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不能洗得直臣冤。堪笑楚江空渺渺,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1)

还记得“五月当午”的叫法和当年的香布袋、无根水吗?

文‖岳干业 图‖网络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每到端午,人们就会想起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他,歌颂他,如: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直接道明端午节是为了屈原而存在。在我童少时,不知道此节的来源和意义,连端午节这个名都不知道,只知道有五月当午。

每到五月当午的前两天,我们兄弟姐妹就依偎在母亲跟前,看母亲做香草布袋。(想看看本文作者岳干业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五六十年前,我曾两到许昌:当年的许昌啥模样?)

五月是农村最忙的时候,虽说很忙,但父亲还是到纸房药铺里买一些香料,让母亲给我们缝香布袋。母亲从给我们做衣服剪下来的尖尖斜斜的布角布头中,找出鲜艳的布,大的缝大的,小的缝小的,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还把各种颜色的布缝到一块,做成多彩好看的香布袋,缝成各种形状,有心形,菱角形,元宝形,鸡呀,狗呀,兔啊猫啊各种动物形,红色的下边带绿穗儿,绿色带红穗儿,根据不同的颜色带不同的穗儿。上边穿根红线挂到我们的扣子上。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2)

幼小的孩子,有的做个长命锁,下边用干蒜苔剪成半寸长的段,用布剪成比蒜苔大一倍的圆,串一节蒜苔,串一个五颜六色的圆布片,做成五六寸长的穗儿。有的做个搬脚猴,两只手搬一只脚往嘴里填,是模仿几个月的婴儿,搬住自己的脚,吸吮脚拇指做的样子,做得十分逼真。

有钱人家用缎子做成大一点的香布袋,上边绣上花草虫鱼,美观好看,当礼物送给别人,或作订亲证物,戏剧《香囊记》又名《抬花轿》就是以香布袋作订婚证物的。

我们小时能戴上母亲亲手缝的香布袋就感到无限的幸福快乐,戴上香布袋的我们高高兴兴地跑到街上跟小活伴们比比谁的好看,闻闻谁的香。

我们这里还有好多端午节的风俗。

五月当午的早上都早早起来,拿着镰到沟沿,坑沿,野地里割艾草,说艾草能避邪驱鬼,挂在门口或屋里一年平平安安。艾草还是一种中药材,薰蚊驱虫不说,冬天感冒咳嗽,艾叶洗净,掺到面糊里摊咸食吃治咳嗽有特效。蛤蟆皮草也有这功能。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3)

五月当午太阳出来前的五样树枝也是药材,解放前缺医少药,农村都以偏方治病,五月当午的树枝晒干,熬水喝可以缓解病情。所以每到五月当午,都早早起来搉点五样树枝挂墙上,晒干备用。

早上在太阳没出来时到井里打一瓦罐水,罐子不能沾地,这叫“无根水”,提到家里让所有人都喝一口,有“一个夏天不中暑,不生病”之说。

今天城市的人每到端午节,一家人坐在一起,整桌整席,吃粽子,喝酒喝饮料。那时的农民,别说吃粽子,连粽子也没见过。

日高天长的五月,正赶上焦麦炸豆时节。麦子成熟了,人们全家老少齐上阵。

晚上“嚓嚓”的磨镰声,响彻整个村庄,父亲在那块用了多年中间凹槽的磨刀石上,用他那满是硬茧的手,磨着明天割麦用的镰。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烙着明天吃的大麦面馍,姐姐给她烧鏊子。我们哥弟几个围坐鏊子旁等着吃。因为那时天天吃黑面馍,到大麦熟了,打下来就是麦收时节的吃食。看见大麦面馍,胜似过节过年。

五月当午的早上,母亲早早起来,烧好扁豆粥,炒点菘瓜菜。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4)

因为是五月当午,母亲会特别加两种吃食,就是煮十个鸡蛋(好多天攒下的),煮一筐子蒜瓣,蒜瓣随便吃,鸡蛋大人一个,小孩两个,我哥弟每人分两个,如得珍宝,不敢狼吞虎咽地吃,慢慢一点一点的吃,恐怕一下吃完了,再也没有了。这就是那时的端午节。有人这样说农历五月:

时到五月天日长,

汗流浃背农夫忙。

初曦莺啼镰声响,

披星戴月牛碾场。

五月初五端午节,

晨阳未出人满街。

吃口鸡蛋就蒜瓣,

风吹雨打不受邪。

早起喝口无根水,

起早贪黑不怕鬼。

拂晓起床割艾草,

驱蚊治咳人安慰。

时代转换,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端午节成了中国人民的法定假日。吃粽子代替了香布袋,以往的旧风俗慢慢地消失了,我的孙辈现在就不知道什么是“香布袋”、“无根水”,端午节煮鸡蛋,煮蒜瓣没人稀罕了,分不清什么是艾叶什么是白蒿,在北京的地摊上,端午节期间有人拿白蒿充当艾叶卖,迷惑不少人。

愿端午节的香布袋成为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

五月当午是几号(还记得五月当午)(5)


【作者简介】岳干业,70岁,河南省襄城县范湖乡牛庄村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农民,现居北京。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