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战斗最惨烈的一场(76年前的腾冲反攻战)
腾冲战斗最惨烈的一场(76年前的腾冲反攻战)在中国人的信念中,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正义必胜!他们万万没想到,被他们视为“固若金汤”滇缅防线,在我英勇无敌的远征军凌厉攻势中,几乎“一击即溃”。日军亦由此走上全面溃败之路,直至1945年投降。腾冲旧称腾越,是云南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也是滇西的战略重镇。据守在腾冲的日军,想得倒是挺美,觉得腾冲进可直趋怒江,退可至缅甸密支那。自1942年起至1944年滇西反攻战开始,日军已在腾冲盘踞近3年时间,修筑了齐备而坚固的工事。
作者:方诚(1944年任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六团团长)
1944年的腾冲城,系日军滇缅战区总司令部,是日军指挥系统所在。
日军为何选腾冲为指挥系统所在地?
这源于腾冲的重要区位。
腾冲旧称腾越,是云南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也是滇西的战略重镇。
据守在腾冲的日军,想得倒是挺美,觉得腾冲进可直趋怒江,退可至缅甸密支那。
自1942年起至1944年滇西反攻战开始,日军已在腾冲盘踞近3年时间,修筑了齐备而坚固的工事。
他们万万没想到,被他们视为“固若金汤”滇缅防线,在我英勇无敌的远征军凌厉攻势中,几乎“一击即溃”。日军亦由此走上全面溃败之路,直至1945年投降。
在中国人的信念中,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正义必胜!
回溯76年前的腾冲反攻战,这场战役在八年抗战史中,规模和影响并不算大,但腾冲反攻战是中国远征军所发动的滇西战役中第一次攻坚战,是影响到整个战争局势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此次战役以远征军全歼腾冲守敌而告结束。
这为肃清滇西日军,配合驻印军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役第一阶段是收复腾冲和龙陵1943年4月,为了配合中国驻印军和盟军在东南亚作战,国民党当局正式成立了中国远征军,设长官司令部于云南楚雄,司令长官陈诚。
陈诚在大理的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召集团长以上干部,一连开了三天军事会议。
会议决定远征军的战略目标:首先肃清滇西日军,防止敌人东进,使之不能与内地日军连成一气;然后进入缅甸与反攻缅北之驻印军会师,共同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冬,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辖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
1943年4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
中国远征军组建后,立即着手准备缅甸战役。
时年,远征军全部换上新式武器装备。
为了熟悉新式武器装备的性能,以便与盟军协同作战,远征军还组织了团以上的干部,分批赴印度中国驻印军驻地兰姆咖进行训练,并与盟军军官共同商讨使用这些武器装备对日作战的方法。
1944年4月底,滇缅战役各项准备工作就绪,远征军司令部从楚雄推进到永平和保山间的一个村镇。
战役第一阶段任务,是攻克腾冲和龙陵。
因为盘踞滇缅边境的日寇,他们把缅甸密支那当成后方基地,把缅甸战区总司令部设在腾冲。
腾冲驻有日军步兵第十五军的一个精锐师团,正企图伺机东进。
远征军总司令把攻克腾冲的任务交给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下辖第五十三、五十四军和预备第二师),由预备第二师担任此次战役的先遣任务。
