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买糖吃好吃的(小年到糖市闹您吃过什刹海糖市的糖瓜儿吗)
过年买糖吃好吃的(小年到糖市闹您吃过什刹海糖市的糖瓜儿吗)祭毕,可将神像揭下,和千张、元宝等一并烧掉,伴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恭送灶王爷上天庭。二十三日夜里去,除夕夜里再回来。小年当天,傍晚时分,挂天灯,设供桌,摆祭品,在摇曳的烛光下,对着灶神的画像鞠躬跪拜许愿。灶王爷不仅掌管着一家人的平安福禄,也监察着全家人的善行恶迹:一年到头,家中大事小事好事坏事,灶王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到小年,便是他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而玉帝对这家的奖罚,也全在灶神这张嘴了。由此,人们在送灶之时,便有一个仪式——祭灶。《京都风俗志》中对小年祭灶有详细记载:“二十三日,人家市肆祀灶,谓之祭灶……是日晚间于供桌设灶神纸像,或有二像者,谓之张灶李灶,其一又曰烧灶……祭毕,焚像于燎炉,或以所供之豆,投于炉中,次晨觅豆食之,或云可祛牙痛。”
掰着指头,数着日子,转眼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祭灶小年是送灶神的日子。
在古老的传统习俗里,人们认为:掌管厨房的灶王爷才是一家之主。《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说法,相比那些高深玄妙的道理,眼前柴米油盐的小事才更重要。
灶王爷不仅掌管着一家人的平安福禄,也监察着全家人的善行恶迹:一年到头,家中大事小事好事坏事,灶王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到小年,便是他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而玉帝对这家的奖罚,也全在灶神这张嘴了。
由此,人们在送灶之时,便有一个仪式——祭灶。
《京都风俗志》中对小年祭灶有详细记载:“二十三日,人家市肆祀灶,谓之祭灶……是日晚间于供桌设灶神纸像,或有二像者,谓之张灶李灶,其一又曰烧灶……祭毕,焚像于燎炉,或以所供之豆,投于炉中,次晨觅豆食之,或云可祛牙痛。”
小年当天,傍晚时分,挂天灯,设供桌,摆祭品,在摇曳的烛光下,对着灶神的画像鞠躬跪拜许愿。
祭毕,可将神像揭下,和千张、元宝等一并烧掉,伴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恭送灶王爷上天庭。二十三日夜里去,除夕夜里再回来。
在众多祭品中,最紧要的是一定要有灶糖。
《燕京岁时记》载:“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可见,清代民间祭灶时,糖就是必需品,为的就是能让灶王爷嘴甜点儿,上天庭汇报时,能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袁枚《送灶诗》里的“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饧”,就是糖。
灶糖一般都比较粘牙,是由麦芽或者谷米做成,抽成长条的棍状叫关东糖,拉成像矮冬瓜般的扁圆形就叫糖瓜儿,有的表面还会裹上芝麻。
不粘牙的灶糖不是好灶糖!
无论什么样的灶糖,经过拉制以后,既香甜又酥脆,更重要的是灶王爷吃了之后,嘴上粘,才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什刹海的糖市早年间,什刹海有个糖房大院,附近还有条糖房胡同,清末到解放前,这两条胡同里有十几家 “糖作坊”,因此有糖房大院、糖房胡同之名。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糖房大院、糖房胡同和段家胡同,附近就是果子市。
扎堆的“糖作坊”,依托附近德胜门晓市的人流,于是这里衍生出了一个糖市,是老北京北城制作和销售糖果、糖稀的集散地。
受晓市影响,胡同里的糖作坊一般在凌晨四五点钟便开始营业,到上午九十点钟收摊。糖市多为坐商,政府每月只收取一定数额的清洁费。
早年间,糖市虽比不得晓市,却也十分热闹,尤其是一进腊月,卖糖瓜儿的店铺就忙活起来。每到这时,老远就能闻到胡同里散发出来的甜香味。
1901年,德胜门斜街果子市,图源网络。
后来,糖房大院曾将糖房胡同和附近的段家胡同一起并入,合称糖房大院。
