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占有率(外资保险27年拓荒史)
外资保险占有率(外资保险27年拓荒史)除了同比增速创新高,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也继续远超过中资同业和保险行业增速。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5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其中人身险公司同比增长16.05%,财险公司同比增长8.31%。今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 亿元,同比增长44.79%。这一数字也是2015年以来新高。券商中国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外资保险公司2016-2018年的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35.33%、35.67%和10.01%。从1992年到2019年,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已27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进程中,外资保险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完成了从“狼来了”到“和谐共存”的局面。券商中国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8年的15年间,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84.34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2126.54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从2.64%增至8
大变革往往始于微小一刻。
1992年,时任美国国际集团(AIG)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格林伯格,获得了中国市场上第一张寿险独资牌照。今天,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大部分《财富》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各类保险要素蓬勃发展。
借此全国喜庆之际,券商中国记者盘点那些外资“拓荒者”在中国发展的这些年。
1992-2019:外资保险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从1992年到2019年,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已27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进程中,外资保险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完成了从“狼来了”到“和谐共存”的局面。
券商中国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8年的15年间,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84.34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2126.54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从2.64%增至8.10%。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13.6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227.79亿元,截至2018年末,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94%。
2019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更是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 亿元,同比增长44.79%。这一数字也是2015年以来新高。券商中国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外资保险公司2016-2018年的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35.33%、35.67%和10.01%。
除了同比增速创新高,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也继续远超过中资同业和保险行业增速。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5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其中人身险公司同比增长16.05%,财险公司同比增长8.31%。
外资保险的增速加快主要是缘于人身险公司的大幅增长。以今年一季度表现为例,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增速63.36%,远超中资寿险公司14.13%的同比增速。外资财险公司原保费同比增长11.41%,与中资财险公司11.88%的同比增速持平。
外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加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外资险企分支机构获批规模和数量远超往年,为保费增长提供了平台基础。券商中国获得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5 家外资保险公司20个省级分支机构获批筹或开业,规模和数量均远超往年同期,中高端健康险领域成为外资险企发力重点。
二是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推进,外资险企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进一步增加。今年以来,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获准筹建,11 家外资保险公司增资获批,增资金额累计达46.66亿元。
三是外资保险公司注重寻求差异化发展,加强竞争能力。虽然外资险企的保费体量在保险公司中总体偏小,但是与部分中小中资险企“先重量再重质”的发展路径不同,外资险企一般比较坚定执行价值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高价值的保障型业务发展。在当前保险行业整体回归保障的大环境下,外资险企的这一发展战略更能适应保险大环境变化。
艰难“本土化”:克服水土不服,经营特色凸显
外资保险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并不平坦。
一家曾经担任外资寿险公司总经理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外资险企的最大问题在于股东双方对于本土化经营战略的理解能否一致。一旦股东理念的不一致,过高的对内沟通成本以及摇摆的策略,都将导致外资险企“水土不服”、业绩表现不佳。
