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  而“依通”则是依赖于某种灵异生命或者工具才拥有的神通,也只是类似神通,比如乩童走马出道仙之类。  所以在禅宗,同样是明心见性开悟的大德,有的人会有神通,有的也是没神通,因此神通绝不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道的标准。  据佛经的说法,神通大致上可分成三种类型,“依通、报通和修通”。  “报通”指的是天生带来的,像这些一出生就有神通的,前生往往都是修行人,只是一投胎就把过去生的记忆给忘了,这个叫作隔阴之迷。  “修通”是指这一辈子通过修持才获得神通的,即便是修持,也是要到了禅定境界才会发起神通。

《易经》以现有的考古文化所能证明的,至少起源于五千年,而那时农业时代还没正式开始,人类刚学会用火和使用工具,如何能发明如此高深的智慧体系呢?

所以也有人也认为《易经》是上个人类时代(冰河时期以前),科学文明发展到最高点时的文化结晶,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就有待考古科学的发展才能弄明白了。

近代的人更是把《易经》夸上了天,不管怎么说,《易经》原始的功能就是为了占卜,是一门讲究天人沟通的学问,这是不容置疑的。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1)

一、从“感而遂通”来说神通

  《易》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真正意义上的占卜,在事实上也是神通(神而通之)的一种,因为它还必须依靠某种外在的方法和事物,才能获得预知能力,所以也叫作“依通”。

  据佛经的说法,神通大致上可分成三种类型,“依通、报通和修通”。

  “报通”指的是天生带来的,像这些一出生就有神通的,前生往往都是修行人,只是一投胎就把过去生的记忆给忘了,这个叫作隔阴之迷。

  “修通”是指这一辈子通过修持才获得神通的,即便是修持,也是要到了禅定境界才会发起神通。

  所以在禅宗,同样是明心见性开悟的大德,有的人会有神通,有的也是没神通,因此神通绝不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道的标准。

  而“依通”则是依赖于某种灵异生命或者工具才拥有的神通,也只是类似神通,比如乩童走马出道仙之类。

  像这些“依通”有鬼通、妖通和魔通,一个比一个厉害,咱们南方地区各村庄所见到的乩童,多是鬼通和妖通,小事灵,大事却不太灵,前事灵,后事则不太灵。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2)

二、通灵者与算命术的关系

  一般人学术数,是凭借自己的智力去逆推天机命数,而出道和走马,是和另一个灵异生命沟通而获得预测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走马出道和乩童,本身没有任何学识,却都能给人算命,还很准的原因。

  有关鬼神的说法,走马出道和乩童也尊称他们为仙家,至于这世间到底有没有仙家?咱们就不知道,只能先置疑吧。

  但人是见不到仙家,仙家也没办法像人一样,能够面对面和咱们说话交流,所以人与仙家之间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工具,卦象便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这些通灵者学习术数的方法,自然就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学算命术,就是为了寻找到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顺利地和背后的仙家进行沟通。

  算命术,只是他们和仙家沟通,众多语言工具里的一种而已,当有人来问事,他们向仙家求卦,仙家通过卦象把知道的告诉他,再加上自己心有所感,便能算命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出道走马在占卜未来,判断吉凶,往往不一定是按照易理来推断。

  当然,像这些通灵者,如果对于卦象越是精通,仙家能告诉他们的信息也就越多,在世人眼中,这位通灵者也就越有本事。

  所以,只要这个沟通方法简单有效,就能让仙家和通灵者,跟面对面谈话一样容易。

  至于妖通则更加利害,多是树精山怪狐妖之类,能帮人禳灾祛邪、治病改运等等,多托付于道家神明或佛家菩萨的名号。

  魔通就少见了,一般能招惹鬼通和妖通的,多有性格、心理或精神的缺陷和隐疾,但魔通往往是修持禅定功夫的修行人,因为偏执和邪见才会招惹魔祟。

  像这些人,说起话来智慧很高的,即便原来不识字,或没有文化,一旦引发魔通后,会变得无所不知,同时又非常有影响力,动辍能影响几万到上百万人。

  这些人当中,有些会自创宗教,被后世称为邪教或外道,但更多的是依附在佛教,以及其它宗教里。

  上面所说,在经典上讲的是“感通”,是类似于心理感应,它们可以略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当事人是清醒或半清醒状态,在心上好像能和另一种生灵对话沟通的一样,事后也能清楚记得,像这种往往有时灵有时不灵,取决于感应状态是否稳定;

  第二种是当事人完全被操控,类似催眠,成为灵异的发声筒,事后当事人完全没有记忆的,像这种问事比较灵应。”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像电视上所演的,有一个灵魂跑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去,并把这个身体据为己有,好像身体就像房子一样,可以同时住两个人,就是俗称的鬼上身,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的。

  据说这些鬼神魔祟,他们往往嗔心很重,又很有能力,报复心也极强。

  咱们一般人,以及初学佛的人还是不要去招惹他们,也不要去诽谤他们。

  别以为自己是学佛的,有佛菩萨加持,他们是邪魔外道,所谓邪不能压正,就用言语随意去攻击他们的话,那么有什么后果,可就别怪责佛法不灵啊!

  自身没有多少修持的话,就要好好学习孔子的教言:“敬而远之。”别真的应了潮汕的那一句老俗话:“师公遇着鬼——无法!”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3)

三、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说到术数,从《易经》演变出来的就有很多,比如六壬,奇门,六爻,星数,八字…等等。

  要学习这些术数,无论任何一门想要学到通达无碍,都要专精,纵然想要一门深入,又能够得到老师亲传,即便如此,个人天分再好,也是要三五年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所以孔子也说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至于初学者,往往是门门都想学,行行都想通,能做到的,就算个人不是天才,也是妖才了,哪有那么容易?

