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是什么分别对应什么乐器(是指哪八类乐器)
八音是什么分别对应什么乐器(是指哪八类乐器)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度,礼乐也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对这八种材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种乐器的使用在古代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也就形成了出现自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了数千年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的存在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称为“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的八种材料“金、石、土、革、
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可以洁净人的思想,创作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
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最先提出八音的是西周音乐家伶州鸠。见于《国语•周语》篇!
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pao二声)、土、革、木。”
《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称为“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的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
这种乐器的使用在古代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也就形成了出现自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了数千年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的存在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度,礼乐也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对这八种材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fou);“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筚篥、篪(音chi 二声。古代两端封闭的笛子);“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金(钟):八音之一。
金属制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有陶钟,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日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居多。秦代以后,沿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中的钟多为呈圆形,每钟发一音。
近年在西南地区多次出土的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编钟,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土的编钟,外形似铃,断面作桃核形,顶端作双角状;广西等地也出土有编钟,反映了西南各地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石(磬):八音之一。
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悬挂在架上。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捶敲击。
《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即指磬。考古发现有约为夏代的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表明磬可能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义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土(埙):八音之一。
用土烧制的吹奏乐器。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载:“埙,暴辛公所造。”
《拾遗记》载:“疱羲灼土为埙。”这类传说虽不可信,但也说明埙的历史很久远。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余年,是目前最早的实物。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荊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攻路、二里岗商代遗址、辉县琉璃阁区殷墓都有陶制埙的发现。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但是在古代音乐中极为重要的乐器——缶(fou)。
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类似水碗的演奏形式——“击缶”。缶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易.离》中记载:“不鼓缶而歌”,《诗经.陈风》中亦有“坎其击缶”。
据传古代“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瓯是盆盂—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战国时期有名的渑池会,蔺相如就是逼秦王击瓯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击瓯在晋代已很流行。
隋朝的音乐奇人万宝常在一次与人吃饭时就曾随手击碗成曲,水碗到了唐代还有所发展。也许大家还记得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阵阵撼动心灵的缶声吧!
木(柷敔/音zhuyu住羽):八音之一。
指木制的打击乐器。柷,形同木升,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发声,以示乐曲的起始,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敔,状如伏虎,背面刻有锯齿,演奏时用一支一端破成细条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以示乐曲的终结,古代雅乐结束时击奏。
丝(琴瑟):八音之一。
用梧桐木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诗经》中已有琴瑟的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
古代琴的别称有“绿绮”、“丝桐”等;琴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常用乐器。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琴著称。几千年来,琴的演奏绵延不绝。
历代琴师对琴曲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瑟,多为25弦,也有14弦、23弦的。每根弦下施柱,用以调节有效弦长。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25弦瑟,可知它是按五声音阶调弦。
瑟的出现年代更早。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制品。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明清宫廷所用的瑟,与周、汉时期出土实物已有较大差异。古代宴享礼仪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匏(笙芋):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
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笙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19簧、17簧、13簧数种。唐代改为木制。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伴奏中。
芋,在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至宋代失传。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像。芋的形状似笙而比笙大。36管,后减至23管。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芋通高78厘米,芋斗、芋嘴为木制,芋管22根,竹制。分前后两排,每排11管,呈双弧形排列,插在椭圆形芋斗上。
竹(箫管):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单管、竖吹。古代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瓷制的。用于独奏、琴笛合奏或演奏传统竹乐曲。
如龠[音yue月]、形状像笛子,短管,有三孔、六孔、七孔之分、箫,最初用一组长短不等的细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如鸟翼状,叫“排箫”,后来只用一根竹管制成,竖吹得叫“洞箫”。
排箫
洞箫
革(鼓):八音之一。
指皮革制成的鼓类打击乐器。《诗经•关雉》中记载:“窈窕淑女,钟革乐之。”
《吕氏春秋•侈乐》载:“为木革之声若雷,为金石之声责若霆。”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乐效果。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中国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
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始终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和越来越多的人更希望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尚没有被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在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但乐手只能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唐朝时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也没有什麽政治地位。
只有被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的,音量较小的古琴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也正是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致使八音仅仅成了古代音乐的代名词,而不是像民歌则充满多彩的旋律。 其实在中国很多民歌的演奏的旋律中都能找到这些音乐乐器的影子。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