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不见阳货(孔子世家三十八)
孔子为什么不见阳货(孔子世家三十八)《孔子世家》: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卫灵公让公子郢当太子才是真正的昏庸手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由于选择继承人草率出现的问题那是不胜枚举,所以能够说卫灵公昏庸的事只有这一个,但是还是被国内的高人给化解了,卫国在秦统一六国后最后被灭那也是妥妥的生存智慧!首先公孙辄年纪小,对于南子一方的势力不会受到太多损害,能保持既得利益,对于公族势力也是能够接受,毕竟是卫灵公嫡长孙,继承法统上没有缺陷,流亡在外的蒯聩也能接受,那是自己亲儿子,最重要的事堵住了外部势力干涉卫国内政的借口。《左传·哀公二年》: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祗辱。
孔子离开卫国绝对不是因为孔子对卫灵公失望,真正的原因是卫国纷乱政局,孔子是一位聪明人,在这种情况下置身事外是最好的选择,那卫国的时局是什么情况呢?按照正常来说卫灵公死后位子应该传给嫡长子蒯聩,但是蒯聩由于刺杀南子失败逃离卫国,所以选谁当国君是一个技术活,司马迁在《卫康叔世家》的记载很说明当时的情况。
《史记·卫康叔世家》: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饹,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後。”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於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由于太子蒯聩出奔,卫灵公就想再立一个太子接班,于是就选中了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就拒绝了这个提议,卫灵公死后,南子继续让公子郢为太子准备接班,公子郢又拒绝了,最后就选举蒯聩的儿子公孙辄为国君。
在这里就不得不夸赞一下公子郢,这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前只有公孙辄当国王才最优选择,除此之外谁当国君谁就会死得很惨。这是一个三方平衡的结局,也说明卫国还是有能人的!分析如下:
首先公孙辄年纪小,对于南子一方的势力不会受到太多损害,能保持既得利益,对于公族势力也是能够接受,毕竟是卫灵公嫡长孙,继承法统上没有缺陷,流亡在外的蒯聩也能接受,那是自己亲儿子,最重要的事堵住了外部势力干涉卫国内政的借口。
《左传·哀公二年》: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祗辱。”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大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
《左传》里面公子郢说得更直白,有南子,公族势力,太子蒯聩三方势力在,我才不傻呢!如果公子郢当了国君,那事情就大条了,卫灵公不止一个儿子,外面还有一个流亡的太子,对于权力的争端亲兄弟之间是不讲亲情的,就算是有南子的支持,不要忘了卫国现在可是水深火热的现状,一个不小心卫国灭亡也不是不可能。
卫灵公让公子郢当太子才是真正的昏庸手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由于选择继承人草率出现的问题那是不胜枚举,所以能够说卫灵公昏庸的事只有这一个,但是还是被国内的高人给化解了,卫国在秦统一六国后最后被灭那也是妥妥的生存智慧!
《孔子世家》: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左传·哀公二年》:六月乙酉,晋赵鞅纳卫大子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使大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逆者。告于门,哭而入,遂居之
《世家》记载就简略了一些,毕竟孔子才是重点,但是也透漏出一些端倪,公孙辄刚当了国君,赵简子就行动了,直接派出了阳虎这个大阴谋家,阳虎对于这种夺权的事经验很丰富,找什么理由送太子回国呢?赵简子让阳虎假扮卫国人来迎接太子蒯聩回卫国,这就和一袋洗衣粉灭一国的理由如出一辙,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借口,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蒯聩一行人就连夜赶路,也是够倒霉,关键时候迷路了,幸亏有阳虎出招,说先走到黄河然后往南就到了,南子知道后就派兵截杀蒯聩,蒯聩最后跑到戚这个地方拒城而守!
这种情况下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于是就有了秋天的铁之战。这一仗是真的精彩,赵简子以少胜多打败了齐,郑,卫联军,赵简子亲上战场,最后身负重伤,蒯聩也是冲锋陷阵玩命了一把,为以后回国复辟打下基础。
孔子这个时候已经离开卫国在陈国了,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