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福州最大的城隍庙在哪里(福建都城隍庙省垣坛庙)

福州最大的城隍庙在哪里(福建都城隍庙省垣坛庙)西晋时期后,这座建于冶山的福建都城隍庙一直未移,并且经过了历代的修整、扩建,香火始终不断。明清时期,因为统治所需要,民间对城隍神信仰愈演愈烈,其最为鼎盛的时期,整座冶山几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所覆盖,当时人们又将冶山称为“城隍山”。城隍庙与关帝庙一样,宣扬的都是忠君爱国思想,自唐以来历代供奉的是“正人直臣”,那么福州的城市守护神又是谁?宋元祐戊辰(1088年),长乐人林通作本县《图经》,内《县东北城隍庙》曰:“庙之神,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也。守荥阳,为项羽所烹。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县附城而立之庙,以时祀之。”后来,“有功烈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殁则祀之”,如忠惠之蔡襄,勇武之汤和,义烈之卢珖等功臣名宦均在陪祀之列。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冶山城隍庙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清雍正年间题赐“福建都城隍”,成为福建省最高城隍。冶山又称“城隍山”城隍神信仰是古代中国汉族地区最为普及的信

福州最大的城隍庙在哪里(福建都城隍庙省垣坛庙)(1)

福建都城隍庙

福州最大的城隍庙在哪里(福建都城隍庙省垣坛庙)(2)

台湾的城隍庙

台海网1月2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福州又称“三山”,其中“冶山”是三山中历史文化背景最为深厚的,福州的古名“冶”亦因此山而来。沧海桑田,冶山上如今林立的厅局机关建筑呈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而在这些建筑之下,却曾是全国最早的省城隍庙的旧址。

穿过熙熙攘攘的八一七路,找到“城隍庙官地碑”,顺着路标,走过云步山巷,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找到了那座两层楼高的“福建都城隍庙”。

冶山又称“城隍山”

城隍神信仰是古代中国汉族地区最为普及的信仰之一,有城便有城隍神,而神仙就住在城隍庙里。曾经,在古老的中国,城隍庙遍布大大小小的城镇,供奉着守护知府、州、县等城池的大小城隍神。

同样,福州这座古城也有着自己的守护神。“闽之有城,自冶城始”。福州建城始于公元前202年,是为闽越国首都冶城,福州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便由此开始。福州位于冶山的这座都城隍庙的历史久远,距今已逾1700多年。宋淳熙年间,梁克家的《三山志》中这样记载:“城隍庙,府治之东,古有之。晋太康迁城,即建今所。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沈待制调增创厅宇,寻置兴福庵其东。淳熙五年(1178年),前作更衣亭、肃仪亭。今十二邑皆旧附县治置。”由此可见,福州城隍庙应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它的历史仅晚于迄今发现文字记载最早的建于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的芜湖城隍神祠,但“省垣坛庙,此为最早”,完全可以说福州的城隍庙是最早的省城隍庙。

城隍庙与关帝庙一样,宣扬的都是忠君爱国思想,自唐以来历代供奉的是“正人直臣”,那么福州的城市守护神又是谁?宋元祐戊辰(1088年),长乐人林通作本县《图经》,内《县东北城隍庙》曰:“庙之神,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也。守荥阳,为项羽所烹。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县附城而立之庙,以时祀之。”后来,“有功烈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殁则祀之”,如忠惠之蔡襄,勇武之汤和,义烈之卢珖等功臣名宦均在陪祀之列。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冶山城隍庙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清雍正年间题赐“福建都城隍”,成为福建省最高城隍。

西晋时期后,这座建于冶山的福建都城隍庙一直未移,并且经过了历代的修整、扩建,香火始终不断。明清时期,因为统治所需要,民间对城隍神信仰愈演愈烈,其最为鼎盛的时期,整座冶山几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所覆盖,当时人们又将冶山称为“城隍山”。

历经1700多年岁月洗礼,这座古老的城隍庙,一直守护福州并见证着这座绿荫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足迹。

城隍庙更具“官威”

“城隍”只是古代人民居住地四周修筑的防御设施,即围墙与壕沟,围墙称为“城”,环城之外的壕沟称为“隍”。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名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所以,最初的城隍神是自然神 只是土生宗教——道教中的神名而已,并非神祇,人们也没有特别的尊崇供奉,最早的城隍是上古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那么,它是如何逐渐演化为中国城池保护神的呢?

