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越雷池灭顶之灾(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雷池灭顶之灾(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说到这场叛乱的声势的确很大,廋亮甚至一度带着晋成帝以及司马氏皇族把都城暂时迁到了石头城这个地方。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当初廋亮的判断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陶侃也是一个忠于东晋朝廷的将领。这才使得这场由苏峻和祖约发起的叛乱,一直到咸和四年,也就是公元329年,才在陶侃和温峤的合力之下被彻底的平定。叛乱平定之后,廋亮才又带着晋成帝和司马氏的皇族回到了都城建康。当然,廋亮在叛乱发生的第二年,还是任用了陶侃,同样也是他所做出的决策。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陶侃对东晋的忠诚,或者呢,那就是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所做的最后一搏。即便真的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如果他能够更早的让温峤率军去保卫都城,也许就不会给叛军以机会攻破建康城了,你认为呢?

“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雷池”呢,也是中华规矩文化的热词。今天光哥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雷池”其实也是古代的一个地理名词,而且古雷池就位于现今安徽省望江县的雷池乡境内。雷池的形成还与广泛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沿江地带的水网有关,古代时候,这个河流广布的水网便被称作大雷水,现今的雷池就位于大雷水的下游。在知道了雷池的地理位置之后,就要说一说与它有关的一个历史典故,也就是它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越雷池灭顶之灾(不敢越雷池一步)(1)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晋成帝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327年,当时的历阳太守苏峻、豫州刺史祖约等发动了一场叛乱,目标直指当时东晋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而当时的晋成帝司马衍只有六岁,在得知叛乱的消息之后,当时一直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便上书朝廷,想马上率领江州境内的守军前去保卫建康。然而,当廋亮得知了温峤的计划之后,却担心当时手中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会以率军勤王为借口,把他手下的重兵全都带到建康。毕竟当时身为晋成帝的舅舅,又同时在朝中担任着大司空一职的廋亮,掌控着东晋的整个中央政权。所以他有此担心,实属正常。于是,他就在专门写给温峤的信中写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我对西部边境统军陶侃的担心,要远远超过在历阳发动的叛乱,所以你千万不要率军越过雷池,最好是能够继续留在江州盯防陶侃。说到这里呢,想必大家就发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成语,那就是“不越雷池一步”。这正是从廋亮给温峤回信当中的内容演变而来。

只不过“不越雷池一步”本意其实是廋亮给温峤所下达的一道命令,但随着这个成语在后世的不断流传,也就拥有了跟“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的意思,都是在表达人在说话、做事方面必须要坚守的规则和底线。

越雷池灭顶之灾(不敢越雷池一步)(2)

而要说到这场叛乱的声势的确很大,廋亮甚至一度带着晋成帝以及司马氏皇族把都城暂时迁到了石头城这个地方。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当初廋亮的判断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陶侃也是一个忠于东晋朝廷的将领。这才使得这场由苏峻和祖约发起的叛乱,一直到咸和四年,也就是公元329年,才在陶侃和温峤的合力之下被彻底的平定。叛乱平定之后,廋亮才又带着晋成帝和司马氏的皇族回到了都城建康。当然,廋亮在叛乱发生的第二年,还是任用了陶侃,同样也是他所做出的决策。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陶侃对东晋的忠诚,或者呢,那就是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所做的最后一搏。即便真的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如果他能够更早的让温峤率军去保卫都城,也许就不会给叛军以机会攻破建康城了,你认为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