  何况都混在一起,成为大杂烩,学不学得通不知道,只怕到时理都不理不清,更不要说精通了。

  而…这些虽然都托名易经,但它们早已经和《易经》本来的经传关系不大,反而梅花易和《易经》多少还有点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学预测算命的算命先生都不懂易经,而学易经的学者,也大多都不懂算命预测。

  这些算命术,彼此之间也不相通,各自都有各自的体系,方法不同,理论也未必完全相通,在思虑上不去分辨清楚的话,混在一起学,最终只会学成四不象。

  综上所述,像这些都归属于术数,或说术派,自然而然就分成这两条路:

  一条是纯粹以人的智力去逆推命数,这是走专业智慧这条路的。

  一条是与某一个神祉沟通感应,像走马出道和乩童用的多是这个。

  至于问到与鬼神沟通,用哪一个术好呢?那就要双方是否都懂才行,如果人会奇门,鬼神不会,或鬼神懂人不懂,那不就成了鸡同鸭讲了,怎么沟通感应啊?那么,这卦出来自然就不准了。

  当然,鬼通、妖通和魔通,龙蛇混杂,最容易被有心人拿来渗假蒙人,有些骗徒,通常都喜欢借助占卜算命这些先知方式,来迷惑世人,谋取名利。

  但不能说《易经》等预测术,就是鬼通、妖通和魔通,或是骗人,这是颠倒事理。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4)

四、圣人设神道以行教化

  最初,《易经》确实只是作为占卜所用,但在周文王和周公这对父子的探索和发挥下,早已经不是占卜算命那么简单了。

  后来,又经过孔子的进一步发挥,《易经》早已经变成研究和探索“人道与天道”的智慧之学。

  孔子在为《易经》所下的定义当中,有一点就清楚地指出“圣人设神道,以行教化。”

  古时,有智慧的圣贤,会顺应时代变化的趋势,表面上采用的是神道的形式,实际上却是在行使教化众生的意义,走的是教育事业的路线。

  还有另一个定义是:“圣人以此而洗心退藏于密。”

  这里的“洗心”,便是佛法里的“净心”,通过消疑解惑,从而让自心达到不可思议的清净境界,就叫作“洗心退藏于密”。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是心地法门,绝不是世俗所认为的旁门左道那么简单。

  像密宗有一些修法,讲究夏至日要修消障回遮等息灾法门,而冬至日则要修财神法等增益法门。

  我刚开始一听,吓了一跳,这不就是《易经》的方法嘛,冬至一阳回复,万物复苏,代表的卦是《复卦》。

  而消业障,就好比治理河道污染时,最好的方法,是等待雨季,在上游源头积攒一定水量,直冲而下,把所有污染冲入大海,必一役而大功可成。

  故夏至一阴生,是天风《姤卦》,寓指阴阳初遇,风云际会,男女相遇才有了繁衍后代的机会,动植物雌雄交际,所谓焕发新生,不正是消业最有力之时。

  另外,《姤》卦是阴郁之气初积之时,力量正薄弱,凡改过消业,有如亡羊补牢,幸在及时。

  《易经》认为阳代表生起的力量,阴代表生成的力量,借此冬至一阳复生,万物生生不息之时,正好是修财神法等增益法门的好时机。

  而且冬天也是万物收藏的时候,财也要守得住才行,这才是真福报,要不然财一到手就漏掉,肯定是不好的。

  这也就是佛法里,“缘起法”的深意所在。  

易经什么时间起卦比较灵验(以及通灵者之间)(5)

五、在生活现象中感受《易经》的智慧

  除了佛法是外来文化之外,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医道武术,都是起源于《易经》,这才有六经之首,万教之源的说法。

  占卜算命不过是《易经》演变出来的小道小术,岂能用来含概和代表整个《易经》?

  当然,《易经》也没有当下的人所想的那样,玄之又玄,其实《易经》有两个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简单和容易”。

  《易经》第二十八卦叫作《大过》,意思是大有过错,或者是事情做过头了。

  孔子在《易传上》里特别提到《大过》卦的第一个爻辞【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释文:“生怕玷污或损坏盛放祭品的器皿,在器皿下面又特意垫上一层茅草,这本身也没有什么过错。”

  咱们就可以从这一个卦中,来看看《易经》的智慧,到了孔老夫子的手里,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演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

  释文:“本来祭物就已经盛放在器皿当中,虔诚礼敬之心已经到位了,所以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

  【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释文:“还要特意在器皿之下,再铺垫上一层白茅,像这样的行为,又怎么可以说他有过错呢?像这个样子,也只不过是做人做事太过于谨慎罢了。”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重也。】

  释文:“像这些茅草,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草类,但如果用得恰当的话,有时说不定也会起到大作用的。”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释文:“像这样谨慎又谨慎的行为,虽然只是一种手段或方法,难免会有点多此一举,但能用这样的心态去做事的话,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失。”

  像“籍用白茅”这样的现象,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生活中的现象也许会受时代的影响而变化,但智慧是没有时空限制的。

  虽然时隔千年,今天我们只要一看到“籍用白茅”这句话,就很容易联想到“喝茶垫杯”这种现象。

  正如我们潮汕人在喝工夫茶时,把茶杯端到客人眼前,其实这一声“请”,礼数就已经到了。

  如今还要在这茶杯下面再垫上一块杯托,这礼可就更重了,可谓崇敬之极,像这样的行径哪里会有错误?

  你看,多简单的一个现象啊!但是却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人生处世的道理。

  《易经》虽是三五千年前的古人写的,但透过生活中的这些具体的现象来表达,反而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认识智慧的本质,或许这便是《易经》最高明之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