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2.文献综述首先,要有前言部分。我之前举过例子,比方说,王陆老师的研究问题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前言部分要交代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即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得出“我”这个研究要做什么,“我”的研究意义是什么,把它们很清楚地交代出来。其实,就是让编辑大概地看一下就知道,你是有基础的,这个研究是有价值、意义的。(一)实证论文写作框架与规范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有关“怎么撰写实证研究论文”的内容。其实,它是有一个框架的。1.前言

本文根据魏志慧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魏志慧,C刊编辑部主任/博士/副研究员。现为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会成人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教育实证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2004年至今已发表近6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丛》《中外终身学习研究文丛》《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策划、翻译和编辑工作。

一、实证论文框架及写作规范

(一)实证论文写作框架与规范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有关“怎么撰写实证研究论文”的内容。其实,它是有一个框架的。

1.前言

首先,要有前言部分。我之前举过例子,比方说,王陆老师的研究问题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前言部分要交代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即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得出“我”这个研究要做什么,“我”的研究意义是什么,把它们很清楚地交代出来。其实,就是让编辑大概地看一下就知道,你是有基础的,这个研究是有价值、意义的。

2.文献综述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1)

要通过文献综述把研究问题进行细化,并罗列出来。就像之前举的例子,陈向明老师提出的研究问题就是“研究问题1”“研究问题2”“研究问题3”,这些都要罗列出来,这里的“2”“3”可以结合起来。

3.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说的是,“我”怎么收集数据的,对象是什么,涉及到哪些变量,用了什么工具,做问卷调查是用了什么问卷,是自己编的还是用了成熟的问卷,要阐明自己是怎么分析、处理数据的,是用的SPSS还是其他软件来处理数据的,这些都要交代清楚。

4.研究发现

要把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什么研究发现,第二个研究问题有什么研究发现,依序清楚说明,简洁呈现。比方说,陈向明老师说,“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关于‘师徒互动’模式的”,她最后就形成了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有什么特征”“第二种模式有什么特征”……都要说明。“研究发现”部分的内容比较多,要把这些资料、数据都放在这里,然后,提出研究发现。

5.结论、讨论与建议

要概括你的“研究发现”。例如,要做一个“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你发现,其实“翻转课堂”是有正向影响的,还可以跟别的文献去讨论。有的老师说“研究发现没有影响”,有的老师说“影响不大”,有的老师说“影响很大”,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你可以提供一些解释。可能是因为“我”的学生是这样的,和他们的学生不一样。有可能“我”做了一些干预,跟他们不一样。同时,要指出“我”的不足和未来的一些建议。这样做,是供别人在您的研究基础上,去进一步开展研究。

6.参考文献

这部分比较简单,不再展开。

(二)实证论文各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

上述这几个部分,实证论文都要有。第一步,我们要做到这几部分都有;第二步,就要逐步地完善;第三步,我们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研究问题,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来的。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2)

文献综述是为了推导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写作表达就是要说服别人“我”怎么论证“我”的过程的,“我”的研究问题怎么来的,“我”是怎么收集数据的,“我”得到了什么发现,这个发现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要给大家“种”在脑子里的一个观念就是,你对研究问题的重视再多都不为过。

二、范文解读:《后慕课时代大学外语教师TPACK发展案例研究》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3)

以上图为例,我们来看。这个例子是我们去年12月份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的一篇小论文,可以简单分享一下,让大家有一些关于实证研究的感觉。这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TPACK”。原来,我们老师可能有内容知识,比方说,教计算机的老师有计算机知识。后来,你还要有教学知识,“你怎样更好地把计算机教给我们的学生”。后来,“技术”又来了,比如说,“我”必须在线教。所以,就形成了需要整合几类知识的情况,形成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被称为“21世纪的教师知识”。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4)

我们是这样分析的。实践层面,就是“后疫情时代教学新常态”方面,我们认为,“混合教学、在线教学具有全员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不同的学科都有不同的特征,“这为老师的‘TPACK’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在研究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TPACK”分析框架待完善,比较薄弱。另外,对老师的“TPACK”发展重视不够,很多的研究都是关注“老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怎么评估”,但对怎么促进老师“TPACK”发展的关注不够。这里,“TPACK层次提升”是难点,它的发展具有一些特征,“高层次发展”是难点。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应该探讨教师“TPACK”的发展规律,提升教师的提拔层次,这紧迫而紧要。目前不只是停留在“知识获取”层面,而是要逐步发展到“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层面,这就会在方法与技术应用方面、在课程与评估方面有变化。

这篇小论文的研究问题是,“他们生成了哪些TPACK”“TPACK是如何发展的”“具有什么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对一位国内知名“双一流”大学的英语老师进行了研究,这位老师从2013年开始慕课教学。后来,围绕“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我们跟踪了他好多年,从2013年到2021年,我很敬佩这位老师。除了研究他,我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他最开始的一篇文章就是研究“怎么设计慕课”的,并且一步一步地从经验总结再到不断地提升层次。我想说的是,经过几年的时间,你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内成为行家。目前,国内的很多英语教学的高校都会请他做讲座,他大概一年有一、两百场讲座,他自己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的资料收集是通过访谈,实物资料,他的公开发表论文,很多媒体对他的采访,通过收集这些而完成的。通过分析他,我们得到一些研究发现。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5)

以上图为例,我们发现,慕课教学推动了他的“TPACK”发展,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会促进他的“PCK”发展。这里,“PCK”就是没有运用技术来进行内容知识和教学的整合。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了他的高层次“PCK”发展。这个挺有意思,我们就慢慢地去提炼这些东西,去提炼这位老师的“TPACK”有什么发展。最后,我们发现,他在不同的阶段,“TPACK”发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且这会对“TPACK”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我们提了一些研究建议(如下图)。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6)

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出了研究展望(如下图)。

实证分析论文的答辩问题(实证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7)

结合上图来看。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我们提了一些研究建议,还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不足就是,研究仅关注了一个教学动机和教学能力都非常强的老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是,还是有各种各样的老师,怎样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地为老师们提供支持?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模式。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写论文##学术论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