“城隍”一词连用,则首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在对自然物充满崇拜的年代,人们认为万物山川都是神,城隍、土地贴近人们生活的都有灵性 遂将城隍作为崇拜的对象 称之为城隍神,此时的城隍神的神格还是自然神。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中的轮回说以及神鬼说,让城隍神进化成冥界的长官,此时人们对城隍越来越敬畏。

由于城隍的原型多为爱民的英雄、义士或者名臣,为此人们希望他们的阴灵还能够像其生前一样保佑着当地人民,由此城隍神格也转变为人格神。至唐宋,城隍已经被崇奉为地方最高神圣。宋代,城隍的职能进一步扩大,不仅主管一城的降雨抗旱、放晴防涝、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剪除元凶、护国安邦之事,甚至执掌阴间亡魂。

明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社会教化,遂将城隍祭祀列为国家祭典,对城隍根据城市的大小进行按级封爵,并赋予城隍与人间的知府、州、县分别对应的冥界行政官的特性,大大强化了城隍的职能,城隍成为冥冥之中的神明,掌握着监察地方官吏和百姓命运的大权。也就在洪武二年,福州冶山城隍庙的城隍神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同时福建县级以上的城隍庙都有了自己的封号。

而到了明嘉靖年间,城隍就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上至保护国家州郡、万民之安康,下至家长里短、鸡鸣狗盗之杂事,正是因为城隍神繁杂琐事统统管辖,又有求必应,满足人们的世俗愿望,因此“城隍老爷”的形象深入民心。明代福建完成了各个县州的城隍庙建设,清代则承袭明制,城隍庙得到不断的修缮。

闽越文化藏于穷山恶水之中,险恶的自然环境更是令人们充满着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对神灵的尊崇占据着福建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在福建,城隍信仰十分普遍,所辖各县均有城隍庙,有的不止一座,如小小的平潭岛上就有三个城隍庙——五福庙街的驻镇都城隍庙、江仔口村福胜正境都城隍庙与黄厝村福胜正首境都城隍庙,而每个城隍庙里头所供奉的城隍都不同,分别供奉着明洪武年间的驸马陈福、明洪武年间祖籍河南的陈善。可以说,有多少个城隍庙就有多少个城隍神,而每一个城隍神的传说都十分精彩,但都离开不了正义与爱民。

作为与阳间地方官员一样有封号的城隍,庙宇的建筑规格很高,殿堂宏伟如人间衙署建筑,“其制高广各视官署正衙,几案相同”,城隍庙俨然像是冥界设于阳间的地方官署。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城隍庙内部设置上与官衙相当,而在建筑规模上有些甚至比衙署更加的富丽堂皇。

有人曾描写云霄城隍庙之形胜:“屋角二峰(将军山和大臣山)对峙,秀削峥嵘。门前一鉴元开,澄泓照耀,地灵显赫。”《安溪县志》所载明代詹源《重建安溪县城隍庙记》云:“易卑隘而就亢爽,更蠢腐而为宏壮,缭以周墙而加以沫壁,饰以丹雘,巍峨绚烂,跨耀云霄。民远近来观者莫不称叹,谓自有县治以来,未之有靓也。”城隍庙的富丽堂皇不仅受到了信徒们的欢迎,实际上也抬高了地方官吏本身的地位以及在民众心中的威望。为此,明清以来城隍庙的修建一直朝着“大”“丽”发展。

虽然城隍庙的设置仿照衙署,但为了突出庙宇的神道设教、震慑百姓的功能,比起人间的官衙,城隍庙更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内部设置是人间官署与阴间地狱的结合体。其内所供奉的偶像等级也相当森严,庙内塑造有十殿阎王、牛头马面、班头役使、鬼卒无常、上刀山、下油锅、走奈河桥等。

