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先锋(继我们与恶的距离后)
我们与恶的距离 先锋(继我们与恶的距离后)这部只有短短13集的电视剧,截止9月中旬,其在豆瓣上的打分人数也才只有600多人,算得上有些“冷清”。这不,在暑期公视趁热打铁又推出了一剂精品台剧——《噬罪者》。更以【新台剧】的姿态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些【新台剧】除了在剧本和制作上下功夫外,更有着一个重要的共通点,那就是对于现实问题毫不掩饰的剖视。不论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还是探讨善恶之间的分界线,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具有现实问题所蕴含的深度。
提起台湾本土电视剧,看过的人无疑脑海里立刻排列出如下的几个词:
又臭又长、狗血、小家子气......排名不分先后。
不过随着最新几部爆款台剧的出现,长久建立起来的刻板印象,可能转眼就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公视打头阵,接连出品《出境事务所》、《麻醉风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们与恶的距离》等剧,由这几部电视剧所组成的“人间观察”系列,正悄然改变着台剧的质量。
更以【新台剧】的姿态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这些【新台剧】除了在剧本和制作上下功夫外,更有着一个重要的共通点,那就是对于现实问题毫不掩饰的剖视。
不论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还是探讨善恶之间的分界线,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具有现实问题所蕴含的深度。
这不,在暑期公视趁热打铁又推出了一剂精品台剧——《噬罪者》。
这部只有短短13集的电视剧,截止9月中旬,其在豆瓣上的打分人数也才只有600多人,算得上有些“冷清”。
但这并不妨碍这匹“黑马”在豆瓣上,拿下了8.1分的好成绩。
甚至有人认为跟同台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相比,来得更“压抑、沉稳、扎实”。
那么这部剧又到底讲了什么,能够引起这样的共鸣?
整个故事大纲算不得复杂,围绕着一名刚刚出狱的杀人犯所碰到的问题而展开。
王翔杀死了一名叫做李晓君的高中女生,被判故意杀人罪服役12年后,终于得以假释。
可出狱后的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出狱即无业的窘境。
原本可以成为一名研究生的王翔,却因为杀人事件的发生,彻底失去了学历。
与学历一同丢失的,还有入狱后出狱前的那段时光,因为一点也不光彩。
双重绝境之下,站在监狱的大门前仰望蓝天白云的他王翔,内心满不是滋味。
更令王翔感到受挫的,是服役十二年以来,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
不长不短的12年,就足以让一款原本非常流行的滑盖手机,瞬间作古。
身处外面世界的人们,对于变化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发展总是一点一滴地融入生活之中。
但对于王翔来说,呆在监狱这个足够封闭的环境里,可以说令他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给予王翔最大冲击的,无疑是互联网与千家万户的无死角联系,以及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粘度。
试想一下,哪怕是是同样12年前的你,突然有一天穿越到了现在的世界。
无现金支付、手机不离手、到哪都有人需要你用手机扫码。
即使如年少时已经见过手机的我们,恐怕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程度,不会比刚出狱的王翔好到哪里去。
正是这种与外面世界的脱节,让走在路上的王翔,脸上写满了茫然与不知所措。
同样走在路上的其他行人们,两眼不离手上的智能手机。
唯独王翔一人的目光无处安放。
这让石叔不由得想起一个纪录短片,短片的主角是名同样因入狱而与外界脱节的黑人大叔。
走出监狱大门的黑人大叔,看着路上有人戴着耳机行走。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路人在听音乐,而是怀疑他们是情报局的特工。
于是在自己仅有的认知里,黑人大叔相信自己正被特工们团团包围,这让他感到举步维艰。
更让黑人大叔感到难过的是,原以为出了监狱就可以轻松的他,又不得不为了生活,抓紧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完全零基础的他,上手过程简直磕磕碰碰。
即使没有人在意他是犯人的过去,仅仅是适应正常人的生活,都让黑人大叔感到无比的受伤。
除了入狱和年龄与上述者不一样外,王翔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为人唏嘘的一段,发生于王翔回到家中与自己的弟弟正等着母亲开饭,哥哥在默默玩着报纸上的数独游戏,而弟弟则默默玩着手上的手机。
两个明明岁数相差不多的同辈人,画风却如同有着半个世纪的差距一样,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没有学历、不懂手机又有前科的王翔,出狱后的工作面试屡屡碰壁,最后还得靠过去自己一直照顾着的弟弟来帮忙。
