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的老磨坊豆花(追溯巴南老味道)
小时候吃的老磨坊豆花(追溯巴南老味道)这说明木洞豆花好吃可口,最能下饭,这是来木洞吃豆花饭的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巴南,木洞豆花的名号有多大,可推它历史有多长。也许你吃过木洞豆花,但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吗?“木洞豆花饭,胀得精叫唤”,
豆花饭,
对于很多重庆人而言是记忆中的味道。
小时候,推豆花的场景还很清晰,
而现在,一碗豆花 甑子饭的组合却不那么易得。
在巴南,木洞豆花的名号有多大,可推它历史有多长。
也许你吃过木洞豆花,但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吗?
“木洞豆花饭,胀得精叫唤”,
这是来木洞吃豆花饭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这说明木洞豆花好吃可口,最能下饭,
吃得肚子胀鼓鼓的。
木洞饮食就有一大特点,
从清晨开始,豆花馆就开始卖豆花饭啦。
人们的早餐大多也是豆花饭。
有的还要来杯酒,一口酒一撮豆花,
悠悠然品尝生活的乐趣。
因此,木洞豆花海内外有名。
豆花在木洞起于何时?
木洞地区民众的生辰寿诞习俗中有这样的内容,
借“推豆花”改变苦命,除疾弃病,
以满足消灾纳吉的心理需求。
过去,农民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
居住分散,买东西也不方便,
临时来了客人,就推豆花招待,俗称“磨眼肉”。
可见,木洞豆花与木洞地区人民礼仪习俗紧密相连,
起源应该很早。
或者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土族南迁,
随之从北方带过来的。
木洞民间传说里还说是诸葛亮入蜀时发明的。
那么,木洞豆花是多久进入市场作为商贾脚夫、商官平民的的美食的呢?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探究。
淳熙十六年(1189年),距今838年,木洞设税场,表明已有市场交易。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宋代的商品经济是最发达的时期,其中一个标志是农村集市出现了固定的市镇。有市镇就有人员往来,有商品交易,茶馆酒肆饭馆应运而生。豆花作为木洞地区民众普遍喜欢的食品,自然会进入餐馆的菜谱中。到了元代、明代、清代,木洞相应设了水驿和巡检司,五省会所和美英日代办。商品经济在木洞是繁荣的,市场是繁荣的。
商贾云集,百物萃聚,千帆并舷,市井繁荣。特别是八洞桥、河街一线,船帮盐帮,挑担纤夫,穿梭往来,木洞豆花当然就摆在了酒肆饭馆的餐桌上了。
说到木洞豆花之传统,乡老们一致讲到了胡炳章这个人。
胡炳章,木洞豆花老字号传人。1920年生,已经去世,幸好与他一起经营生意的妻子孙碧芬还健在。孙碧芬今年85岁,她向我们讲述了那段木洞豆花尘封的历史:
胡炳章五岁时父亲去世,娘改嫁。他八岁就帮人家编火炮,混口饭吃。十岁就在木洞箭滩处加入那里专拉上滩船的队伍找点饭钱,拉不到船就挨饿。到15岁就帮一个叫“胡老四”的远房伯伯在八洞桥街开的馆子。“胡老四”餐馆主营豆花,他也是承接父辈的豆花馆生意。胡炳章在帮工时很注意伯伯的操作手艺,懂得了一些烹饪技巧,特别是点豆花技巧。1937年,17岁的胡炳章就搭捆绑房在八洞桥自立门户开饭馆。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对豆花的浸泡、推碾、温度和点水做了总结和创新。豆花比其他馆子好吃,生意很好。