不过,在持续价值增长的发展要求下,不少外资险企都建立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外资寿险逐步展现了强大的盈利能力。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的7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上半年净利润排名前10大的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外资险企占据四席,净利润排名前15大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外资寿险公司占据七席,分别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中德安联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和中信保诚人寿。
外资寿险的盈利不仅体现在盈利席位多,还体现在保费利润比上。例如,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上半年保费收入为66.20亿元,但实现净利润10.09亿元,招商信诺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96.22亿元、92.91和51.4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11亿元、6.06亿元和5.61亿元。
细数经营成功的外资寿险,离不开两点共性:一是坚持价值重于规模;二是围绕自身优势建立竞争力。由于外资险企一直注重价值型业务的增长,这进一步提升外资寿险公司盈利的持续性。
相较而言,由于财险渠道竞争压力大,外资财险的盈利能力逊于外资寿险。上半年进入前十五大的仅有美亚财险和安盛天平财险,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29亿元和0.96亿元。
不过,与不少中资财险仍在车险市场围绕手续费鏖战不同,外资财险由于“价值指标”的压力,往往会更注重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
例如,格林伯格投资的史带财险在2014年下半年退出车险市场后,逐渐由业务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型,大量参与“一带一路”和卫星发射、核电站建设等颇具技术含量的大型非车保险项目中。2014年扭亏后至今,史带财险一直保持盈利。
越来越多的外资险企高管也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安盛中国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卫泽韦(Xavier Veyry)今年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将“本土化”放在重要位置。他说,安盛天平是一家中国公司,保险产品也将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公司将从规模导向转向专注为客户增加价值。
那些外资保险“拓荒者”
友邦&;美亚——中国起家的外资巨头
提到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史,友邦保险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年前的1919年,美国人史带(C.V. Starr)在上海创立了AIG集团的前身公司美亚保险公司(AAU),1921年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使AIG成为极少数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
1975年,在叱咤风云、曾带领AIG登上全球保险之巅的格林伯格访华,自此以后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对于中国,尤其是上海,格林伯格和AIG有着特别的情结。
1980年,AIG在北京设立了首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1992年10月,AIG获准在上海设立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经营人身险及非寿险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企业。友邦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
在进入中国市场这个问题上,AIG比其他外资公司早了很多年。AIG的“幸运”,离不开其全球化视野和战略眼光,也离不开掌门人格林伯格长久以来在加强中美联系、促进两国关系方面的作用和贡献。AIG进入中国后,不仅引进了丰富的保险产品和寿险代理人模式,开启了中国保险营销的新时代,还有专业的保险管理方式和技术。
1997年,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产物保险部获批成立了美亚上海分公司,2007年,美亚获批将其在中国经营财险业务的分公司改建为全资财险,美亚保险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外商独资财产保险公司。2008年,彼时深陷金融危机的AIG出售了旗下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友邦保险(AIA),AIA于2010年在香港成功IPO,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现在来看,进入中国市场可谓AIG最正确的战略布局之一。
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业务近年来增长相当强劲,其营销员渠道的强大展业能力使其成为业内黄埔军校式的存在。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全资业务成为其增长最快的市场分部,新业务价值增长34%至7.02亿美元,年化新保费增长31%至7.53亿美元,税后营运溢利上升32%至5.37亿美元,超市场平均水平。
美亚财险2015年退出了深陷“竞争红海”的车险业务,专注于非车险财险业务,尤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防损减灾及境外旅行保险服务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019年上半年实现盈利1.29亿元,盈利能力在外资财险公司中排名第二。
中宏人寿——首家合资寿险的“低调”生意经
1996年11月,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成立。中宏人寿由加拿大宏利旗下的宏利人寿保险(国际)和中国中化集团旗下中化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现拥有近16000名员工和营销员。
中宏人寿在业内以“低调”闻名。无论是进入中国市场时正是中国大卖高利率保单,还是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宏人寿一直都是坚持价值高于规模导向,长期深耕营销员渠道。相较其并不拔尖的保费规模,2009年起便进入盈利期的中宏人寿盈利表现相当优秀。2019年上半年,中宏人寿保费收入51.43亿元,但净利润达到了5.61亿元,位列外资寿险盈利前五。
中德安联——“德国工匠”拔得保险控股头筹
成立于1999年的中德安联人寿是安联集团在中国布下的第一子,也是欧洲寿险公司在华组建的首家合资寿险公司。诞生于1890年的德国安联集团是全球第一大保险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4位。
成立20年的中德安联曾经历多年亏损,近年来进入稳定增长期。2014年持续实现盈利。2019年上半年保费收入28.6亿元,净利润达4.68亿元。业务质量方面,2018年期交业务占比达98%以上,13个月继续率达95%。
2018年11月,安联集团获银保监会批准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抢得了外资保险在中国集团化布局的头筹,成为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的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推进。