用陈奕迅的歌词来形容,这时候的王翔“自尊已饱经跌堕”。
他在公共场合常常戴着帽子,低头来掩饰自己的不安全感,以求尽量减少他人投向自己的目光。
即使如此低调的生活,可王翔还是因为一起交通事故,将自己的生活再度卷入风波中。
原来他在事故现场救人的视频被身边人上传网站后,成为热点新闻,铺天盖地的宣传都异口同声的称呼他为“英雄哥”。
然而当王翔的入狱经历被挖掘出来后,舆论风口顿时转向。
一夜之间,“英雄哥”跌落成“杀人哥”。
对原本就对这段经历,感到十分不光彩的王翔而言,这无异于是往他心头插上第二把刀。
早于《噬罪者》播出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控诉。
在该剧中,作为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对着媒体发出了一连串强烈的质问:
“你们拿被你们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显然对于媒体来说,找寻新闻的爆点,比起公平公正的报道来得更为重要。
可不论是媒体,还是身为看客的群众,大家都没有去思考过对罪犯趾高气昂的“评价”,是否会给对方带来难以承受的伤害和歧视。
就像王翔从“英雄哥”一下子跌落到“杀人哥”一样。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罪犯的头衔不应该用一辈子去背负。
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王翔不光要面对来自外人的偏见,还要默默看着自己家人因为自己,去承受那些莫须有的压力。
在《噬罪者》里,王翔的母亲为了躲避邻里的流言蜚语,不得不多次搬家;弟弟在王翔出事后,要遭受来自他人的种种逼问,“杀人者的弟弟”成了他的另一个身份。
一人犯罪,全家受难,《噬罪者》在这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能对王翔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事,就是自己还能跟前女友沈雯青重拾起旧情。
或许沈雯青无法第一时间就能够相信,眼前的这个曾经深爱的男人,绝非是十恶不赦之人。
但王翔连对前来试图报复他的人,都能够选择隐瞒不报,只因他不想看到更多的不幸发生。
这份善良最终也让沈雯青放下了心结,选择与他重归于好。
王翔每日开车接送的富家千金小爱,曾在他遭别人猜忌的时候,为其发声道:“他是不是好人,凭什么是你们决定啊!”
不谙世故的她,相信一个人的过去,不是决定他一切的因素。
站在绝对中立角度上的小爱,显然质问的不只是剧中的大人们,还有屏幕前的观众们。
随着剧情来到结尾高潮,王翔杀害李晓君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可以说,《噬罪者》中的王翔是不幸的,因为他扛下的是不属于他的错。
而他出狱后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比起他的12年牢窗生涯,更令他感到痛苦。
有口难言的王翔,只得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就像他在剧中说的,守密是要守一辈子的。
但王翔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结识的大多数人,都愿意对他提供支持。
尤其是因为“英雄哥”新闻曝光后,王翔立刻失去了现有的工作。
就在走投无路之时,他碰上了愿意给他提供一份清洁工作的龙哥。
在狱中相识的龙哥,出来后开了一家清洁公司。
正如《英雄本色》中坚叔开的修车店一样,龙哥开的清洁公司,特别乐意接受刚出狱的犯人们前来工作。
有着同样经历的龙哥,自然能够切身体会到在就业上,王翔这些有前科的人所面临的困难。
但现实中的“王翔”们,由于前科的关系,恐怕都无法有如此美好的结果。
因为当我们真正面对他们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对他们抱有偏见?
哪怕是石叔自己,也无法轻易说服自己,放下心中的那份芥蒂。
影片的英文标题,来自一句名言“去恨那罪,但要爱那犯罪的人”,以此来强调本剧想要探讨的问题。
但对于全世界来说,“爱那犯罪的人”本是一个两难的现实之痛。
从感性上来说,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已经因错误而受罚的人,但理性又往往在心里高喊:“他有前科!”
电视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将这个通过杨念纯小说《越界》提炼出来的精髓,一点一点的在观众面前铺开。
剧中有如小爱一样,只以当下评价王翔的人,同样也有认为“一朝是贼终身是贼”的张致远警官。
更有因为女儿李晓君的被害,始终无法原谅王翔的李春生,这些角色一齐构成了人性上的复杂维度。
得力于此,每个观众都能在某个角色身上,找到具有认同感的地方。
所以,石叔不由得感谢《噬罪者》这部电视剧。
因为它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聚焦因杀人者身份所处的窘境,让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到这场窘境所带来的痛楚。
以此,反思现世人们仅凭某种印象,就轻易对一个人下定义的作法,是否真的完全没有问题。
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成熟的道德观。
最好的美德,从不要轻易的对他人下结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