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俗有哪些(陕北生活习俗)
陕北风俗有哪些(陕北生活习俗)谷子:谷子的种类很多,有饭谷、掐谷、九谷、小黄谷、八子谷等,在陕北的五谷杂粮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顿顿都离不开它,把它去糠即成米,民间也称“饭米”,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长期食用能养人补体,要不历史上会出现过貂婵那样的美人。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还是因小米而得名的。小米可吃稀饭(加入豇豆、绿豆便成豇豆、绿豆“稀饭”;加入黄豆钱钱便成“饯钱饭”;加入面条、疏菜便成“和饭”)、捞饭(干饭),用水浸泡后压成米面能吃摊黄(民间也称“黄介”),米茶及米窝头。 食:陕北盛产谷子、糜子、玉米、高粱、荞麦、小麦及各种豆子等五谷杂粮,副食类有洋芋、红薯及瓜茄葫芦,“民以食为天”,极言民食的重要。民众在饭食方面基本分两大类:一是干食,二是稀食(汤食)。干食有馍头、软糕、窝头、捞饭、搅团等;稀食有面条、饸饹、抿节、和饭、圪饦、烩菜、南瓜米饭、钱钱稀饭等好几十种。人们一年除在劳动紧张炎热
生活习俗,也就是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民族、阶级、群体、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及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劳动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消费方式,道德价值观念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类似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受政治、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和不同职业的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在陕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们在生活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前面已介绍过许许多多,这里单从衣、食、行、住、用、玩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衣:陕北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一年四季气候差异很大,即冬冷、夏热、春秋凉,所以人们的穿衣上即冬棉、夏单、春秋夹,民间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在古老古老的以前人们用草片或兽皮裹身防寒,自从人类发明了棉麻、丝绸及纺织,人们的衣着也逐渐随着变化,当然不同身份的人衣服也就不同,官豪贵族穿针绣蟒袍,大袖高冠,足蹬官靴;豪门贵妇穿旗袍者较多;绅士商人多穿旗袍马褂,头戴瓜壳帽;民夫贩夫穿长袍短衫,后来男人不论单衫、夹袄(有里双层但不垫棉花)、棉袄一律低领对襟子式,俗称“对门则”。女人上衣则是低领偏襟式(右侧稍长一点),俗称“有襟则”,纽扣均用布条挽制的,俗称“核桃圪瘩”,男女裤均为大当裤,俗称“老当裤”,裤腰用白布缝制,相当宽大,穿时折叠,然后系一根布带在腰,民间称“裤带”,男人甩一些粗布,婆姨女子用自己织染的带花粗布或远路里来的一点细花布缝制一件出门时穿的衣服,俗称“见人衣服”,幼儿通穿开档裤,以防大小便在裤子内。