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深情又变态的痴父俗子)
儒林外史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深情又变态的痴父俗子)他的父亲贾政常常以“逆子”来责骂他。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我们做一个符合孝子标准的人。于是,就有了《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孝到极致,甚至荒唐恐怖的孝子们。既然有孝子,那自然就会有悖于道德的“逆子”。
封建社会最牢固的五种人伦关系:君臣要忠,父子要孝,夫妻要忍,兄弟要悌,朋友要善。
这些关系,在我们古典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而在这些关系中,父子关系处于最重要的一环。
衡量一个人品质,对父母孝顺是最关键的标准。
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我们做一个符合孝子标准的人。
于是,就有了《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孝到极致,甚至荒唐恐怖的孝子们。
既然有孝子,那自然就会有悖于道德的“逆子”。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
他的父亲贾政常常以“逆子”来责骂他。
《儒林外史》这本描摹世相的讽刺小说,将父子关系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父子关系就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
我们在看到它的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心理反省的作用。
匡超人是书中一个很有争议性的孝子。
他对父亲的孝,是出自朴素的情感。
漂泊在外的匡超人,无钱回家,想起生病的父亲,会泪如雨下。
他会在家里失火时,第一个抢救的是瘫痪在床的父亲。
他对父亲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纯朴自然的。
与匡超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哥哥匡大。
匡大煮了鸡汤,瞒着父亲送给匡超人,并嘱咐弟弟自己喝不要给父亲喝。
在失火时,匡大只顾自己逃了出去。
在匡大的映衬下,匡超人的孝子形象越发生动感人。
书中特别描写了他侍奉父亲出恭的场面。
父亲生病起不来床,生活不能自理。
匡超人就让父亲架在自己肩头解大号。
“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放在板凳上,让太公自在出过恭。”
可是,这种自然的孝,在马二先生看来是渺小的,不足为道的。
他用八股的那一套去启发匡超人。
最大的孝,是考取功名。
虽然父母亲要侍奉,但是考取功名是主要的。
“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马二先生将读书考功名加上了魔幻的色彩。
简直就是包治百病。
那么匡超人的父亲是怎么看待儿子一心考取功名这件事的呢?
匡父临终的时候,吩咐匡超人:
“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
匡父的临终嘱托,表现了下层平民的质朴纯洁的心灵。
而侍亲至孝的匡超人,有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呢?
当然没有。
作者将匡父的死亡安排在匡超人中了秀才这个大“喜事”之后。
他的用意非常明显了。
匡父的临终遗言,是一个警示,更是对读者的一个暗示。
本来是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孝子好人,后来堕落成一个见利忘义、虚伪自私的无耻小人。
作者借这个人物的变化,来拷问八股取士和名利追求对人性的扭曲。
早先,作者写蘧公孙的祖父蘧太守,认为儿子英年早逝,是自己做官的报应。
这时,作者的态度就更明朗了。
读书是让人明理。
可是八股教育,却让人心灵蒙上了名利的猪油。
这段感人至深的父子人伦关系,最后落得如此不堪的境地。
父亲的遗言,在名利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早就被曾经那个孝顺懂事的匡超人,抛诸脑后,再难想起。
本来是很有价值的孝道,却被毁坏地体无完肤。
匡超人的堕落,是作者给八股取士投去的又一把尖刀。
鲍文卿和鲍廷玺,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
鲍廷玺是鲍文卿从倪霜峰那收养的孩子。
倪霜峰是个穷秀才,穷到把生下来的孩子一个个都送给了别人。
“送”是一个比较好听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卖。
倪霜峰醉心考试,一直考了六十多岁,仍然毫无进展。
他没有能力养活老婆孩子。
生一个卖一个。
不卖不行,不卖全家要饿死在一起。
八股取士带来了什么?