预备第二师(师长先是陈明仁,后是顾葆裕,副师长彭劢、参谋长马涤心),原属第十一集团军的第六军建制。
第二十集团军预备第二师指挥系统
1942年秋冬,预备第二师曾在腾北一带打游击,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和地形,并负责掩护远征军撤退回国伤残人员的安全。远征军第二OO师师长戴安澜的遗体就是在此时运送回国的。
后来,预备师第二改属第二十集团军。
滇西反攻战前,预备第二师驻扎在保山西北、怒江东岸的漕涧一带,并有部队与日军保持接触。
预备第二师下辖步兵第四、五、六团三个师,每团约两千人,加上师直属部队,全师足额八千人。
预备第二师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因而在滇缅战役中始终能保持高昂的士气。
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
要攻克腾冲,首先须在敌前强渡怒江天险。
怒江源于青藏高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间构成怒江峡谷,谷深流急,水势汹涌,流入缅境称萨尔温江,在毛淡棉附近流入印度洋。
远征军把渡江地点选定在漕涧的西边,距泸水县约五十公里。
这是保山经过高黎贡山至古永火腾冲的石板骡马大道的中间渡口,水深约二十米,江面宽约三四百米。
在这里,湍急的江水从怒江大峡谷奔腾而下,在原始森林中盘旋回绕。流经此处的水颜色发绿,据说有毒,不能饮用。
高黎贡山属横断山脉,在腾冲境内海拔四千多米,东侧属老林,西侧多悬崖峭壁。
山中居民分归各土司管辖,还能帮助中国军队打击敌人。
当时,日军在渡口西岸和高黎贡山隘口,布置约一个大队的兵力。
我渡江先锋队由预备第二师的步兵团配属渡江工兵团、山炮营及电台等组成,其任务是强渡怒江,占领渡口阵地;然后翻越高黎贡山,占领腾北桥头(界头),以便集团军主力包围并歼灭腾冲守敌。
战斗在五月十一日凌晨开始。
在怒江东岸,远征军集团军炮兵群及重武器一齐开火。
霎时间,地动山摇,渡江先头营在炮火掩护下,分乘数十艘橡皮船(每船可载一个班)向怒江西岸进发。
西岸守敌被远征军猛烈炮火压得抬不起头,无法阻挡先头营的渡江进攻。
首批渡江部队中,仅有两人受伤,就顺利攻占了敌人的渡口阵地。敌弃尸三十余具,向高黎贡山隘口撤退,继续顽抗。
先锋队全部渡江后,各部指挥官立即分析敌情,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
当前,只有高黎隘口一条路通往腾冲,隘口有强敌把守,如实行强攻,不仅伤亡重大,而且还会被敌人拖住,贻误战机,使腾冲守敌有可能向隘口增援,而远征军的反攻会受到阻滞。
经过讨论决定,远征军只派小部队追击渡口撤逃之敌,佯攻高黎隘口;主力由步兵团第六团团长方诚亲自做向导。就凭指北针确定方位,主力部队翻越深山老林,绕过隘口,抄袭日军后路。
仿效三国邓艾攻蜀方法,在悬崖峭壁上攀藤附葛主力部队很快到达隘口南面数里处,将部队化整为零,拆散重武器,大家分别背负前行。
在高黎贡山翻山越岭谈何容易,远征军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
远征军效仿三国演义中邓艾攻蜀的方法,在悬崖峭壁上攀藤附葛而行,辅之以铁桩粗绳。
当到达高黎贡山西麓要塞桥头(界头)附近,远征军迅速在桥头与腾冲之间占领阵地,构筑工事。使腾北之敌无路可退,腾冲之敌无法援救。
桥头是日军在腾北的一个重要据点,对隘口和怒江西岸负有支援任务,对腾冲则负有掩护任务。
远征军步兵第六团在切断日寇桥头与腾冲的联系后,即命第三营包围桥头守敌,相机予以占领。
第三营营长叶南惠求胜心切,试图一鼓而下,但因守敌据险顽抗,明碉暗堡,火力很猛。在此情况下,远征军无法靠近守敌,叶营长当场阵亡。
团部下令第三营停止进攻。
待后续部队到达后,才对敌人发起总攻。
经过激烈鏖战,远征军将敌人四个大堡和十余个小堡彻底摧毁,守敌一个大队全部被歼,桥头遂告攻克。
至此,第二十集团军完成了对腾冲城的战役包围。
