,若是再遇到消极反馈,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否定,其影响也会像洪水一样冲破边界,进入到你自我意象的其他区域。
比如,别人说你唱歌跑调,在你心情好的时候,你会想,好吧,这个人认为我跑调了。但你心里知道,这只说明他一个人认为我唱歌跑调,且只跟我唱歌这件事有关。但若是你正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所控制,听到这句话时,你会想:唱歌都能跑调,我还真是什么都做不好,我真失败。就会由自己没做好一件小事,上升到做不好所有的事。
当我们的内心被负面情绪所控制的时候,任何能够让我们恢复平衡的积极因素都会被掩盖。即使只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的一点小挫折都会让我们得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的结论,扭曲我们对当下自己的认知。
(3)永远的偏见和滚雪球效应:扭曲我们的未来
情感不仅会影响我们如何回忆过去,扭曲我们对当下自己的认知,还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未来的想像。存在永远的偏见和滚雪球效应现象。
何为“永远的偏见”?
所谓永远的偏见,即若是我们当下的感受不好,便会假定我们会一直感受不好,直至死亡降临。
比如,在公开演讲时,因为自己准备不足或失误导致全场哄堂大笑,结果演讲失败。对此,你感到万分羞愧,并假定自己会一直背负着这种羞愧感,无地自容,直至死亡。然而,事实是这种羞愧感并不会影响你很长时间,特别是当你通过努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演讲家,那时你不但不会羞愧,反而还会感谢这些挫折锻炼了你。
何为“滚雪球效应”?
处在强烈的情感之中,我们不但会对不好感受的持久性存在偏见,当情况更糟糕时,我们还会陷入灾难性思维中难以自拔,不由自主的想像挫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使得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偏离正轨,直至最终完全失控。这种由一个具体的可控的反馈,一步步地演变成了一个有预兆的未来的灾难,由“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变成了“我会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的现象称为滚雪球效应。
简单的说,永远的偏见和滚雪球效应的存在,让我们的未来也变的灰暗无光。
这些曲解在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在当下时刻,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自然,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着这些思想上的偏见。事实是,我们的思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当我们身处其中时,除非是有意识的去寻找它。否则,我们不可能看到它。
由反馈引发的强烈情感会导致我们以扭曲的方式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矫正思路,将它们逐一理清、理顺,做到从现实的角度来接受反馈,我们才能够准确的评估反馈,并从中学习。
03 如何去除扭曲性思维,摆脱情感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反馈既然情感会扭曲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理顺思路,去除扭曲思维,做到准确的理解和评估反馈呢?道格拉斯·斯通在《高难度谈话II:感恩反馈》中给出了解决方案。
阻碍我们妥善接受反馈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我们会夸大它。在情感的助力下,我们会把反馈不好的一面变大、变可怕,以至于把自己吓趴下。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会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让自己活下来,根本意识不到需要去学习解决问题。
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和评估反馈,我们首先必须去除曲解。需要注意的是假装消极反馈是积极反馈,又或是接受不加约束的乐观主义都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正确的做法是找到一些办法,将我们脑海中播放的预示不详的声道调低音量,从而使我们能更清楚的听到双方对话。
下面这五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1)识别你的反馈轨迹:做好准备,保持警觉
反馈有它自己的规矩。在面对批评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一套回应方式,即我们的反馈轨迹。比如,我会想要逃跑或是沉默不言。
每个人接受和拒绝反馈的步骤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开始时会比较抗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接受;有些人开始时会认同,但事后回顾时却会忽略大部分内容;还有人会将事情拖延,之后却再也没有想起。
其实无论我们的反馈轨迹属于哪种形式,只要了解了自己特有的回应模式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弄清楚自己在第一阶段的回应倾向性显得尤为重要——我是逃跑,还是对抗、否认,或是夸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识别自己常有的反应。这样我们就有了掌控它的力量。
记得我第一次在社群做公开分享的时候,紧张到不行。讲解的磕磕巴巴不说,在结束的时候,指导老师以及下面的听众会给出指导意见。每听到一条建议都会让我窘迫不已,心跳加快,恨不得能赶紧逃走,脑袋里嗡嗡响,甚至根本听不清对方具体说的是什么,更别说要去思考对方说的对不对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熟悉了分享的流程、以及对自己倾向于逃跑的回应模式有所了解后,反而慢慢的不紧张了。也更加能心平气和的面对以及思考他人的建议了。
识别出自己的反馈轨迹,知道我们在听到自己不认同或令我们苦恼的话语时,我们会有何感受,以及如何回应,这给了我们事先预览自己的反应的机会,使我们能在平衡的状态下思考认知和幸福问题。
(2)分开思路:情感/故事/反馈
在识别出了自己的反馈轨迹,面对反馈时,自然就能够让事情慢下来,让我们有机会留意大脑和身体发生了什么,进而梳理出自己的反应。通过练习,我们从反馈以及自己的反应中分辨出自己的情感和故事的能力都会加强。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三个问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 我有何感受?