少部分人如周进、范进飞黄腾达了,可是大部分人落得是穷困潦倒、妻离子散。
倪霜峰和鲍廷玺这段父子关系,作者并没有进行细致描写,只是侧面带出。
这样冷淡的笔墨,却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象。
贫穷,让父不能成父,子不再是子。
鲍文卿是作者笔下塑造的一个极有德行的君子。
他虽然出身低贱,但是品德高尚,行事坦荡,处处为人着想。
一次搭救,让鲍文卿和知县向鼎发生了联系。
他一次次拒绝向鼎的经济援助,让向鼎感叹:
“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
鲍文卿是戏子,但是他不让鲍廷玺做这种低贱的生意。
只是让他学着管理戏班。
虽然不得养母喜欢,但是得鲍文卿庇护,又有向鼎的帮助,
鲍廷玺的生活还是相当顺遂的。
“自此以后,鲍廷玺在衙门里,只如在云端里过日子。”
好景不长,鲍文卿突发疾病去世了。
失去了依靠的鲍廷玺,被养母安排娶了一个泼妇。
后来情况有了好转,亲哥哥找到了他,并给了他极大的经济援助。
可是没过多久,亲哥哥也过世了。
被养母赶了出来的鲍廷玺,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这个不知人间疾苦的青年,开始了悄悄的变化。
为了活下去,鲍廷玺想重新组建戏班。
于是,他向杜慎卿去借钱。
因为此前,他看到杜慎卿为了举办莫愁湖大会挥金如土。
直觉他是一个十分慷慨的人。
但是,杜慎卿不肯借,但又怕别人说自己小气。
于是,他让鲍廷玺向自己堂弟杜少卿去借。
杜慎卿前后迥异的态度,让鲍廷玺渐渐看清了文人的真面目。
杜慎卿是天长县著名文人,但是为人虚伪、庸俗、表里不一。
因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兄弟情谊。
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干人,比如季苇萧,表面上是谦谦君子,实则瞒着妻子在扬州另娶。
所以,鲍廷玺不会像鲍文卿那么崇拜文人。
鲍文卿的观念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友爱关系。
但是,鲍廷玺对此表示深深的怀疑。
周围人的冷酷,文人世界的虚伪自私,让他重新审视这个社会。
本来,在鲍文卿的教育下,鲍廷玺很有可能成长一个积极正面的人。
可是,社会这个大染缸,让他失去了原先的纯洁。
他开始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
为了让杜少卿借钱,他不惜耍手腕,撒谎哄骗。
组建一个戏班,成了他最大的人生目标。
至于道德修养,鲍廷玺已经完全顾不得了。
到了第四十二回,鲍廷玺彻底成了一个无聊的帮闲。
他拉拢有钱有势的文人才子,替他们找戏子找乐子。
鲍廷玺的堕落,社会环境要负起很大的责任。
鲍文卿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而鲍廷玺却成了一个无聊庸俗浑浑噩噩的小人。
这种无可奈何的结局,值得读者玩味。
上述两对父子,都有一个共性:父亲都是纯良质朴的好人,可是他们的儿子却在环境的污染下走向庸俗和堕落。
吴敬梓通过对封建社会中最在意的父子关系的描写,揭露了名利主导下的社会环境对人心灵的污染。
除了这两对,书中还有两对父子关系也很耐人寻味。
其一是金东崖和儿子金跃。
金东崖是个书办,儿子金跃大字不识几个。
为了让儿子能够进学,他铤而走险,买通匡超人,让其替考。
终于让文盲儿子戴上了秀才的头巾。
其二是汤镇台和两位公子汤由、汤实。
汤镇台常年带兵在外,对两个儿子的举业是心有余力不足。
以至于汤由、汤实荒唐、纨绔。
在南京参加乡试时,只顾流连烟花之地,还夸夸其谈,认为自己必定高中。
结果,双双落榜,只能灰溜溜打道回府。
“父母之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
金东崖为儿子,不惜弄虚作假,只为给儿子一个秀才的身份。
汤镇台倒是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可是他对儿子影响力实在是抵不过环境。
本应该有大好前景的汤由、汤实,在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