旧时人们贫穷,就简单的衣服也几年才缝一件,衣服破了补上一块补丁,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所以,一件衣服总要穿它好几年。另外,不分男女老幼在胸前还穿一件叫“红兜肚”(红兜肚双层,面子当然用红布缝制成,手巧的妇女在面子上绣花扎叶,里子不讲究,其形状为椭圆形,上面朝里稍有一点弯度,两端及中间的左右分别缀有布带,穿时分别挂于脖项和挽于腰间),用它来护腹,以防肚子受凉。现在人们普遍穿衬衣,穿它的很少很少甚至没有,红兜肚只能在电视和舞台上见到。稍上了年龄的男人在腰问缠一根布带,俗称“腰带”,它的作用是能堵风保暖,民间有“三单不如一缠”,就说明了腰带的重要性,另外,在紧急关头还能捆绑东西。小孩子在胸前系帔帔,俗称“含水牌”,防口水或吃饭时食物弄脏衣服。因陕北冬季较冷,并且时间又较长,所以不少人用羊皮缝制成皮裤、皮袄,穿上它虽不漂亮,但能防寒可暖和的多哩!有爱好者及有钱的人家还在皮袄的面子上缝上一层布,俗称“挂面财货”,有的用羊羔皮缝制,俗称“羔皮筒则”,这种衣服穿上不仅暖和还更美观,人们都很羡慕。陕北农民以前很少戴帽,在头上总是拢一块白羊肚子手巾,它夏天能防晒擦汗;冬天能防寒护冷,紧急关头还能包东西,真是一举多用,如民歌中所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拢头怪好看……”
以前,陕北人统一都穿布鞋,穿上它虽不美观,但又结实、又耐用。做鞋是衡量每个妇女巧拙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不少姑娘们(特别是临嫁前的姑娘)总要向母亲学做鞋。鞋的种类基本有两大类:一种是单鞋,一种是棉鞋。单鞋面则和里则中间不垫棉花,供人们在春夏秋三季穿;棉鞋在面子和里子的中间垫一层棉花,供人们在冬季穿。
鞋的样式也很多,有方口鞋、圆口鞋、补口鞋、深口鞋、浅口鞋、盘带鞋、扎花鞋、连袜袜鞋等,色道一般都是白底黑帮。什么人穿的什么鞋,老年人穿圆口鞋、深口鞋;年轻人穿方口鞋、补口鞋;妇女们穿浅口鞋、盘带鞋、扎花鞋;娃娃们穿连袜袜鞋。鞋,什么鞋有什么鞋的样子,做鞋时把所准备的圪砭,俗称“骨子”(将破旧布铺在木板或石板上,刷上浆子,约三四层厚,然后晾干即可),等上鞋样子剪下来,然后鞋帮贴上所须的面则,并用蚕丝线,俗称“水线”,照空编纳。鞋底有千层底和毛边底两种,千层底用白布蒙边,约四至五层压在一起,然后用麻绳或线绳照空编纳,有手巧的媳妇在底上纳有“勾通连万字”、“富贵不断头”、“蛇抱九颗蛋”等各种吉祥图案,然后将帮、底相绱而成,这种鞋美观好看,供人们出门所穿,俗称“见人鞋”,做这一双鞋就是手巧的婆姨女子最少也得四天。过去姑娘订婚后,要给女婿送一双自己亲手做的千层底鞋,俗称“稳根鞋”,一盼夫妻之间和睦心诚,二是给丈夫显露一下自己的手段。毛边底鞋用各种零碎布粘浆子后压在鞋样上,约八至十厘米厚,帮、底同样用水线、麻绳照空编纳,将帮底相绱而成。毛边底鞋虽不好看但它结实耐用,就是经常出山的受苦人,一年有一双,我看还穿不烂。现在人们都普遍穿着皮鞋、胶鞋等,布鞋基本被淘汰。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陕北人的服饰也在变化,土布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先后用上了细布、卡叽、绦绒、的良、哔叽、化纤、尼龙、绒毛、羽毛、皮革等,衣服的品种除了以前单独的裤、衫、袄外,现在发展的有毛衣、线衣、大袄(大衣)、裙子、半衣、围巾、帽子等,款式先后有工人式、学生式、中山式、军便式、夹克式、牛仔式、运动式、风雪式、西装式等,那橙、黄、绿、青、蓝、紫、红、白、黑等各种颜色,那长、短,宽、窄,大、小,薄、厚等各种各样的奇装怪服,更令人惊讶稀罕,人们的穿戴再不用自己纺织缝制,都是从市场上购买,普遍有着高雅的享受。