- 我正在讲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胁)是什么?
- 反馈的实际内容是什么?
我有何感受?
面对反馈,仔细体会或记起自己的感受,同时,试着为这些情感命名,比如,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惊讶等等,然后详细的说出来。
我正在讲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胁)是什么?
留意自己针对反馈讲述的故事,即对反馈的解读或作出的结论,先不要考虑它是否真实或正确与否。你需要做的只是聆听它,特别是负面评价的部分,可能是事情糟糕的一面,又或是他人甚至是自己对自己做出的负面评价。
比如,你公开演讲失败了,你需要留意的有:自己对这件事糟糕一面的看法(比如,失败让我得不到别人对我能力的认可);他人对你做出了负面评价,你对这一负面评价的看法;自己对自己做出了的负面评价(比如,我很差劲),你对这一负面情绪的看法。
通过分离出事情本身糟糕的一面,他人的负面评价,自己的负面评价,可以准确的分辨出我们讲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胁部分。
反馈的实际内容是什么?
大脑接收了听到的内容,并立刻讲出了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将这个故事层层剥开,然后问自己:什么才是反馈的确切内容?说了什么话?
只有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我们添加进去的内容,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反应模式,才能够找出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中不合理的、与反馈的实际内容不一致的部分,找到故事中被扭曲的部分。
比如,在工作会议上,你提出讨论设立某项工作流程的建议。一位平时与你关系不好的同事提出了异议,说道:“这个工作流程的问题,之前的会议已经讨论过了,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了”。面对这个反馈,你大脑讲述的故事是对方这是在故意借机针对你,打击你,其背后目的就是想要把你踢出运营团队。因此你感到恐惧,非常的生气,立刻怼了回去“怎么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没有清晰的规定怎么能更好的执行”。
在这个例子中,反馈的确切内容是你同事提出这个工作流程的问题已经讨论过了,认为不需要再讨论;你添加进去的内容是认为对方在故意针对你,打击你,想要把你踢出运营团队;你的反应模式是遇到反对立刻反击回去。也许对方有“故意针对你,打击你”的意思,但“想要把你踢出运营团队”显然是故事中不合理,被扭曲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在我们讲述的故事中威胁的部分很明显也很容易发现,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因为提出异议的同事跟你关系不好,所以对方的反对会让你感受到威胁。
但另一些时候要想发现反馈中的威胁并不容易,比如,面对妈妈让你穿秋裤的唠叨,你随口答道“不要你管”,然后气冲冲的离开了。
一句简单的唠叨为什么会让你发火?因为你周围的人一直在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应该穿西装打领带,不能穿休闲服,你应该把衬衫扎进裤子里,你应该把礼物包扎好再送,等等。面对这种评价,你通常都不予理会,但把它们按比例都保留了下来。妈妈的这句话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超出了你能承受的范围,引发了你的失控。
尽管你发火的对象有误,但在你脑海中,他们都是同一件令你灰心的事情中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只有解开情感、故事和反馈之间的这些缠绕,才能看清楚,以及正确的对待反馈。
(3)控制故事:它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在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遵守世界上的有许多运行规则。比如,时间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在一件事上没做好,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有人喜欢我们,有人不喜欢我们,且喜欢与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但在强烈的情感中,我们常会忘记这些规则,产生扭曲思维。由一件事变成了所有的事,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我们彻底失去平衡。
因此,要想去除扭曲思维,我们可以重建并强化那些重要的差异。通过找出自己故事中与这些规则相违背的地方,然后修改自己的故事,使其与规则保持一致。
通过问自己以下问题,可以检测我们的故事有没有与规则相违背。
- 若反馈与现在有关,我有没有由此推断过去总是这样,将来也会一直这样?
- 若反馈对应的是一项特定的技巧或行为,我有没有把它转变成我所有的技巧和行为?
