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乡村诗句(杜甫写了一首七律)
杜甫写乡村诗句(杜甫写了一首七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他是如何构思的。杜甫曾经到野外郊游,写了一首《野望》,这首诗只有首联写景,大篇幅都是直接写情,却也很耐读。他是如何做到的?因为构思巧妙。
到野外郊游,如果要您写一首诗,您会怎么写?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借景写情,而且会大篇幅写景,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景物中。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感情含蓄,比较耐读。
但是,高手偏偏不是这样写的。
杜甫曾经到野外郊游,写了一首《野望》,这首诗只有首联写景,大篇幅都是直接写情,却也很耐读。
他是如何做到的?
因为构思巧妙。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他是如何构思的。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作,约作于公元761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更有吐蕃侵扰边地。
雪山
一、用美景反衬忧愁,同时引出两种愁
- 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维、保三州,是蜀地西部要镇,常受到吐蕃的侵犯,在成都西面。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清澈的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西面有白雪,也有正在驻防的三座边城;南面有清澈的锦江,也有万里桥。
整首诗只有首联写景,可以判定是诗人野望时所见。
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但是首联隐藏的信息很多。
首先,前一句写西面的景色,后一句又写南面的景色,诗人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他正在南面的锦江边上。
有两个理由:
(1)“西山白雪”,其实就是描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雪山,在远处就可以看见;
(2)“清江”,指清澈的锦江水,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看见。
其次,既然诗人在南面,他又如何看见三城正在驻防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前一句只有“西山白雪”是实景,而“三城戍”是诗人的想象。
当然,后一句的“清江”和“万里桥”应该都是实景。
然后,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西山白雪”是一种美景,诗人为何会想到“三城戍”呢?
“三城戍”,是为了防御外敌,可见诗人一直在为国担忧。
即使看到了美景,诗人心中仍然充满忧虑,这是反衬的手法,用“西山白雪的美好”来反衬诗人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我们再看“南浦清江万里桥”。
万里桥,得名于“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的典故,这是出蜀的起点。
在这里,诗人用“万里桥”来借代自己想要离开蜀地回去家乡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清澈的锦江水, 却想要离开蜀地回去家乡。
这也是反衬的手法,用“锦江的美好”来反衬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您看,前两句分别通过两种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两种感情: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和颈联就是围绕这两种感情展开来叙述的。
既然思念家乡,那么诗人能不能回到家乡呢?
既然担忧国家,那么诗人能不能为国出力呢?
锦江
二、想回家却又不能回
- 2、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指战争。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四海之内战争不断,我与几个弟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流泪。
我们接着前面的思路来分析,诗人既然思乡,他能不能回去和亲人团聚呢?
不能。
因为四海之内战争不断,他和亲人是因为战争而分开的,而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他仍然回不去。
回不去家乡,也就找不到亲人,诗人的思乡之苦自然无法排解,只能远在天涯,泪水涟涟。
那么,诗人能不能为国出力呢?
三、想为国出力,却又无可奈何
- 3、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迟暮,晚年。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迟暮之年,却只有一身病相伴,没有丝毫功劳来报答朝廷。
杜甫
您看,诗人此时已经身老多病,无法再为国出力。
但是这里很有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说“未有涓埃”呢?
诗人现在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为国出力,那么以前年轻力壮的时候呢,难道也没有丝毫功劳?
我们知道,杜甫之前做过左拾遗,多少也为朝廷出过一份力,怎么能说“未有涓埃”呢?
其实,这不过是杜甫自己的感受。
他认为自己以前也没有丝毫功劳,而现在身老多病,那就不可能有功劳了。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之情。
到这里为止,这首诗好像已经写完了。
诗人心中有两种愁苦,而且都无法排解。
可想而知,诗人心中多么痛苦。
但是,诗人只是为这两种愁苦而愁吗?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诗题中的“野望”,到此时还没有点出。
我们来看诗人巧妙的收尾。
四、巧妙结尾,同时加深感情
- 4、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骑马来到郊外纵目远望,人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
郊野
律诗的起承转合,对尾联有两个要求:
(1)承接颈联;
(2)合首联。
在通常情况下,律诗都是第七句承接颈联,第八句合首联,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会更顺一些。
但是这首诗,诗人却反过来了,第七句合首联,第八句承接颔联和颈联。
先看“跨马出郊时极目”。
诗人纵目远望看到了什么?
就是“西山白雪”和“清江万里桥”。
这一句只是合了首联,与中间两联没有什么关系。
再看“不堪人事日萧条”。
“人事日萧条”,我们拆开来分析。
人日益萧条,是指人一天天老去。
事日益萧条呢?
事,是指战事。
也就是说,战事一天天吃紧,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人事日益萧条呢?
您看,诗人逐渐老去,但是战事反而更加吃紧,那么他就更看不到回家的希望,而且还会让他因为不能为国出力而感到更加痛苦。
这一句更加深了前面的两种愁苦,可见诗人此时该多么痛苦。
所以诗人用了“不堪”两个字,表示无法承受。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第七句来合首联,用第八句来承接中间两联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第七句并不是顺合首联,而是对首联做了一个背景补充,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内容;
(2)把感情放在尾句,可以产生回响。
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痛苦的“不堪”,这首诗也更耐读。
您看,这首诗只有首联写景,中间两联都是直接写情,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痛苦之情,原因就在于:诗人通过景物同时引出两种痛苦之情,并且这两种痛苦之情都无法排解,更妙的是在尾句又加深了这种感情,产生回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不堪”。
这就是诗人巧妙的构思。
您认为这首诗写得巧妙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