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作为四川省农发行系统内获批的首笔土地托管类项目贷款,该项目通过创新信贷模式获批贷款3.3亿元支持土地托管,在破解土地撂荒等问题的基础上,该行还创新信贷支持模式,采取‘农发行 国有公司 经济合作社 农户 农业保险’五方合作模式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政策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实现农村稳产、农民稳收。2022年以来,农发行绵阳市分行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脱贫地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持续为“三农”注入源头活水。截至8月末,累计获批项目29个、132.03亿元;投放贷款92.34亿元,贷款余额293.24亿元,贷款净增81.82亿元,增幅38.7%。2022年5月,伴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农村土地托管项目正快马加鞭地进行,原本长满杂草的撂荒地正在重新焕发着生机。而这一切,得益于农发行绵阳市分行6091万元贷款的投放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1)

绵阳农商银行向乡村振兴重点村代表授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复杂形势、经济发展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持续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显得尤为重要。

让金融“活水”畅流,才能有力助农振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切实关乎民富国强。

近年来,人行绵阳市中心支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指导,引导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落实金融惠农政策,创新金融产品等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让金融之水浸润在乡村广袤无垠的“希望田野”上久久流淌。截至8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326.8亿元,比年初增加171.22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2.7%。

□绵报融媒记者 邓勇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2)

建设银行绵阳分行与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共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裕农学堂

搭平台 汇聚金融支农合力

2022年5月,伴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农村土地托管项目正快马加鞭地进行,原本长满杂草的撂荒地正在重新焕发着生机。而这一切,得益于农发行绵阳市分行6091万元贷款的投放。

作为四川省农发行系统内获批的首笔土地托管类项目贷款,该项目通过创新信贷模式获批贷款3.3亿元支持土地托管,在破解土地撂荒等问题的基础上,该行还创新信贷支持模式,采取‘农发行 国有公司 经济合作社 农户 农业保险’五方合作模式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政策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实现农村稳产、农民稳收。2022年以来,农发行绵阳市分行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脱贫地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持续为“三农”注入源头活水。截至8月末,累计获批项目29个、132.03亿元;投放贷款92.34亿元,贷款余额293.24亿元,贷款净增81.82亿元,增幅38.7%。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3)

农发行绵阳市分行通过土地托管,破解农村融资难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构建地方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这是当务之急。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绵阳分行围绕绵阳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充分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其中,涉农贷款方面按照聚焦特色产业促振兴、聚焦龙头企业添动能、聚焦农户农民助增收三大方面持续发力,累计投放53.4亿元,余额达173亿元,较年初增长29亿元。

走,让金融服务走出银行网点,让金融政策走向田间地头……这是我市银行机构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描述。这样的描述背后,是为了更好更高的搭建平台,让金融活水得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农业经济最需要的地方。

“2018年5月率先启动普惠金融战略,2019年11月首家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2021年12月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签订为期五年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了‘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与格局。”建设银行绵阳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应当吻合金融服务实践,目的就是解决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堵点、痛点,发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增加供给,推升服务。

如何理解“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该负责人说,第一个“1”,就是打造一个平台——“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将银行的窗口搬到“村口”,让村民在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办理小额存取款、民生缴费、社保医疗等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更是通过“裕农优品”电商平台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裕农通服务点1954个,覆盖了全市1895个行政村,各类缴费类及政务交易合计8.5万笔。

金融活则经济活,越是需要的地方越要通过模式创新引入金融活水,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农业发展。今年以来,绵阳农商银行对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进行全面走访建档,结合绵阳市六大重点产业和十大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开展批量评级授信,如涪城区辖内的蚕桑、藤椒等特色产业,游仙区辖内的蔬菜种植产业,安州区辖内的优质粮油产业等,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截至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72.3亿元,比年初增加2.27亿元,2022年累放107.71亿元。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4)

邮储银行绵阳市分行为信用村授牌

优供给 促进金融资源下沉

如何聚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着力缓解农村地区融资难点问题,这是人行绵阳市中心支行致力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之一,也是绵阳金融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要立足于“新”。金融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创新促进金融要素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对农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站在这一点上,绵阳的金融机构有着自己的做法。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竞争力,中国银行绵阳分行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农机装备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制定差异化支持措施,加大对特色产业信贷支持,提高新增“10 3”产业体系贷款在新增涉农贷款中的占比,围绕优质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深挖农业产业链发展业务机遇,批量拓展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客群,因地制宜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绿色低碳产业业务发展,同时,响应幸福生活需求,大力拓展民生行业,如搭建银医场景、教育场景等。