- 若反馈来自于某一个人,我有没有把它想象成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通过检测,当发现自己的故事超越边界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将其收回来,即修改故事。在此,我们可以使用反馈控制表来完成这项工作。
反馈控制表举例如下:
通过填写反馈控制表,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它既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反馈,让我们无法否认它的存在;也能帮助我们控制它,看到反馈中的客观事实,避免夸大它。
比如,你去心仪的公司面试一份自己理想中的职位,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份工作,你可能会觉得:我永远都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这种想法就是在夸大反馈中客观事实。
利用反馈控制表,通过将与反馈有关的事和无关的事分离开来之后,就能够较为准确的看待面试失败这件事了。也许,你不具备雇主想要的一些特点,又或者是你没能把它展现出来。在找到真正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围绕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知道自己只需要在一件或两件彼此独立的事情上努力,而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努力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更容易。
(4)改变你的视角
任何事情都是多面的,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反馈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是因为它和我们自身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反馈的正对面来看待它,自己是反馈当下的客体,很容易感受到压迫,容易产生要么反抗、要么逃避的过激反应。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初始视角,能够从任何不同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它,都有助于我们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做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看待反馈。
以下三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 想象自己是个旁观者
很多时候,他人的反馈之所以会对我们造成情感冲击,让我们反应过激,陷入情绪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把对方放在了对立面,处于应激的状态。
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处在对立面容易看不清事实真相。如果能够跳出这种相对应的关系体,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再来看对方的反馈,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看法,会更客观,也会更全面。
比如,因为迟到了几分钟被领导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你觉得很委屈,也很忐忑,认为老板是否是在故意针对你,在给你穿小鞋。如果把自己当做旁观者,比如你同事的角度来看的话,可能只是领导今天心情不好,而不是在有意针对你。
利用旁观者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实真相,更为客观的看待他人的反馈。
- 站在更远的视角,从未来回头看
尝试站在未来的视角,比如,5年,10年甚至是20年后,再来看当前的反馈,就不会觉得它有多重要,也不再那么让人无法接受。
比如,我正在学习新媒体写作,初始阶段因为写作水平有限,投稿被拒,让我倍感打击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如果站在5年或10年后的未来视角来看,则投稿失败只是反映了我当前的写作水平,是我写作路上的必经阶段而已。只要继续努力,我必然会有所进步,超越当前的水平,实在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来自寻烦恼。
站在未来的视角,在一个更广阔的格局中来看当前的困难与挫折,也许它依旧是充满挑战或令人遗憾的,但绝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与其浪费时间在那纠结,不如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 换个角度,幽默一下
面对负面反馈,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护,想要掌握控制权,这必然会引起痛苦和焦虑。
而幽默,即使是黑色幽默也能缓解糟糕情景带来的紧张情绪。它会敲击我们大脑的前额皮质的左侧,而那里是快乐的故乡。这样一来就强迫我们的大脑转变到一种不一样的情感状态。
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某件事很滑稽时,就会感到快乐,这会瓦解想要掌握控制权所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因此我们不妨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出正在出演的有趣的好剧,剧里有常见的倒霉角色,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纠缠情节。只要我们能看到情景里的幽默,也就能成功的从幽默的角度转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读者指出你写的文章中有几处错别字,你的第一直觉是想要辩护:“我当然知道这些字不对,只不过发文章的时候有点匆忙,没看到。”不过,如果转换成:“呀!被你逮到我出错了。”显然,后者更省精力。
打开狭隘的自我认知,放弃让世界为你而变的想法,接受你不得不让自己与世界一致的现状。能够自嘲和幽默就表明你做好了准备,能够坦然的接受反馈了。
(5)接受你无法控制他人如何看待你
对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为有自身盲区的存在,我们无法做到看清楚自己,我们需要其他人——他们看我们的视角。他人对我们的观点是我们认知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会很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无法掌控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可能是不全面、不公平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又或者是他们说的对,但仅仅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
这时候我们会渴望于让他们承认自己错了,并改变他们对我们的看法。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做不到,无论对方的观点多么离谱,我们都无法掌控他人的想法。我们可以讨论它,可以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又或是寻求权威人士的支持,可是我们依然无法改变他人脑海中对我们的看法。对方也许会改变,也许不会,我们无法掌控。
若是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人一直对你有偏见或是不肯认可你,这时,我们可以用同理心来看待他的反馈。比如,你父亲一直吝于夸奖你,即使你为了得到他的认可一直在不断努力,这时请提醒自己,也许你爷爷就是这么对他的。不妨把父亲当成是一个受伤的小男孩,他过去受到过伤害,然后给那个小男孩一个拥抱。
好消息是,别人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般,会花很多时间来思考关于我们的事情。多数人都是执迷于自己而无暇思考别人。
所以,对于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不能忽略,但也不要全盘接受。可以把它看做是意见,而不是无法改变的印记。
04 结语面对反馈,特别是负面反馈,往往容易引发我们的消极情绪,导致我们无法对反馈做出正确的回应。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维持时间跟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同时我们如何解读外界的反馈不但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还会影响到大脑的结构。然而消极的情感会作用于我们的思考,扭曲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理解。
因此,为了对反馈做出正确的回应,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们需要摆脱情感对我们想法的扭曲作用。
情感夸大反馈,扭曲我们理解的三种模式:
(1)谷歌式偏见:扭曲我们的过去
(2)由一件事否定所有事:扭曲我们的现在
(3)永远的偏见和滚雪球效应:扭曲我们的未来
去除扭曲性思维,摆脱情感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反馈的五种方法:
(1)识别你的反馈轨迹:做好准备,保持警觉
(2)分开思路:情感/故事/反馈
(3)控制故事:它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4)改变你的视角
(5)接受你无法控制他人如何看待你
无论我们是兴高采烈还是沮丧绝望,我们的情感都会像一面哈哈镜一样,歪曲我们看待反馈的视角。去除扭曲思维,清楚的领会反馈不但有助于我们从反馈和经验中获得成长,还会增强我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份的认知,提升幸福感。
参考资料:道格拉斯·斯通《高难度谈话II:感恩反馈》
本文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