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的老爷爷怎么称呼(不认识这位老人家)
不认识的老爷爷怎么称呼(不认识这位老人家)我特意跑去拍那块牌匾,发现它没有挂在正位,还顶着一盏消防灯,拍出来不大好看啊。话说回来,眼前这家名厨本帮馆的镇店之宝,就是李伯荣师傅的墨宝。三林铲刀帮在城中的热闹地段城隍庙附近开设菜馆,生意兴隆,价廉味重的农家菜渐渐演变为醇厚鲜美的市井菜,本帮菜由此草创。(这段历史,可以参考之前我写的上海老饭店。)当时有句老话: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跟一般草根的厨子不同,老爷子自身修养了得,会写毛笔字,也能弹琵琶,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弹奏一曲十面埋伏,把自己亲儿孙的三林本帮菜馆推上舞台,也算是用心良苦,那家菜馆我还没去吃过,改日一定造访。
前阵子挑饭店,一眼相中一家,因为看到店里有本帮菜泰斗李伯荣的真迹,于是欣然前去探虚实。
先来介绍一下李伯荣大师好了,每个爱吃上海菜的人都应该认识一下他。
李师傅出身浦东三林的“铲刀帮”,当时三林农家都用大灶头,厨师挥铲刀烧菜,逢乡里红白事、过年节便操办宴席,由此得名铲刀帮,这个帮派颇古老,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发展尤胜。
清末民初,上海市郊三个厨师之乡:三林、川沙和吴淞的师傅纷纷走出乡下头,抢滩大上海。
三林铲刀帮在城中的热闹地段城隍庙附近开设菜馆,生意兴隆,价廉味重的农家菜渐渐演变为醇厚鲜美的市井菜,本帮菜由此草创。(这段历史,可以参考之前我写的上海老饭店。)
当时有句老话: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
跟一般草根的厨子不同,老爷子自身修养了得,会写毛笔字,也能弹琵琶,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弹奏一曲十面埋伏,把自己亲儿孙的三林本帮菜馆推上舞台,也算是用心良苦,那家菜馆我还没去吃过,改日一定造访。
话说回来,眼前这家名厨本帮馆的镇店之宝,就是李伯荣师傅的墨宝。
我特意跑去拍那块牌匾,发现它没有挂在正位,还顶着一盏消防灯,拍出来不大好看啊。
看菜单,的确都是顶顶老派的本帮菜了,红烧肉、肉皮汤和蒸三鲜,要下次人多点来吃。
冷菜试了两道:
酱鸭,本来以为会是甜咪咪的苏式,没想到是咸口的风干酱油肉风格,好想来一碗泡饭……
熏鱼,虽然我嫌它炸得有点深,但是酱汁就体现了本帮酱油的舒服甜度。
说起本帮菜,总免不了挂“浓油赤酱”几个字,这是由于本帮菜的主顾最早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生活贫苦少油水,所以要油多,干体力活流汗多,又要靠酱油补充盐分,至于糖的加入,我猜测是不是跟苏锡帮好甜口有关系?请高人指教。
其实,时至今日,本帮菜的丰富高雅和健康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浓油赤酱。
例如,八宝辣酱,就要求“红里透亮,汪油而不流油”。
以这个标准来看,这里的八宝辣酱是很正的出品了。
猪肚和鸡胗的配料十分地道,虾仁和青豆的帽子也很体面,连一般人家不舍得放的白果也有,只可惜,笋用的都是老头,影响全盘。
响油鳝丝,按照大厨的讲法要求:煸透、炒透、翻透——姜蒜煸透、酱要炒透、鳝丝过水下锅要兜边,最后淋麻油,再浇热油烫熟葱蒜,逼出胡椒香……
眼前这道菜,可以打到良好,不过我估计是徒儿掌勺。
误点鱼头砂锅,真的是脸盆那么大一锅啊!我跟猪头俩人傻眼。
鱼头是过了油的,分寸刚好,猪骨高汤,稍微凉掉就结起一层衣,粉皮特别厚,这道菜,一定要人多点,人少慎点!
吃完去埋单,一位大厨站在帐台里,开腔自我介绍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李伯荣的关门弟子!
他把我拉进包房,叫我看当时拜师学艺的历史照片,然后聊了两句:
原来,这位陈师傅从学校毕业就分配进餐饮企业,“从十七块八毛四角的学徒做起!”,这个工资数目,大叔说起来是历历在目。
他讲:当奶奶做厨师打下手先做三年,天天拆鸡骨、挑鸡脯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80年代分进(现在已经关门了的)美心烧粤菜,渐渐做出了名气,几番奋斗辗转,最终经人引荐,拜师李伯荣。
如今大厨辞去工作、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家当,做理想中的本帮菜,他声音洪亮,说起话来格外有中气:“我19岁入行,做到现在,不想穿西装,只想穿厨师的白袍……外面的本帮馆子,都不是上海人烧了,外地人掌勺,烧得咸,还喜欢放点辣,有错吗?也没错,他们从小就是这个吃口。我就是要烧师傅教的正宗本帮菜!”
讲真,本帮菜我吃过写过很多家了,这家未必拿到最好的分数,或许是太拘泥于传统了吧。
承袭传统与创新改良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度,度的把握在于厨师的天分,也要看时代的机缘。
欢迎打赏 补贴饭钱
欢迎订阅 一片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