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制片人的机会(不知道该做什么选题的制片人)
给你一个制片人的机会(不知道该做什么选题的制片人)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追溯一下历史。最早的“桌面影视”作品,应当是美国2012年上映的电影《致命录像带》。这部电影由六段惊悚故事组成,有一则就采取了以电脑屏幕为视觉基础的表现形式。不过,那时候它还被称为“伪纪录片”。什么是“桌面影视”?第二部是斯蒂芬·思科执导的《解除好友2:暗网》。故事讲述了马迪亚斯通过“捡”到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进入暗网世界,令自己和朋友们身陷险境的故事。这是2014年上映电影《解除好友》的姊妹篇,经过四年的探索,影片的技巧更加成熟,形式更加灵活。有趣的是,近来有部国产网剧也学会了这一玩法。前几天在优酷上线的《云端》,就是一部“桌面短剧”。两季16集,每集15-20分钟,讲述了一个先是“猫捉老鼠”后又“老鼠捉猫”的故事。虽然比起两部电影还稍显稚嫩,但“首部国产桌面剧”的名头终归坐实了。什么是“桌面影视”?为何这一形式近年来如此流行?“桌面影视”对国产剧有怎样的启示?它是否
影视创作者好谈创新。每隔一段时间,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得“拓展”一番。
创新,意味着更多可能,也意味着更多风险。这两年,在国内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竖屏剧和互动剧。前者最热的大抵是《生活对我下手了》,后者最成熟的应当是《他的微笑》。不过近来也偏冷了。
放眼世界的话,“桌面影视”的创新形式就不得不提。近年来,这个借助现代科技而生的新鲜产物,已至少有两部作品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巧的是,它们同在2018年上映,热度都不错。
第一部是阿尼什·查甘蒂执导的《网络谜踪》,影片以电脑桌面为载体,讲述了16岁少女人间蒸发,父亲破解女儿社交网站密码展开追查的故事。《网络谜踪》不仅票房颇高,更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下一代观众奖”“阿尔弗雷德·斯隆长片奖”等多个奖项。
第二部是斯蒂芬·思科执导的《解除好友2:暗网》。故事讲述了马迪亚斯通过“捡”到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进入暗网世界,令自己和朋友们身陷险境的故事。这是2014年上映电影《解除好友》的姊妹篇,经过四年的探索,影片的技巧更加成熟,形式更加灵活。
有趣的是,近来有部国产网剧也学会了这一玩法。前几天在优酷上线的《云端》,就是一部“桌面短剧”。两季16集,每集15-20分钟,讲述了一个先是“猫捉老鼠”后又“老鼠捉猫”的故事。虽然比起两部电影还稍显稚嫩,但“首部国产桌面剧”的名头终归坐实了。
什么是“桌面影视”?为何这一形式近年来如此流行?“桌面影视”对国产剧有怎样的启示?它是否会成为继互动剧、竖屏剧之后的又一新热点?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桌面影视”的三大特征与一种基调什么是“桌面影视”?
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追溯一下历史。最早的“桌面影视”作品,应当是美国2012年上映的电影《致命录像带》。这部电影由六段惊悚故事组成,有一则就采取了以电脑屏幕为视觉基础的表现形式。不过,那时候它还被称为“伪纪录片”。
真正被视为“桌面影视”开山之作的,是2013年的美国恐怖电影《巢穴》。故事并不动人,胜在叙事手法。影片全程围绕着电脑桌面和窗口展开,讲述了主角在聊天软件中目睹杀人又被人追杀的故事。然而,桌面电影这一称呼,直到《解除好友》上映才正式确定。
《巢穴》
具体来说,“桌面影视”就是抛却传统的镜头拍摄与剪辑规则,以电子屏幕为载体,以各类社交软件界面、语音视频通话、监控录像、新闻播报等作为影像和声音的主体构成,在有限的视角内巧妙呈现巨大信息量,创设出独属于流媒体时代的参与感。其主要特征有三。
其一,是“反电影”的美学特色。
就像《云端》导演老算在微博说的那样,“让视听语言的传统手段都回到教科书上躺好。”
相比起以往的影视作品,“桌面影视”将传统视听语言化繁为简,将场面调度转换成“桌面调度”,即用光标移动模拟演员调度,窗口缩放改变距离关系,桌面更替代替布景设计。
这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解构,是形式创新的突围。
其二,是提供了极强的沉浸感,也调动了参与式观看。
相比起传统作品,“桌面影视”所提供的代入感更强,观众不仅局限于观看者姿态,更能调动起自己平时操作电脑的身体记忆,对缺失的剧情进行创造性填充。
