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业前景(加快锰产业结构调整)
锰业前景(加快锰产业结构调整)“解决锰产业产能产量过剩的问题要从源头入手,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国铁合金协会秘书长史万利分析说,无锰不成钢,但随着钢铁行业严控产能,市场对电解金属锰、锰硅合金的等锰系产品需求减弱。截至2021年底,我国锰硅合金产能利用率仅为60%左右,部分地区受能耗“双控”影响,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全国40多家电解锰生产企业总产能和产量分别由2020年的257万吨、150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201万吨、130万吨。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锰污染治理和推动锰产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提出,优化调整电解金属锰产业政策,逐步加快淘汰现有1万吨/年以下电解金属锰单条生产线和电解金属锰生产总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企业。“小金属、大用途。”锰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电池、化工、医药、农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锰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矿产之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锰资源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最大的电解金属锰、锰硅合金等锰系合金生产国及电解金属锰出口国。实现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初级产品安全和维持资源型地区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3月4日上午,在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组织的“金台圆桌:新时代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多位政产学研代表围绕我国锰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锰产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锰产业结构调整等话题展开探讨,共同为促进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加快锰产业转型升级 破解产能过剩困境
“小金属、大用途。”锰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电池、化工、医药、农业、食品等国计民生各个领域。
然而,我国锰产业长期面临锰矿资源日益趋紧、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环节和锰渣污染严重、“小散乱”无序发展、原料与制成品价格倒挂等严峻问题。近年来,全国范围开展了多轮锰污染整治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能过剩及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沈镭表示,我国锰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应重塑锰矿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加大矿山整合力度,扶优扶强,兼并重组,打造以大中型规模开采为主,选、冶、加工及综合治理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同时,利用财税、土地、资源等政策杠杆,淘汰落后产能,缩减国内低端冶炼过剩产能,鼓励“走出去”,减少低端锰系产品产量与电解锰出口,转变“资源进口,低端产品出口”的产业发展模式。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锰污染治理和推动锰产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提出,优化调整电解金属锰产业政策,逐步加快淘汰现有1万吨/年以下电解金属锰单条生产线和电解金属锰生产总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企业。
“解决锰产业产能产量过剩的问题要从源头入手,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国铁合金协会秘书长史万利分析说,无锰不成钢,但随着钢铁行业严控产能,市场对电解金属锰、锰硅合金的等锰系产品需求减弱。截至2021年底,我国锰硅合金产能利用率仅为60%左右,部分地区受能耗“双控”影响,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全国40多家电解锰生产企业总产能和产量分别由2020年的257万吨、150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201万吨、130万吨。
“要严格控制新上电解金属锰、锰硅合金项目,严格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并提高行业规范条件标准。其次,加快削减过剩产能,淘汰不符合国家要求的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史万利说。
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解决“小散乱”无序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原因,国内涉锰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部分小矿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装备设施老化,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能耗高、矿石消耗大、污染排放高。还有部分小矿企业行情好时蜂拥而上,一旦形势不好就马上停产,普遍盈利能力低,没有能力和资金投入到升级改造和安全环保上来。“小散乱”无序发展,成为锰产业结构调整、破解产能过剩路上的一个突出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宁夏天元锰业集团副总裁张建刚认为,除了严控新增产能外,还要下决心杜绝僵尸企业死灰复燃,重点打击未经审批违规建设和非法生产的情况,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同时坚决落实已经制定的政策标准,加大对现行行业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行业准入条件。比如要贯彻落实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达不到清洁生产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
来自“锰三角”的企业,贵州武陵锰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文谈到,行业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供给过剩状态,希望国家加大锰产业整合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促进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着力破解“小散乱”无序发展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防止产能异地迁移的问题,避免“锰三角”去掉了产能,其他地方又新上来了的情况。
坚持低碳循环发展 探寻绿色转型新路子
绿色发展是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电解锰行业是典型的‘两高一污’行业,生产过程能耗高、资源消耗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电解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锰渣等固体废物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废部管理室主任蒋文博表示,我国大多的电解锰生产企业倚矿建厂,深处绿水青山之中、大江大河周边,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装备落后,污染排放高、环保投入较少、资源回收率低等问题。锰渣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锰、氨氮等有害物质,极易水溶后导致周边地下及地表水体的污染。如何更好实现锰渣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已成为制约电解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好治,锰渣难治。”宁夏天元锰业集团副总裁张建刚深有感触。他谈到,生产1吨电解锰大约产生8吨锰渣,主要处置方式为堆存,全国累计堆存量已超1亿吨,每年新增锰渣1000万吨以上,加之国家明令禁止新建渣库,现有渣库消纳容量已逼近极限。
电解金属锰创新联盟秘书长谭立群指出,2020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立为我国固废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但由于锰渣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进展缓慢,目前锰渣综合利用率仅为10%左右。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成为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解决锰渣治理难题的新主题。
张建刚建议,可实行“以消定产”政策,将电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的数量、锰硅合金废渣的综合利用数量与企业对应产品的产量挂钩;同时,加强电解锰渣库综合整治,对锰渣库临近江河存在严重隐患的企业停产整改。锰硅合金生产以提升尾气余热和冶炼废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南方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健表示,要严格“水、气、渣”的综合治理,严格排放标准,优化生产工艺技术,强化回收利用,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锰渣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最终实现零排放目标,全力推进“绿色矿山,美丽工厂”建设。
“一方面,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出台电解锰行业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开展电解锰企业生态环境与清洁生产相关的专项执法检查,严格锰渣污染控制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多措并举推进锰渣资源化,一是加大锰渣综合利用研发投入和引导力度;二是提高电解锰行业产品附加值,如将电解锰行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机结合,延伸电解锰行业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蒋文博说。
沈镭指出,要加强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锰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矿山,保证锰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提高锰资源储备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资源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我国锰矿资源稀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锰矿储量13亿吨,中国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2020年,中国锰消费量约1075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8%,锰矿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向杰表示,鉴于中国锰产业的规模和重要作用,锰资源直接影响我国钢铁等基础工业的安全发展。“确保资源供给安全应充分考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完善锰资源全球配置,适度储备锰资源,建立以‘国家主导、企业参与,锰矿石与金属锰(锰锭)相结合’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向杰说。
阿克陶科邦锰业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生荣表示,我国自身锰资源匮乏,为了保护好“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资源,对低品位矿石资源,要在严格做好环保的前提下谨慎开采,严禁无序开采,加大锰矿石的引进和储备,建立安全可控的资源供给体系。
宁夏晟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对此表示认同,建议应采取“只探不采”“多购少采”“低品不采”等供给政策,对国内锰矿谨慎开采,严禁锰矿无序开采,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私挖乱采等违法犯罪行为。并以严格的环保政策,以减量化为重点,提高国产锰矿开采标准,尽可能把有限的资源留在国内,从源头上保护“绿水青山”。
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麻辉还建议到,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从研发、项目建设到奖补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锰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谈及锰产业的未来,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晋乐表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锰企已到了自我觉醒和改革关键时期。下一步,随着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将逐步形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定能实现锰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