乡村振兴,金融先行。梓潼农商银行在专题调研了解客户金融需求的前提下,细化实施细则,通过成立服务团队,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合工作组等形式,对各类乡村振兴实施主体,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加大支持力度,2022年累计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4.38亿元,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利益关联体发放贷款1465万元。

要着眼于“实”。金融“脱实向虚”就像水总是在水渠中流,流不到田里特别是流不到旱田里,结果可想而知。发展农业,要金融助力,更要助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

绵阳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饲料添加剂酶制剂、混合型饲料添加剂酶制剂的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上游为农业养殖户,下游为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在走访中了解到该企业去年新增了生产设备扩建了厂房,导致流动资金有一定缺口,急需资金周转时,交通银行绵阳分行立即开展授信业务调查,制定授信方案,开辟绿色通道专项审批提高效率,结合自身与四川省科技厅推出的“天府科创贷”项目,最终为企业陆续投放了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无独有偶,建设银行绵阳分行针对涉农龙头企业、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区县特色农业产业等主体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信贷产品。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新增4.8亿元,其中,对公涉农客户贷款新增3.3亿元,农户经营性贷款新增1185.8万元,裕农快贷新增1151万元,农户贷款户数新增493户。

要致力于“准”。做好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涉农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结合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并充分了解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全链条的服务与支持。精准发力,方能事半功倍。

位于三台县的一家从事生猪养殖民营企业,受生猪周期影响,猪价持续下降,低位徘徊,企业资金缺口较大。为帮助该企业渡过难关,平安银行绵阳分行相关人员先后多次到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反复修改上报材料,最终向该企业争取到3个亿贷款额度(其中1个亿敞口,由其母公司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担保),截至目前,已向该企业发放贷款1亿元。不仅如此,该行目前还向位于江油的某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发放贷款合计2.24亿元。截至2022年7月末,总计涉农贷款余额达2.4亿元,较年初增加0.24亿元。

国内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金融助力农业发展)(5)

强保障 撑起“三农”发展金融后盾

有人说,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每一次农业革新都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农业领域的金融需求都存在缺口,这也成了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满足农业现代化、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是一方面,如何加强保障,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这条路同样任重道远。

为畅通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信贷服务,邮储银行绵阳市分行从2021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被评定的信用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申请最高20万元的“线上信用户贷款”,无需再到邮储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截至7月末,该行已累计建成信用村866个,累计完成19697户信用户信息录入,累计完成7707户信用户的评分评级,已累计投放线上信用户贷款254户,投放金额1481万元。

宝贵的信贷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工商银行绵阳分行积极响应加快“三农”金融服务的国家号召,全力支持涉农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服务乡村振兴,将金融“春雨”源源不断地撒播在田间地头。2021年,累计向数字供应链龙头核心企业上下游74户企业投放逾3亿元信贷资金;普惠贷款较年初净增近10亿元;实现涉农贷款投放逾70亿元;构建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普惠金融服务,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服务的满意答卷。

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只有畅通金融“活水”,才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泉。作为本土银行的遂宁银行,其发展更是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我们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向县域农村倾斜经营资源,制定了一系列涉农贷款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计划,全力保障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遂宁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字,也许最具有说服力。截至2022年7月末,遂宁银行绵阳分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0946万元,余额24845万元,其中2022年新增投放14000万元,增长率达129.09%。

“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资源倾斜和对粮食保障、种业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融资的金融支持。”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是绵阳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农业发展上的真实写照。截至2022年6月,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973193.45万元,较年初增加132780.45万元,增速7.21%,普惠涉农贷款余额345827.88万元,较年初增加38048.59万元,增速12.3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0.29%。

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背后,更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据了解,长期以来,在人行绵阳市中心支行引领下,我市各大银行纷纷以党建引领,强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对接,找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市县分支行积极对接乡村振兴局,携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大走访,有计划地在乡镇内进行全覆盖、扫街式、扫村式走访宣传,确保全面覆盖有普惠金融需求的农户及乡镇的工商户,解决乡镇农民金融业务办理“难、慢、远”的问题,用种种强有力的措施,为“三农”发展撑起金融后盾。

日前,绵阳市印发《绵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全国种业强市基本建成,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整体实力迈入全省前列。

农业发展的蓝图已经勾勒。金色田野上,曾经一粒谷粟,可成浩瀚麦浪。

在未来的日子里,绵阳的金融行业也将不断提升服务乡村的能力、方式和水平,用新金融活水助力“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助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金融力量”。

编辑:李志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