城隍的形象使人敬畏,城隍庙中的对联、匾牌都是劝人为善、莫做坏事的诲人警世之作,而神像的高大凶恶、昏暗的寺庙环境、栩栩如生的壁画场面都让人心生畏惧,从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威慑,无形中与封建统治者的皇权一起教化世人,充分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以神权统治的一面。

福建城隍随迁分灵

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一座城一座城隍庙,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一般的城隍庙是没有分香、分炉、分灵之说的。而因独特的历史人文地理特色,伴随着移民的脚步,在福建不仅出现了外省移民于福建而兴建的城隍庙,也有本省内部移民迁于居住地的城隍庙。

福建各地都有外省迁移来的城隍庙,如晋江石狮的永宁城隍,其出现之时,石狮既无城池,也无行政治所,可以确定是由于移民的关系而来的。在霞浦县城东郊,有座义乌城隍庙,其来由是戚继光带领着8000名义乌兵抗倭后,部分驻兵将随身的城隍爷,供奉于在临水宫侧建造的义乌城隍庙。而在莆田地区,无建城的华亭、涵江等地均有城隍庙,不仅有南渡衣冠的临安城隍,也有宋室南迁而来的浙江城隍。政府的迁界也是城隍分灵的原因之一,莆田的鲤江庙等就属于这一类。

福建都城隍信仰的分香、分灵、分炉多与移民有关。在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民间信仰中大部分神明崇拜是由福建传入的。明清以来,众多闽人越过海峡,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他们携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身保护。移民台湾十分不易,祖辈们离乡背井后不仅要承受漂洋过海的种种危险,又要面对异常恶劣的拓荒环境,自然和社会的重重压力迫使台湾的先民只能求助神灵的保佑。加之闽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所以来自福建故土的种种神灵随着移民很快就在台湾扎下了根。共同的信仰不仅仅是台湾先民的精神支柱,更是凝聚族群的力量来源。

台湾城隍庙的数量不是太多,但各地配祀城隍的庙宇却不计其数,影响很大,是台湾民众祭祀最普遍的十大神明之一。台湾最早的城隍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造的台南府城隍庙。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县、诸罗县、凤山县的城隍庙相继建造。乾隆之后,台湾城隍庙数量增加。1935年台湾有大小城隍庙27座,1981年发展为55座。台湾的大部分城隍庙分灵于闽南,据不完全的统计,台湾各地主祀、附祀晋江永宁城隍的庙宇有100多座,从安溪城隍分灵到台湾各地的“清溪城隍”庙宇竟多达221座。

由于台湾城隍庙源自福建城隍庙,因此在宫庙的建筑风格、神像的雕塑、配祀神等都大同小异。移民为神灵修建的宫庙往往模仿家乡宫庙的建筑形制、内部布置,营造出一种与发源地相似的信仰氛围。所以,绝大多数的台湾宫庙与福建宫庙十分相似。有些宫庙以聘请到闽籍师傅为荣,如鹿港天后宫1912年小修时聘泉州连姓匠师主持,1922年大修时特邀泉州名匠王益顺坐镇指导,由其族人王树发主持执行。直到现在,还会有一些闽籍民间画师应邀为台湾的宫庙绘制梁画、壁画等。

在台湾,民间信仰讲究神灵来源的正宗性,分灵、分香的会不远千里,克服种种困难前往祖庙进香,以示其正宗。除了保佑祈福的目的外,也有溯本逐源、不敢忘祖的含义。所以,两岸实现通航后,年年都有台湾的城隍信徒纷纷到福建寻根谒祖。

位于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庙,作为闽台两地的城隍祖庙,它与台湾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官方祭祀城隍神来看,由于旧时许多官员到台湾履任,必须先经过作为福建首郡的福州,福州都城隍庙的祭祀仪式对台湾官员来说就很有影响力;从民间来看,据《福州市宗教志》载,台湾各地现有的大小49座城隍庙,均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庙为祖庙。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台胞多次组织进香团,专程来福州寻根认祖、晋谒祖神和举办分灵仪式,福州都城隍祖庙成为连接台湾信众乡情神缘的重要纽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