食:陕北盛产谷子、糜子、玉米、高粱、荞麦、小麦及各种豆子等五谷杂粮,副食类有洋芋、红薯及瓜茄葫芦,“民以食为天”,极言民食的重要。民众在饭食方面基本分两大类:一是干食,二是稀食(汤食)。干食有馍头、软糕、窝头、捞饭、搅团等;稀食有面条、饸饹、抿节、和饭、圪饦、烩菜、南瓜米饭、钱钱稀饭等好几十种。人们一年除在劳动紧张炎热的夏天一日餐食三顿饭外,其余时间都是两顿,即早为干食,晚为稀食。在困难时期人们很少吃上白面,较富裕的人家在来人待客或过个四时八节才能吃上两面馍头(玉米和麦子)和两面面条(麦子和豆类),一般时间是窝头、稀饭,甚至吞糠咽菜,七十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国富民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谷子:谷子的种类很多,有饭谷、掐谷、九谷、小黄谷、八子谷等,在陕北的五谷杂粮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顿顿都离不开它,把它去糠即成米,民间也称“饭米”,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长期食用能养人补体,要不历史上会出现过貂婵那样的美人。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还是因小米而得名的。小米可吃稀饭(加入豇豆、绿豆便成豇豆、绿豆“稀饭”;加入黄豆钱钱便成“饯钱饭”;加入面条、疏菜便成“和饭”)、捞饭(干饭),用水浸泡后压成米面能吃摊黄(民间也称“黄介”),米茶及米窝头。
糜子:糜子有软糜子、硬糜子和笤帚糜,农民在每年都适当搭配的种一些,虽然种植面积少,但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过节遇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都离不开它。硬糜子去糠后可吃摊黄、蒸黄等;软糜子去糠后可吃米饭、粽子、黄酒、磨成面可吃油糕、素糕、枣糕等。另外硬软糜子相配可吃油囫蓝,糕角等。笤帚糜炒熟后磨成面便叫“黄炒面”(它直接用开水、饭汤绞伴便可食用),困难时期人们用它来充饥度荒。现在有的人拿上到城里卖,而吃惯那炒碟烧碗油乳(满)心的城里人,吃一两顿还是满新鲜的。
高粱:高梁俗称“桃黍”,它在石碾上碾去糠皮便成高粱米,用它加入红豆、豇豆、钱钱、玉米仁等,煮成的稀饭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它不但味道好,在夏日还能防暑解热,特别是城里那吃惯白米白面的公家人,在乡里吃一两顿还是满新鲜的。另外把它磨成面粉,也可吃面条、窝头。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除在炎热的夏天吃一两顿外,其余时间很少吃此饭食,所产的高粱大多出售,作酿酒、制醋等原料。
玉米:玉米有的也叫“金桃黍”,把它加工成面粉可吃玉米面馍头、玉米面糊糊。六七十年代人们吃上玉米馍头的就是上等光景,后来用高温压面机加工成玉米面饸饹,有的叫“钢丝面饸饹”。当时还很时兴。近年来,人们很少吃玉米面,把所产的玉米加工成淀粉和饲料,但新鲜玉米棒成了城乡人们的稀罕货。
荞麦:荞麦虽产量不高,但人们每年耕种时还搭配的适当种一点,把它去壳得荞面仁,有的也叫荞麦“糁子”,用它磨成糊状可吃碗饦、凉粉、煎饼,磨成面可吃饸饹、荞剁面、圪搅(搅团)、圪饦等。并都很有地方风味。民歌中唱有“荞麦圪饦羊荤汤,死死活活咱相跟上”,就说明了此饭食的特点。
黄豆:黄豆也叫黑豆,其类型很多。白皮的叫白黑豆;绿皮的叫绿黑豆;黑皮的叫黑黑豆,它能生芽,脱皮后用水浸泡,可加工成豆腐、豆腐皮、豆腐脑、豆腐丝及豆奶、豆浆等,此食品都是民间的上等饭食。但因黑豆价格高昂,人们除了在逢年过节少量食用外。把所产的黑豆全部出售。
小麦:小麦磨成面粉,俗叫“白面”,是人们生活中的上等食品,它的用途其广,能吃面条、馍头、烤饼,甚至加工成各种蛋糕、面包等,在陕北小麦虽然种植面积较广,但因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产量很低,以前人们一年四季除在逢年过节、来人待客吃一点外,其余日月基本与它无“缘”,有的家庭人们在生病期间喝一顿白面拌圪瘩就够满足了。而现在人们基本上顿下顿不离白面。
