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张叔夜简介(北宋名将张叔夜)
北宋名将张叔夜简介(北宋名将张叔夜)82回写到朝廷在对梁山泊多次武装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决定派宿元景为钦差,对宋江再次进行招安。宿太尉到达济州后,对所带薄礼有些顾虑。张叔夜称赞梁山好汉“非在礼物轻重,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代。”并亲往梁山通报消息,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见识,境界非同一般。76回写到朝廷因为招安失败,恼羞成怒,命大奸臣童贯率领大军围剿梁山。童贯到达济州后,张叔夜再次从实际出发善意提醒,这些梁山好汉“中间多有智谋勇烈之士,枢相勿以怒气自激引军长驱。必用良谋,可成功绩。”童贯不以为然,自恃兵多将广,盲目进军,结果连折两阵,童贯自己也险些命丧梁山。此后高俅又撺掇徽宗调集10万大军围剿梁山泊,还是连败三阵,高俅本人也被梁山好汉抓了俘虏。《水浒传》载:水浒75回写道朝廷派遣殿前太尉陈宗善(此人在朝廷官员中既不为恶,也无行善记载,算是个中性人物)为钦差大臣,前往梁山泊去招安群雄。可是太师蔡京和太尉高俅对陈宗善此行并不放心,口
文:两介儒生 读史专栏作家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宋朝官府中有两个人对梁山义军持同情态度,一个是殿前太尉宿元景,另一个济州太守张叔夜。这两人在北宋末年污浊的官场当中就像一股清流,让人感觉到乱世仅存的一点美好品行。其中宿元景是施耐庵虚构的一个人物,历史记载中查无此人;但张叔夜却是北宋末年的名将,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他英勇不屈、廉洁奉公的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张叔夜生于公元1065年,逝于1127年,北宋末年将领。字嵇仲,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张耆曾孙,以门荫调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二县,通判颍州,知舒、海、泰三州。大观年间任升开封少尹,迁右司员外郎。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张叔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施耐庵版本
《水浒传》载:水浒75回写道朝廷派遣殿前太尉陈宗善(此人在朝廷官员中既不为恶,也无行善记载,算是个中性人物)为钦差大臣,前往梁山泊去招安群雄。可是太师蔡京和太尉高俅对陈宗善此行并不放心,口口声声怕陈太尉丢了朝廷的威严,其实他们是从骨子里就反对招安。
蔡、高两人分别将自己的亲信张干办和李虞候安插在招安队伍里,其用意在于对陈太尉进行监督,陈太尉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一行人来到济州以后,太守张叔夜除了设宴款待以外,并告诉陈太尉梁山好汉“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劝告众人“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席间张干办、李虞候出言不逊,张叔夜建议不要带这两个人前去参加招安。
可是陈太尉害怕得罪蔡京和高俅,仍旧将张、李二人带上梁山。结果由于张干办、李虞候妄自尊大,惹恼了梁山好汉们,才引来了阮小七的尽情戏弄,并将御赐美酒换成脏水,李逵大闹招安仪式,使这次朝廷招安化为泡影。这一回当中,张叔夜的安排和忠言显示了他对梁山英雄非常理解和同情,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无奈朝廷肖小狂妄,才引起一场大乱,招安不成。
76回写到朝廷因为招安失败,恼羞成怒,命大奸臣童贯率领大军围剿梁山。童贯到达济州后,张叔夜再次从实际出发善意提醒,这些梁山好汉“中间多有智谋勇烈之士,枢相勿以怒气自激引军长驱。必用良谋,可成功绩。”童贯不以为然,自恃兵多将广,盲目进军,结果连折两阵,童贯自己也险些命丧梁山。此后高俅又撺掇徽宗调集10万大军围剿梁山泊,还是连败三阵,高俅本人也被梁山好汉抓了俘虏。
82回写到朝廷在对梁山泊多次武装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决定派宿元景为钦差,对宋江再次进行招安。宿太尉到达济州后,对所带薄礼有些顾虑。张叔夜称赞梁山好汉“非在礼物轻重,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代。”并亲往梁山通报消息,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见识,境界非同一般。
可见,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张叔夜堪称为梁山好汉的知音,更是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的贵人,梁山群雄的恩人。
金圣叹版本
在《水浒传》100回本和120回本里,张叔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但是正所谓阶段差别产生认识的差别,在金圣叹改写的70回本里,张叔夜的形象却一下子变到了反面的极致。他以穷凶极恶的面目出现在卢俊义的噩梦里:梁山泊大聚义夜卢俊义归卧帐中,便得一梦,梦见一人,其身甚长,手挽长弓,自称:“我是嵇康(这里的长弓,暗示此人姓张,而嵇康字叔夜,张叔夜字嵇仲,两人称谓交集颇深,暗示此嵇康即张叔夜),要与大宋皇帝收捕贼人,故单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缚,免得费我手脚!”卢俊义梦中听了此言,不觉怒从心发,便提朴刀,大踏步赶上,直戳过去,却戳不着……劈面再打去,却被那人一弓梢打断左臂。
