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杜丽娘的爱情观(林黛玉与杜丽娘穿越时空的交错)
林黛玉杜丽娘的爱情观(林黛玉与杜丽娘穿越时空的交错)情窦初开的少女杜丽娘春情难遣,偶然间步入了园林,惊觉春色如许。进而想到自己正如这座幽谧的园林一样,恰是三春好处,却无人欣赏,空落得花落水流红,无语怨东风。黛玉所听的吟唱词句,便出自《牡丹亭》最广为流传的两折——《游园》和《惊梦》。那也是一个春三月,杜府上那个似乎被遗忘了的园林已是姹紫嫣红开遍。你看,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架上烟丝醉软;你听,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古往今来才情出众的女子,心意大抵是相通的。此刻,黛
清乾隆年间,京郊一位落魄文人在满径蓬蒿的茅屋中,用尽毕生心血在纸上建造了一座园林,将其命名为“大观园”。如烟弥漫在文人才子心底里,一首诗都可以成为一园,更何况一部书、一本传奇。
于是,这个园林就成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翠径花台、红袖满楼、软语巧笑、笙歌不绝,处处迷人心眼。那些烟视媚行的女子,或花间酌饮,酣眠芍药间不知归路;或起社和诗,看海棠春睡倦倚西风;或月下联韵,倚洞箫而品闲潭鹤影冷月花魂;或雪中寻梅,锦衾华服红粉琉璃入画来……大观园里的水性女儿让这座园林多了些清愁,多了些风华,也多了些底蕴和厚重。
那日,园中一位名叫林黛玉的姑娘,满腹心事,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园中的戏班正在演习戏文呢。
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古往今来才情出众的女子,心意大抵是相通的。此刻,黛玉在这个暮春时节,进入了另一个如梦一般的园林,相逢了一位名唤杜丽娘的同龄姑娘。
让我们再退回二百年前,明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辞官回到临川,买下了友人的一片废宅,开始建造他的“玉茗堂”。当断井残垣渐渐显出“沙井阑头初卜居,穿池散花引红鱼,春风入门好杨柳,夜月出水新芙蕖”之景象的时候,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牡丹亭》,便随着婉转的唱腔缓缓落地而来了。
黛玉所听的吟唱词句,便出自《牡丹亭》最广为流传的两折——《游园》和《惊梦》。那也是一个春三月,杜府上那个似乎被遗忘了的园林已是姹紫嫣红开遍。你看,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架上烟丝醉软;你听,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情窦初开的少女杜丽娘春情难遣,偶然间步入了园林,惊觉春色如许。进而想到自己正如这座幽谧的园林一样,恰是三春好处,却无人欣赏,空落得花落水流红,无语怨东风。
游园归来,杜丽娘得一梦。梦中的书生,持着柳枝、唱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上场了。春光暗流转,幽梦无边,自是温柔缱绻,相看俨然。梦醒后,杜丽娘一病不起,直到香消玉殒。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之后的剧情便如你我所知——花神感其用情至深,护丽娘肉身不朽;而判官则准其灵魂幽游。书生柳梦梅于太湖石下拾得一幅美人图,倾恋不已,日日呼唤,竟唤出了画中之人。最终,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终于能在现实中延续非花非雾的梦境。甚幸,易得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若黛玉读过《牡丹亭》原本,不知会喟叹还是艳羡。戏如人生,可惜人生却不如戏。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了。黛玉只是起死回生前的杜丽娘,一样的才情容貌,一样为春残花落、红颜易逝而哀伤,一样为情而亡。
曹公在《红楼梦》中多次提及《牡丹亭》,是否在暗示着黛玉的命运?然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素来很少彻底的悲剧,杜丽娘可以死而复生,而曹雪芹也给我们一个模糊的想象空间——黛玉或是回到那个似梦似幻的警幻仙境,做无拘无束的绛珠仙子了吧。
时光在季节的等候中开出了花,回头皆幻影,对面只是谁。那些如杜丽娘和林黛玉一样的身影,随着园林留在梦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花开花谢,亦盛亦衰。
作者:焦竹音,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