豇豆:豇豆去皮与麦子一同磨成面粉叫“杂面”,此面加适量的沙蒿用水搅和,巧媳妇能把它擀成像纸一样薄而切的又细又长,民间叫“长杂面”。过去媳妇们坐月子后,总有很多人给送来此面,滋补身体,摧乳下汁。另外,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抿节床上,用手掌抿人开水锅内,俗称“抿节”,然后盛入臊子汤也特别好吃,目前,城里人经常用此饭食招待客人。
碗豆、红豆、小豆、蛮豆、绿豆加入小麦磨成的面粉叫“豆面”,此吃法和杂面基本一样。另外加入小米能熬各种稀饭。而绿豆除吃稀饭外还能生芽子,加工淀粉,做凉粉、粉条等,它们都是陕北的风味小吃,还特有名气的。
近年来,由于绿豆品种的改良,绿豆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产品飘洋过海,人们普遍很少食用,把所产的绿豆全部出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副食类有马铃薯,红薯、白菜及瓜茄葫芦等。马铃薯有地方又叫洋芋、土豆、三蛮、蛮蛮等,在副食中占主导地位。陕北八大怪之一“洋芋不顶菜”,所以人们满年四季基本食,其吃法很多,抄热拌凉、烧煮蒸炖均可。把它擦成丝和面粉相伴在锅内蒸成洋芋“擦擦”;刮皮磨成粉去泡加入面粉,蒸出吃时切成方块加入调料,制成的“黑楞楞”都很好吃,有时外地来的客人也爱不过要亲口尝一尝。另外。洋芋制成淀粉可制粉条、粉丝、粉片、在市上有着广阔的销路,不少农民靠洋芋过上了一顶一(上等)的生活。红薯也叫甘薯,易腐烂,所以在收、运、储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它除蒸煮的吃外还可以加工粉条,切成片晾干后磨成面还可以吃馍头、饼子等,只要保存好,基本一年能新旧接着吃,其它副食按季节与洋芋搭配着吃,民俗有“瓜茄葫芦不算田,前前后后吃半年”。现在各地都建起大栅疏菜,新鲜副食长年不断。
以前在困难时期人们曾吃有苦菜、毛耳草、榆树叶、榆树花、槐树花(野生植物)等,它们和少许面粉相伴可蒸的吃,和小米一同可煮的吃。现在无论城乡人们到了季节吃一两顿还是挺新鲜的。另外,还有一种在雨后卷起的菌类地衣,民间又叫“地软”,用它来加入少量的肉类、白菜、土豆、萝卜、豆腐等制成的地软包子很好吃,现在城里还有人串街过巷专门买这种包子。
陕北人为人诚实,待人忠厚,同时也很注意门户威信,无论在什么年代,有些好吃的总是留给客人吃,有时自己家吃上比较稍强一点的饭菜,还总忘不了给邻里邻居送上一勺半碗。陕北因杂粮甚多,各地的食味差异很大,望你有时间的话到各地亲自品尝一下它真正的味道。
住:窑洞是陕北人民生存的一种方式,它风姿独特,泥土芳香。像一道坚硬的高墙,遮挡着每个人的庇佑;像一颗沉思的头脑,储存着每个人的梦幻;像一只大山的眼睛,张望着每个人的未来;像一本神奇的文书,记载着每个人的历程。陕北人民从古至今,世世代代在这里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爱情,又在这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最后又从窑洞内离开人世,归入深沉的黄土之中。可见窑洞伴随着陕北人度过喜怒悲欢,生生息息的一生。