1965年,又将原本的糖房大院和糖房胡同析出,合称“棠花胡同”,而剩下的段家胡同则变成了糖房大院。此后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棠花胡同(1)和糖房大院(2),图源百度地图。
其中的段家胡同,顾名思义,是因胡同里原本有家段姓大户而得名。段家在德胜桥北开了家“溥安堂”,是家中药铺,以专治风湿病的“坎离砂”闻名京城。
公私合营后北京溥安堂段家药店的坎离砂药标,专治风湿,四角一袋,图源网络。
和桥西的炉灶曹一样,溥安堂也是什刹海地区的老商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而棠花胡同里的“棠花”,则是“糖花”的谐音,俗称“糖瓜儿”,也是老北京口中的“关东糖”,这或许就是这条胡同名为“棠花”的原因吧。
德胜糖庄 棠花胡同里最大的一家糖市车来车往,棠花胡同和糖房大院里最大的一家糖作坊,要数棠花胡同北口西侧的德胜糖庄。
德胜糖庄没有门脸房。只有一个院子和两间制糖的车间,院子外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德胜糖庄招牌。院子里有熬糖稀的灶台和十几口直径1米左右的大瓦缸。车间里有台用于加工制作糖块的机器,十来个伙计在车间里忙活着。
如今棠花胡同里的“糖市”遗存。
老北京人习惯把糖果分为“南糖”和“北糖”,“南糖”主要是花生粘、芝麻糖、麻糖等,“北糖”则是水果糖、饴糖等。
德胜糖庄既有南糖也有北糖,还有一些独特的产品:像夹心糖、丝光糖、橘子瓣糖、螺丝糖等,在市场上也极为畅销。此外,德胜糖庄还能根据时令做出芝麻糖、花生糖等俏货。
最为独特的是,德胜糖庄还能生产出一种用芝麻仁、花生仁、核桃仁混合在一起的杠子糖。这种糖长12公分、厚4公分,吃起来香甜酥脆,是小孩子特别喜欢吃的零食。
德胜糖庄生产加工的糖果,在质量上有保证,口味也非常纯正,对外只做批发,不做零售,因此和德胜糖庄有业务往来的多是京城中略有名气的糖果店铺。
另外,德胜糖庄还有一种吸引商户的拳头产品,就是独家熬制的糖稀。不仅是物美价廉的上乘品,还是京城内外大型糕点铺子的供货原料。等到做糕点的旺季,拉糖稀的车辆进进出出,可算是当年糖市的一景。
除了做糕点、糖果,小时候在街口买一点糖稀,我能搅上一天~
而棠花胡同、糖房大院里的其他“糖作坊”,所产的糖稀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口味,都无法与德胜糖庄相比,他们的糖稀主要是供应京城内外做糕点的小型作坊。
这些小作坊一般由2-3间筒子房构成,后面是住人的起居室,前面是做糖及销售的房间。这些糖作坊条件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加工出来的糖果种类较为单一,以价格便宜的糖球为主。这些加工出来的糖果不带包装纸,放在笸箩里按斤出售。主要批发给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等到晓市开市之后,兼做零售,卖给那些逛晓市的孩子们。
为了维持生计,有的糖作坊还兼营干鲜果品批发零售业务。后来随着干鲜果品业务的增长,有些糖作坊干脆做起了果子行的生意。
棠花胡同北口附近就有果子市,图为1901年德胜门斜街果子市。
糖房大院63号陈子厚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创办了一个糖作坊,后来他和胡同里的齐庆魁先生都干起了果子行,买卖做得都挺大。曾有人在63号门前发现一根埋了半截的四方形石柱,上面镌刻着“干货类”三个字。
刻有“干货类”文字的石柱
1949年前后,糖房胡同尚有几家“糖作坊”,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糖市逐渐撤销,胡同里糖作坊的员工则是由政府统一安置。
时至今日,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什刹海畔、德胜晓市一侧,原来还有一处糖市,每到小年,人流如织,车马喧嚣,满街甜香。
小年将至,不知您小时候有没有吃过糖市的糖瓜儿?今年您买糖瓜儿了吗?
· end ·
致谢和声明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参考文章[1] 户力平,北京晚报,《北京鼓楼西大街的轶闻旧事》
[2] 姚华容,张亚群主编《坊间珍闻——什刹海访谈录》,《什刹海的“糖市”》
[3] 千龙网引社区报,《隐藏在胡同里的“饽饽铺子”》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