巧取腾冲来凤山,殊死抢夺中峰控制权1944年的腾冲城,修筑有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再加之日军有来凤山作为屏障,腾冲城成了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来风山是笔架形的五峰山,属高黎贡山余脉,整座山光秃无林,全部是一溜斜坡。
来凤山的鞍部,日寇还修有隧道直通腾冲城里,可谓是机关重重、险象环生。
来凤山中峰比腾冲城的城墙还要高出约一百五十米。
如此态势下,远征军要攻入腾冲城,必先夺下来凤山。
集团军命令预备第二师迅速夺取来凤山,为攻城创造条件。
师部部署步兵第四团(团长吴心庄)攻占西南面A、B两峰,步兵第五团(团长李颐)攻占西北面C、D峰,步兵第六团(团长方诚)先作为师预备队,待四团五团进攻奏效后,大家齐心一举夺占来凤山中间主峰,坚决不让一个敌人逃入腾冲城内。
盘踞来凤山的日寇颇有山地战经验。
当战斗开始后,驻守在来凤山中峰之敌用各种火器向两翼侧射我远征军进攻部队。
他们还利用堑壕进行短促突击,致使四团五等两个团官兵虽多次接近B、C两峰,但屡被阻击,使我军迟迟未能攻克。
此时,步兵第六团官兵临机应变,在空军和炮兵掩护下,由团长方诚亲帅特务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速匍匐前进,进至敌堡火力达不到的死角。首先阻塞日寇入城通道,然后用炸药包、爆破筒、火箭筒、手榴弹塞进敌人堡垒。
在一片轰炸声中,全团战士从四面八方向来凤山中峰蜂拥而上,机智勇猛地夺取了敌人阵地。
阵地上,敌人遗尸近百,还有大量轻重武器。
我远征军伤亡也较重。
由于解除了来凤山中峰威胁,第四团、第五两团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预备第二师在滇缅战役中首立大功,立即得到长官部的电报表扬。
拿下了来凤山,腾冲就整个暴露在远征军面前。
强攻腾冲老城墙,城内展开激烈巷战基于此,集团军重新做了作战部署,决定以一个军的兵力直接攻城,另一个军分兵向龙陵、梁河、神护关方向前进,担任阻援逃的任务。
预备第二师作为总预备队。
九月上旬某日,攻城部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轰开腾冲城墙,占领了城内一角。
守敌拼死顽抗,虽经政宣人员不断喊话,但敌人始终不投降。
于是,双方在狭小的腾冲城内展开激烈的逐屋巷战。
为了尽快解决战斗,预备第二师也投入战斗中。
在城内的巷战中,步兵第五团团长李颐不幸中敌冷枪阵亡。
李颐是腾冲战役中牺牲的远征军级别较高的指挥官。
经过拼死搏斗,腾冲城终于在9月14日被我远征军攻克。
守敌除了二三百人乘夜雨潜逃外,全部被歼灭。
当我们进入敌军指挥部时,看到敌人已把全部文件销毁的痕迹,还看到随军妓女——二三十名朝鲜姑娘的尸体赤裸裸地被抛弃在瓦砾堆中,实在是惨不忍睹。
清扫战场时,我们在城内外发现多处埋尸坑,还有几处焚尸炉,余烬未熄,臭气熏天。
日本侵略军的残忍暴虐,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的胜利,鼓舞了第十一集团军反攻龙陵和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士气,也给予整个侵华日军心理震慑。
为了追歼从腾冲逃出的残敌,第五十四军阕汉骞直接命令预备第二师步兵第六团跟踪追击,限短期内彻底消灭这股投敌。
根据各种迹象判断,逃敌多逃向缅甸密支那方向。
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步兵第六团很快追上了残敌,当即击毙敌人二百余人,生俘三十余人。步兵第六团追歼敌人有功,受到了奖赏。
被敌人蹂躏三年之久的腾冲城终于得到了光复,老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1944年11月3日,第十一集团军攻克龙陵。
至此,中国远征军全部推进到滇缅边境,胜利完成了滇缅战役中的第一阶段的反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