窑洞的地形基本都是背风向阳,山近水依,出入方便,环境优雅的平展地方。另外还特别讲究“风水”,然而有好多地方出现了“风水石”、“风水树”,所以人们在选好的地址上,首先要请阴阳先生通过用摆罗盘(指南针)的方式来取方定位,一般窑洞的座字是八卦中的乾、艮、巽、坤四字,一般不能占子,午、卯、酉四字,即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个方向,因此方向位置“太硬”,只有庙宇、衙署才能在此修造,一般人家在此居住“服不住”,因福薄运浅,强占会多灾多难,其它方位均可。但还讲究面向要宽敞平展;背山要雄厚博大;左右要环山围堵,以此为能藏福聚财,争运固气,家兴丁旺。另外,还要避离庙宇、坟墓、尖山、窄弯、险崖、深沟、左堵右塞、背山浅薄等,认为在此修造居住会后代不旺,财破福浅。有时同一个地方有的阴阳看后能修造,而另一个阴阳看后又说风水不好,民间有“三个阴阳也难盖个鸡窝”之谚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住宅建成以后,在大门外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小石碑,俗称“镇宅石”意即避邪。
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和结口窑,数量多为三眼(孔)和五眼,窑的高、宽一丈稍多,深一般二丈五六到三丈,最深的有六丈以上。在窑掌盘炕的叫“掌炕”,在窑前盘炕的叫“前炕”。炕是一个长方体,它的长一般1丈左右,有特别深的窑洞有二丈以上的炕,宽5.8至6尺,高2尺稍多,炕内挖(砌)二至三条炕道,炕道上铺盖石板然后用黄土加细麦叶泥平,炕边沿以前用石条或木条磨平围护,后来用砖块或钢筋混凝土筑起,然后贴上各样瓷砖,俗称“炕栏”,它一般高出炕面近1寸。
炕与灶膛(锅灶)、烟囱相互连接,在设计时统一安排,灶膛有大、小锅各一口,侧边安有风箱,一般人家都烧柴禾,做饭取暖,一举两得。
做炕,民俗称“盘炕”,他要有一定的专长,能行者盘出的灶火,省柴、通烟并有吸劲,民间称“炕神仙”,而一般人盘出的炕往往灶膛不进烟、炕道不通烟,烟囱不出烟,民间媳妇有旬俗语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锅炉(灶火)薰”,这说明炕盘的好坏对于每—个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炕的装饰,以前炕围、炕裙用细泥抹平即可,后来人们贴上炕围纸、布,或用混凝土泥平后再用墨汁涂刷,最后盖上清漆,现在人们普遍贴上瓷砖,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花形。
土窑是窑洞的原始型,人们在先选好地址(土质坚硬,如胶土、红胶土的土崖土坡为宜,忌在直立、倾斜、土脉和黄绵土段,防塌陷、滑坡),挖一个拱形洞,然后刮平用泥泥光即可;结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的牢靠性,在挖好的窑口上结一米左右的石口;石窑和砖窑纯是用石块和砖头垒筑而成,关于活儿的款式有裹泥活、花茬活、硬锤则活和出面则活等。裹泥活窑面不分石头大小,一块石头,一铣泥垒成,然后再用土泥加麦叶把面则泥光,做这种窑垒起也快:一般眼窑有4至5个匠工就可做起。花茬活,窑面石是用大小薄厚基本—样的石片倾立80度左右,左一行,右一行栽立,这种活做起后面则一般不用泥泥,看起来有—定的规律,一眼窑也得6到7个匠工,修造以上这两种活的人家,生活都比较困难;硬锤则活窑面石是用锤子把石头砌成薄厚一样的块石,然后垒起时给缝隙上坐点泥(后来有的用水泥或白灰),这种活虽然面子不光平,但看起来还比较整齐,修这一眼窑需十五六个匠工,做这种活一般是中等人家;出面则活窑面石是用锤錾把整个石料按尺寸凿平,缝隙要横平竖直,面则的样式有皮条錾、寸三錾及寸五錾等,有的甚至用刀子刻平,垒起时一层与一层成水平线,有的还讲究整缝(隔一层的竖缝要垂直),一块与一块的缝隙之间照样坐水泥或白灰,民间叫“咬缝则活”,有的在窑顶前沿加穿廊、挑沿(挑沿长三尺稍多,一般用石板或水泥板铺盖,使天下雨也淋不湿窗户),顶筑花墙,使整个窑面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尤为气显大方,美观好看。这种活一眼窑得三十个左右匠工。关于门窗,土窑一般是立箍子窗,花栏子门;结口窑是玄三漫二(做工粗造,图案简单);面出面则活一般都精雕细刻,窗上有“二龙戏珠”、“蛇抱九颗蛋”、“丹凤朝阳”等图案,俗称“细门细窗”。陕北窑洞宽敞明亮,最大特点是冬暖夏凉春秋温,这里有一种自然的空调设备,伏天流火,大地被烤的焦熟,但你走进窑洞却有一股凉渗渗的寒意,七八天不烧火.不当心还会弄出感冒病来;寒冬腊月,大地冻如生铁,三五天不见一点点火星星,窑洞里依然有一股暖呼呼的感觉。