中保康联的救赎——中资银行入主第一例
中保康联于2000年6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中澳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由中国人寿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共同组建而成。不过,拥有强大股东的中保康联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业绩不佳、持续亏损。
2009年,交通银行获批受让中国人寿持有的51%股份,这是我国银行控股寿险公司的首例,交银康联人寿应运而生。此后经历交行增持和多次增资,澳大利亚康联集团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37.5%。如今的交银康联人寿在银保业务上建立了自身特色,已连续5年实现盈利。
消失的金盛人寿——工行控股后跃升第一大外资险企
金盛人寿1999年6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法国AXA安盛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两大全球500强集团合资组建,是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的保险公司。与中保康联一样,宇宙大行工商银行在2012年入主之后,对金盛人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在的工银安盛人寿已跃居外资寿险第一宝座,年保费收入超300亿元。
海尔纽约人寿——外资股东撤出中国首例
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番风顺,既有追加投资的外资大鳄,也有撤出中国的先例。
2002年成立的海尔纽约人寿,初始股东为海尔集团旗下青岛海尔投资和美国相互保险公司纽约人寿,双方各持50%股权,总部设于上海。截至2010年底,海尔纽约人寿累计亏损4.5亿元,当年亏损3900万元。
由于战略收缩,2011年1月,纽约人寿从耕耘了8年的中国市场完全退出,将持有股权分别转让给海尔集团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这也成为合资保险公司外资股东撤出中国的首例。
经过数次股东变更和更名后,目前的北大方正人寿已是一家全新公司,方正集团、明治安田生命与海尔集团分别持有北大方正人寿51%、29.24%和19.76%的股份。
最大外资财险安盛保险——法国安盛的两次巨额注资
如果说纽约人寿的撤资是个案。安盛集团的持续投入则显示外资保险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持续看好。
2004年成立的天平汽车保险,最初是刘益谦发起设立的一家民营汽车保险公司。2014年,法国安盛集团(AXA)耗资达39亿元(4.85亿欧元),收购了天平的50%股份。2018年11月26日,安盛集团再次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以达到最终全资控股安盛天平的目标。
安盛认为,这是安盛集团加速推进其在亚洲最大增长市场战略目标达成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今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批复了该次交易,安盛持股比例达到100%。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安盛天平保险收入63亿元,是中国保费规模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比第二名国泰财险保费收入多66%,在中资财险公司亦可列入前20名。
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Buberl表示,安盛天平为安盛集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可以充分抓住中国财产险和健康险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此次收购进一步重申了安盛集团的信念,即中国的业务将成为整个集团及其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增长引擎。
目前看来,安盛保险的中国之路尚顺利。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27.65亿元,实现盈利9588万元,
更多保险业开放新政在路上
去年以来,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外资保险公司的活力不断被激发,外资险企布局亦正在向纵深发展。
2018年11月,安联集团获银保监会批准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抢得了外资保险在中国集团化布局的头筹。今年5月,安联保险100亿元投资项目在上海正式签约,距今年内正式成立又近一步。
2018年5月,富卫集团旗下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向中国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计划进军内地。
今年3月,标准人寿获批筹建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
今年5月,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成为中国提出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以来获批的全国首个合资保险资管公司;
今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天茂集团等五家安盛天平中方股东将持有的安盛天平4.23亿股股份全部转让给安盛。转让后,安盛持有安盛天平8.4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安盛保险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此外,更多的重要保险开放新政包括:
2019年5月,银保监会公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12条具体的新措施,取消了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相关金融领域的总资产规模限制,强调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内外资一致的原则。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宣布了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意味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再次提速,其中五条与保险相关,包括:
*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
*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
*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
*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
2017年以来,我国金融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外资逐步增加落子和布局,外资保险与中资保险将从多个层面丰富中国保险业生态。
本文源自券商中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