另外,虽然镜头同样对准了演员,但以桌面窗口的形式呈现出来,实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窥探满足。操纵感与偷窥感的叠加,让观众更愿意“主动”去沉浸其中。
其三,是视角转换更为自由。
虽然“桌面影视”所有的故事都通过电子屏幕讲述,或给人一种戏中戏的奇怪体验。但比起以往展现多元视角的分屏操作,“桌面影视”无疑更加高级。随着视角不断转换,故事节奏逐渐加速,观众可以跟随不断切换的页面,完成对剧情的“自我编织”。
主观镜头常被视为旁观者的在场,“桌面影视”的每个场景都可以当作主观镜头。就某种程度而言,观看“桌面影视”的观众,更像是以“第一人称”参与了这场游戏。
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桌面影视”近年的势兴与互联网的崛起不无关系。
《解除好友》
科技带来了新生活,也翻腾出很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黑暗。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种种现象,对习惯了“5G冲浪”的人们来说,似乎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这些盲目敌意与无形威胁,也进一步促成了“桌面影视”的诞生。
纵观过去的“桌面影视”,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几乎所有作品都是惊悚类型。《致命录像带》打的就是鬼片的幌子;《解除好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惊悚片,《解除好友2:暗网》更是加入了杀人分尸的暗网元素;《弹窗惊魂》《网络谜踪》都基于绑架事件展开;疫情期间开播的日剧《双重预约》,也给出了一个高能下半场;更别说片名就恐怖的《远程遇害》了。
可以说,当前的桌面影视主要是为惊悚故事服务的。
《双重预约》
那些或真或假、或人或鬼的故事,一边满足着观众的窥探欲,又一边令他们“细思极恐”。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作品不适合“桌面影视”。由于今年隔离抗疫的客观情况,有些表现居家生活现状的海外剧集如《舞台剧》《保持联系》也采用了桌面剧形式。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惊悚题材依旧是这一形式的热门首选。
《云端》让美国的“桌面影视”接了地气接着说回《云端》。这部剧的故事很有意思,它讲了一个作家抄袭后被疯狂报复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看这部剧时多少会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恍惚感。于影视行业而言,抄袭早就不算新闻了。只可惜,抄袭被惩罚这种“幻想”,大多只会发生在影视剧里。
作家抄袭只是前情事由,这部剧也不是为了批判抄袭而拍。真正打动观众的,还得归功于那些比较新颖的桌面视角。抛弃推拉摇移跟的视听语言,丢掉黄金分割线的构图美感,用粗糙的真实取代一切。与其说你在看一部剧,倒不如说,你在围观一台监视器。
当然,真实性本就是“桌面影视”的基本特色。《云端》给人最大的惊喜,是让诞生于美国的“桌面影视”真正与国内观众接壤。虽然剧中的电脑系统还是Windows和Mac OS X,但全是广告的微博和偷藏着“福利”的网盘,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你瞧,纵然有钱有势,去不掉的广告还是去不掉,躲不开的隐私泄露还是躲不开。网络上,马云用不用微信的讨论屡见不鲜,这变相满足了网友“皇帝干活金斧头”的期许。
与那些在大银幕上映的电影不同,作为“桌面短剧”的《云端》玩了更多花活。大抵是受到载体的拘束,《网络谜踪》《解除好友》这些前辈,更多还是在电脑屏幕上做手脚。
适配于小荧屏的《云端》,则不拘泥于传统的“桌面”,将电脑桌面、手机屏幕、行车记录仪、酒店监控等媒介灵活搭配起来。这一集,主界面还是个电脑屏幕;下一集,镜头就对准了行车记录仪。那边,酒店监控还在播放;这厢,微信视频就打了过来。
你不能说它在炫技,但的确令人眼花缭乱。这是看剧的特有体验,和你走进电影院观赏《网络谜踪》完全不同。也正是由于篇幅较短,不停变换的载体,不仅不会让人目不暇接,反倒更容易以一种“伪纪录片”的形式将观众拉入其中。你适应了,就很难跳出来。
不过,适应也没那么容易。好在,《云端》的代入氛围营造得不错。
就像前文所说,由于“桌面影视”的所有内容都在电子屏幕呈现,画面提供的信息一定要合情合理。否则,不仅不能让观众产生解谜快感,反倒会让他们产生厌恶情绪。
为此,这部剧在细节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微博打开视频的格式比例,是完全依照微博的官方数据来的;剧中角色的微博在现实中是能搜到的,而且提前一年就进行了布局;审判者在剧中打开的视频,和现实中微博的视频完全一致;连主人公电脑屏幕上的书籍资料,也对应着他的悬疑作家身份;更有趣的是,主创还模仿着高德地图的样式,自己建了个网络城。