20岁时就与一个叫“谭幺妹”的姑娘结婚成家,在木洞镇街上有了自己的房子。由于“谭幺妹”难产去世,1948年就与孙碧芬结婚,当时孙碧芬17岁。夫妻俩年轻力壮,又善于总结改进,他们的豆花越来越出名,生意异常火爆。胡炳章的名字就与“嫩豆花”、“盐帮菜”、“冒儿头”联系在一起了。他点的豆花又嫩又白又绵实;他的盐帮菜主要面对往涪陵、南川、贵州送盐的挑担脚夫,适合他们的口味。即“烧白、酸杂肉、榨菜回锅肉、豆子红烧肥肠”。“冒儿头”就是舀的饭在碗中高高耸起像帽子一样。下力人特喜欢,一碗冒儿头,一碗嫩豆花,一盘回锅肉或一个烧白,就能使这些挑担脚夫满足食欲,蓄力上路。孙碧芬还介绍了胡炳章豆花秘诀。即八好三清。一是豆子选好,不能有一粒烂豆子、霉豆子;二要淘得好,豆花特喜干净,泡时淘两次,中间淘两次,推时淘一次。磨子、锅盆统统要十分干净,绝不能沾油渍。三是泡的时间把握好,春夏秋冬季节不一样;四是推时水与豆的比重要恰当好。一般是五斤水一斤豆;五是胆水的浓度要勾兑好,点出来的豆花才嫩白清香,就连告水都是清甜的;六是蘸豆花的调和要调好,海椒和花椒要油酥以后人工碾细,菜油调润,然后盐巴、生姜、蒜、麻油、小葱兑好。人家吃我们的豆花,连油碟的调料都一起下饭吃得干干净净;七是点豆花时豆浆的温度要掌握好,温度过高不行,过低也不行;八是水要好,当时我们只用四方井的水推豆花,称“活水豆花”。我们家豆花还有一绝是三清:一是一瓢清:一瓢胆水下去马上豆花出来,不用筲箕压;二是半边清,一锅里面一边是豆浆,一边是豆花;三是上桌清,有时端给食客的是一碗豆浆,食客正要发问时,豆浆立即变成白花花的豆花,逗得食客哈哈大笑。由于我们有“八好三清”的绝技,生意好,声名远扬。
1956年公私合营,木洞所有饮食行业收为木洞供销社和综合商店分为国营和集体单位经营,加上后来历次运行打击商品经济,馆子吃饭凭粮票等,特别是在极左时期,馆子也只能卖早、中、晚三餐,其余时间不得营业。百业已废,市场萧条。木洞豆花仅此供销一食堂。每赶场日(三天一场)卖一锅。胡炳章是综合商店饮食店经理,负责指导一食堂的白案。只要卖豆花这一天,一食堂是排队打豆花。
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市场逐渐放开,加上街道企业不景气,当时镇政府马永光书记和供销社主任徐虎成商量同意一些要垮的街道企业职工自由组合到河边搭棚卖豆花,由胡炳章负责指导传授技术。
木洞河边三家比较大的豆花馆和一些小的豆花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顺江河水豆花
杨富珍,赵文志,楼觉英,王希珍,胡寸禄几个都是街道企业蚊烟厂职工。蚊烟被火烧,他们就在河边开起了“顺江河水豆花”。胡炳章传技术,杨富珍当经理。他们团结、勤劳,热情周到,豆花分量足、味道好,以绵实为最。当时有人说能捻起豆花过河。这是当时对顺江豆花的最佳评价。
2000年以后搬到镇中学对面,后来在桥头,现在入驻木洞河街。老板张勇,是前面叙述的杨富珍经理的儿子。技学胡炳章,艺承母亲杨富珍,传其儿子张韬。应该说祖孙三代,一脉相承。除豆花以外,推出系列船帮菜,生意很好。由于门面被收回,张超带着豆花和船帮菜绝技到贵阳做生意。本钱做大后,现又回到木洞新河街,重新举起传统老字号“顺江河水豆花”牌子。“船帮菜”、“嫩豆花”是撑门面的品牌。
胡记老字号豆花
80年胡炳章退休,除了组织安排带徒弟,指导河边食店的豆花技术以外,自己一家人也在河边打起“胡记老字号”招牌卖豆花。幺妹胡国碧继承父业,继续开豆花馆,叫“胡幺妹豆花馆”在镇小学门口旁边,规模虽小,专卖早豆花,生意好。
何家豆花
何家豆花主人何乾宽,直接师承胡炳章,是拜师学艺。所以何家豆花坚持“八好三清”,成为食客们的美谈和首选。有的食客还要专门看何师傅的点豆花表演,食客们真是又饱眼福又饱口福。
80年代、90年代,是木洞豆花最鼎盛,最繁荣的时期。木洞豆花在前面三家为龙头的带领下,沿河街数十家豆花馆发展起来。有的豆花馆干脆又搭起了栈房,又吃又住,热闹非凡,生意火爆。木洞豆花,名声再次大振。
1997年11月,长江三峡大坝截流成功,河街及沿江房屋被逐渐拆除,再加上陆路交通兴起,人流向后湾开发区集中,河街没有了,正街也逐渐萧条。
木洞豆花馆就分散到了木洞镇的各条正街道上。但其名声和质量继续不断提升,成为木洞的一张饮食名片。
除此之外,传承木洞豆花传统,生意好,名声佳,都有自己的食客群的有:马家豆花飘香馆,胡老么河边豆花,晏记豆花,木洞河水豆花,周四豆花饭,王荣豆花馆,桥头豆花,鄢六豆花,赵三豆花,赵二娃豆花,兄妹餐馆,李六豆花,胡幺妹豆花等等。
看到这,你是不是马上就想来碗木洞豆花?
赶紧去巴南小巷、木洞河街,
寻觅这经典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