那人便捉卢俊义去勘问,却得宋江等一百零七人哭诉求情。卢俊义梦中问段景住这是为什么?段景住说这是一条苦肉计,为的是保全员外性命。但那人却拍案骂道:“万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况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刽子手何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声令下,壁衣里蜂拥出行刑刽子二百一十六人,两个服侍一个,将宋江、卢俊义等一百单八个好汉在於堂下草里一齐处斩。
毫无疑问,这里写的卢俊义梦中见到的手挽长弓的人正是张叔夜,这里金圣叹是想通过卢俊义的这个噩梦来恢复张叔夜剿灭宋江的历史真面目,或许他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含义。但是不管怎么说,张叔夜在金圣叹70回本《水浒传》中,是梁山的仇敌,是剿灭梁山义军的刽子手。
李若水版本
北宋名臣李若水曾写过《捕盗偶成》诗: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路。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钦宗为其改名为若水),字清卿,广平曲周(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李若水靖康年间在朝为官,正是宋徽宗当政时期,他写《捕盗偶成》的时间,应该与水浒描写的宋江受招安时间是一致的,当时李若水刚踏入仕途,血气方刚,忠君爱国,又是借叙事诗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想动态,没有作假的可能性,同元代才开始由官方主导编纂的《宋史》相比,应更符合事实。既然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反映的史实比所谓“正史”要可靠,那么从诗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可以看出宋江确实投降了张叔夜,而且都被封官拜爵,这在当时还是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只不过诗中却没有写到宋江被斩,这或许就是历史真相。
《宋史》版本
根据《宋史》353卷记载,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说得是宋江河朔起事后,率军转战至海州(海州是连云港的古称),夺取了官军巨舰十数艘。张叔夜探知宋江带着十余船金银珠宝,准备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设下埋伏,又派兵轻装前去海边,引诱宋江军出来交战。同时,张叔夜又吩咐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到宋江军上岸与诱兵对战时,突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军队的士兵看到船只被烧,立刻没了斗志,这时张叔夜的伏兵杀出,宋江军大败,副帅被擒,宋江只好投降。另据海州民间传说,宋江并没有投降张叔夜,连宋江在内的梁山三十六条好汉被张叔夜杀害,埋在白虎山下,这便是众人传人传说的“好汉茔”。民间还流传着一首诗:
白壁虎山阴,坟垒草木青。
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茔。
对于张叔夜来说,海州之战给了他一个充分施展军事奇才的机会,正是这一战役,成就了他的赫赫使声名,最终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但就一个历史人物来说,却更增加了一个水浒故事的对立面,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张叔夜,或许永远也说不清了。
白虎山张叔夜题名碑
另外,清朝道光年间,俞万春曾根据梁山故事著有小说《荡寇志》,因为阶级成见太深,没有必要过于重视。
可见,在《宋史》中张叔夜是一位军事帅才,他能将一系列军事部署安排地有条不紊,对秘密侦查、远近设伏、诱敌深入、断其退路、包抄合围、火攻战船等军事计谋全部使用得恰到好处。可是在《水浒传》中他却被描写成一位头脑清醒、公正廉明、谦恭稳重的政府官员。张叔夜本是海州知州,可是在《水浒传》中他却被作者委任为“济州太守”,其实张叔夜从来没在济州做过官。因为梁山泊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宋江又以梁山泊为根据地,只有把张叔夜安排在济州做太守,才能使他在小说中和宋江扯上关系。在史书中张叔夜是战败宋江,迫其投降的有功之臣,但是在《水浒传》中他却被写成了接待钦差、沟通信息、协助宣诏的陪衬人物。但是无论在哪里,他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
正如《水浒传》当中的一段描述:“当时留请张太守茶饭。张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见怪回迟。’宋江道:‘略奉一杯,非敢为礼。’托出一盘金银相送。张太守见了,便道:‘叔夜更不敢受!’宋江道:‘些少微物,何故推却?未足以为报谢,聊表寸心。若事毕之后,则当重酬。’张叔夜道:‘深感义士厚意。明留于大寨,却来请领,未为晚矣。’太守可谓廉以律己者也。”对于张叔夜太守的清廉自律,《水浒传》100回本有诗赞道:“风流太守来传信,便把黄金作饯行。
捧献再三原不受,一帘水月更分明。”120回本的赞诗曰:“济州太守世无双,不爱黄金爱宋江。信是清廉能服众,非关威势可招降。”不管历史和民间传说怎么演义,也不管张叔夜对宋江义军做了什么,《水浒传》还是《宋史》的记载都证明,张叔夜作为北宋名臣正直廉洁的形象是不能磨灭的,正应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