《云端》的“接地气”,还体现在它的主题刻画上。客观而言,该剧的文本不算惊艳,第二季的“老鼠捉猫”也有点相对老套。但剧中所展现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内容,却给了人不小的震撼。这哪里是文学虚构,这分明是对现实的一次艺术复刻嘛。
在这个犯错就该死、异性都有罪的舆论环境中,《云端》总归是想批判些东西的。
国产“桌面影视”要往哪里去?老实说,《云端》的热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其中固然有宣传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桌面影视”自身的小众性。它之所以近年来有所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推理故事的发展已入瓶颈期。正如上文所说,“桌面影视”几乎都是惊悚片。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形式本就是推理故事为了寻求突破而生的。这些年来,能打动观众的本格推理作品越来越少,社会派推理成为主流。既然内容不争气,就从形式想办法。
抛开桌面电影这一形式,《网络谜踪》顶多算是个二流水准的本格推理故事。但披上了这层“外壳”,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虽然也有人有异议,但多数人还是给予了赞美。
其次,是电影语言也到了要创新的光景。纵观电影史,艺术创新本就是一个永恒过程。3D、4D是创新,120帧是创新,桌面电影的诞生也是如此。它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为电影语言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可能,并引领着一种跳出传统概念的全新电影创作理念。
这种创新还体现在与观众的互动性上。传统的影视作品,与观众只有“内在的互动”。观众需要做的就是进入故事,然后被剧中人或感动或激怒或治愈,进而达到抚慰功效。
“桌面影视”则不尽然。它虽不如《黑镜:潘达斯奈基》《隐形守护者》等互动影视般与观众外在互动,却也可以依托强代入感做到“间接互动”,为观众在审美心理上带来交互性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不像互动影视的游戏感那么强烈,“第四面墙”虽破犹立。
“桌面影视”对国产剧有怎样的启示?《云端》的困境大抵能说明些道理。
第一,相比起大银幕,在小荧屏上播出“桌面影视”还是超前了些。虽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终归都是文化产品,只有被足够数量的观众所接受,才能揽得经济效益。但电影终归是口碑导向的,可以靠口耳相传二度打开市场,剧集就难一些。再者,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总体而言还是比电视观众要高些。
不过,桌面电影和桌面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作流程。《云端》的整体成本才1000万,用来制作一部16集的短剧尚且有些吃力,更别说做一部搬上银幕的电影了。投资太小,作品就不够精细;屏幕一放大,漏洞也就多起来了。《解除好友》就是个反面教材。
第二,剧本重于泰山。影视作品的形式怎么创新,都得遵循讲好故事的原则。尤其是在这个“桌面影视”方兴未艾,仍需寄身于悬疑惊悚类型的前提下,只有为观众提供一个稳扎稳打的故事,才能支撑起自身叙事的完整性。拿《云端》来说,第一季的前五集是惊艳的,后两集就有略有些拉杂了。一旦套路被猜透,观众的满意度就会下降。
事实上,文艺作品形式与内容之争向来有之。面对内容困境难以挣脱的情况,形式创新未尝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过犹不及。以戏剧领域举例,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就彻底毁灭了戏剧文本,戏剧彻底变成了舞台美术的展示。直到如今,他的作品仍无法上演。
第三,如果本格推理讲不出好故事,倒不如掺杂些其他元素谈谈“悬疑 ”。今年的《白色月光》,就围绕着“女性视角”拍了一部中国版《夫妻的世界》。要是用“桌面影视”的形式来拍摄,或许能为这部剧增色不少。
当然,说了一大堆概念,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云端》播完只用了五天,但它势必会影响未来五年。要我说,倒也不用强求国产“桌面影视”复刻《网络谜踪》的荣耀。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文/冯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