陕北地广人稀,以前居住稠密,其基本是户连户、家埃家,而现在一家与一家住的都相隔一段距离,一般住宅,在院内打有围墙,盖有大门,大门的左右并有一对石狮子守护,在窑洞的旁侧修些辅助建筑,拴上牛马驴骡,圈上猪羊鸡兔,基本形成了独户院落,只有少数人家是院墙挨院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住的方面也大有讲究,现在有砖窑、楼房,有的安上钢、铝合金门框并装有玻璃,有的甚至铺上瓷砖,粘上壁纸,安上吊灯、暖气等,豪华美观,优雅舒适,真是“非似天堂赛天堂”。
用:在用的方面变化更为明显,人们从以前用的石床,石条,木桌,木箱,瓷盆瓦罐,铁具木器:铺沙毡,盖粗被,点煤油灯,甚至手工用胶泥制作些瓮、盆、斗外面用纸烟盒上的锡纸装饰,用来盛米装面等,发展到现在的各种高档家具及电器。民间有这样简单的几句顺口溜,就能反映出人们在用方面的巨大变化。
住的楼房粘壁纸,砌的围墙站石狮,
冰箱空调洗衣机,VCD连大电视,
席梦思床绸缎被,组合沙发带茶几,
电话手机太阳器,电脑摩托液化气。
行:陕北山大沟深,以前村村镇镇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坎坷不平,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只有少数老人、妇女骑毛驴,富人才骑马,爬坡过河,翻山越岭极为艰难,在出门上路(行程)时首先要吃饱喝好,否则会受饥挨饿没精神走不动的,更不能穿新鞋以防擦破脚的某处受疼难以行动,民俗有“走路没巧,鞋大肚饱”。因旧时途中饭店少,加之一般人钱又不宽裕,若要出远门需几天的行程,还要带足干粮(烙饼子、烤馍头、干炉、炒黄豆等,因为此物水份少,三两天不易发霉),饿了在途中找个平坦的地方休息一会,吃一点添些精神继续上路,临走时千万不敢忘了看在此地丢下什么东西没有。一个好后生一天行百二八十里路是不成问题的,就妇女们也能行它五六十里。另外,有的还在手中拄根棍,这样既能减轻腿力,又能防滑打狗、挑蛇护身,同时也能敲露水,用途可广哩!因农村家户人家养狗者较多,有胆小者未进他人家院就打问别人看此家有狗没有,民间有“好汉问酒哩,赖汉问狗哩”之谚,途中渴了、困了向别人家讨口水喝和讨锅汉烟吃是正常现象是没人笑话的,但饿了不愿讨饭吃,怕丢人现脸。以前大的河流上很少有桥,来往只靠小木船渡过,小的河流上春夏秋季节靠在河内支蹑石,冬天靠踏冰而过。出门时尽量不带重的行李,更不能替别人捎东西,民间有“千里路上不捎针”之谚,所以,其他人捎句话到可以,捎比较重的东西就自己也开不出口。出门问路要文明,对人更要有称谓,俗话说“出门三辈小”,这也不吃亏,防止那号二道毛。调皮小子给你瞎指路,免的你多跑腿。如遇同路人要互相帮助,如他人拿的行李比较重可主动帮拿,但不能起恶意歪道,更不能谋财害命。
现在,村村镇都基本通了公路,有的骑自行车、摩托车、坐班车,来来回回实在方便,人们的出行再也不受以前那号洋罪了。
玩:从古至今人们在农闲、工余、夜长及饭前饭后的时间里,免不了要搞些游戏活动,如小孩的弹杏核、变虎、点豆豆、甩宝、捉迷藏、翻绞绞、踢毛毽、滚铁环、打瓦、打牛、跳绳、踢方、拿籽籽、猫吃老鼠等;大人的打老虎、撑裤裤、转葫芦、摔跤、掀棋子、拍铜钱、打扑克(打升级、打百分、三拐一、扬花花、练红四、扎金花)、掷骰子、打麻将、梦湖、扣明宝、公道老等。以前有的利用这些游戏大搞赌博活动,造成不少人家庭破裂,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现在国家提倡精神文明,大刹赌博之风,人们除看电视、观录像、玩游戏、跳交谊舞、唱卡拉0K、扭秧歌等外,传统的一些游戏仍保留着,但利用这些游戏玩赌耍钱的人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