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当然,人类除了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通常产生于不同的区域文化、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个人性格和兴趣天赋等众多因素之中,形成了人类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但我认为,这些因素相对人性的共性来说,相当于水面以上的冰山,更容易显而易见,但会对人性的共性各要素的权重起到影响作用。个体差异让我们每个人显得与众不同,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从而享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和道路,不必在人群中随波逐流。人性虽然具有复杂多面性,但总体来看正向离不开“真善美”,反向离不开“贪嗔痴慢疑”。“真善美”是指真实、善良、美好,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类光明面,只要有合适机会,人人都愿意展现自己骨子里自带的“真善美”一面,再坏的人,都是由纯洁无瑕的婴儿长成的,而婴儿期自带的“真善美”特性会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让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葆有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动力,只是有些人的动力更强,有些人的动力偏弱而已,不可能完全没有。“贪嗔痴慢疑”是指贪

原文@湖水 载于中读App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相对不变的,最典型的就是道和人性,道是指宇宙生命的运行规律,这是宇宙生命的内在法则,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一直在发挥作用。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从古至今人们的衣食住行虽然都在发生显著变化,但人性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历史总是在一遍遍重演,总有人前仆后继。所以,我们若想探索人生的真谛,必须将那些随时代变化的东西去掉,深入研究那些不变的,一直在发挥作用的东西,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一定有它存在的必要和道理。当我沿着这个思路重读《道德经》的时候,我看到了关于道和人性的大智慧,穿越漫长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

《道德经》第33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读到这一段时,我顿时心头一震,感觉切中了几乎所有的人生真谛。以前读到时不曾有特别的感觉,如今历经世事并深入修炼后再看,方觉此段涵义深刻,智慧超凡。

在此我想先说说“知道”和“领悟”的区别,《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很可能读过很多遍,也看过一些相关的解读文章,但我想大多数人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仅仅是知道这段话并了解其意思,并没有在心灵深处发生强烈的共振,也没有在思想观念上受到冲击,更谈不上受其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方式。这就是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人生的原因,那些道理的懂得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没有被我们真正领悟和吸收,不能指引我们的人生观念和选择。而提炼出那些人生智慧的人,则大多是在其亲身经历中感悟总结出来的,那种由内在真正消化吸收再重新提炼的过程,才是心灵成长的方式。所以,今天我们再次去解读这段话,我希望有缘读到的人不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然后自以为知道,就逛去了别处,那不能产生任何共鸣和影响。这段话是老子提炼总结的人生真谛和大智慧,很可能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会不断在遇到的人和事中得到验证,若能在有缘见到时就认真细致地品读,深入理解其中真义,并融入自己的记忆,那么,未来再遇到类似人和事时,我们至少可以不必迷茫,知道该如何面对和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品读这段话的深刻涵义。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睿智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晰的。

这句话与《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类似,都在说要尽可能了解自己并了解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争取到做人做事的主动权。不过,人性是很复杂的,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了解他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因为不了解他人而勉强合作和相处,最后不欢而散的事多不胜举。人性就如同一座冰山,有显而易见的水面以上部分,也有隐没在水面以下的未知部分,而水面以下的未知部分占据着绝对多数的比例,每个人都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单一,很可能具有复杂的多面性,所以要了解他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说,了解他人也不算太难,因为人类是有共性的,他人的复杂其实与自己的复杂类似,只要能够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表层以下的复杂多面性,便能推己及人,理解他人的深层欲望和想法。所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本质的区别,越了解自己,也就越了解他人;越了解他人,也会越了解自己。因此,有智慧的人,会时常自我觉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渐渐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带着对自己的了解再去观察他人,便更能理解他人行为的源头所在,从而加深对他人的了解。

人性虽然具有复杂多面性,但总体来看正向离不开“真善美”,反向离不开“贪嗔痴慢疑”。“真善美”是指真实、善良、美好,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类光明面,只要有合适机会,人人都愿意展现自己骨子里自带的“真善美”一面,再坏的人,都是由纯洁无瑕的婴儿长成的,而婴儿期自带的“真善美”特性会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让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葆有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动力,只是有些人的动力更强,有些人的动力偏弱而已,不可能完全没有。“贪嗔痴慢疑”是指贪爱、嗔恨、愚昧、傲慢、怀疑,这五项被佛家称为五毒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带有这些弱点,区别在于有些人比较明显,能轻易展现,有些人比较隐晦,难以显露。人类产生烦恼都与这些弱点相关,贪爱让我们想不断占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占有不了就失落甚至绝望;嗔恨让我们意气用事,若不顺心就产生恼怒,甚至攻击他人;愚昧让我们是非善恶不分,颠倒妄取,容易受骗上当;傲慢让我们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高估自己的实力,难免吃苦头;怀疑让我们无法相信他人,互相提防,人人自危,无法体会人间善意的温暖。以上这些人性的共性特点人人皆有,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已,若能从自己内在去观察验证,再从他人身上观察验证,对于知人和自知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人类除了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通常产生于不同的区域文化、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个人性格和兴趣天赋等众多因素之中,形成了人类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但我认为,这些因素相对人性的共性来说,相当于水面以上的冰山,更容易显而易见,但会对人性的共性各要素的权重起到影响作用。个体差异让我们每个人显得与众不同,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从而享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和道路,不必在人群中随波逐流。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2)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意思是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人类从古至今战乱不息,朝国更替,正是人类相互力量角逐的体现,正所谓“成王败寇”,多少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他人,赢得战局,从而争夺更多权力和财富,展现自己的过人力量,以致每个朝代更替都必然经历腥风血雨。在今天这样的相对和平时期,战胜他人则主要体现在机会竞争上,比如高考竞争,就业竞争,升职加薪竞争,产品竞争,市场竞争,看病竞争,婚姻竞争,子女教育竞争等等,似乎我们活着,无时无刻都在竞争,只有胜过他人,排到前列,才能占据有限的名额和机会。各种各样的竞争,让我们活着无法松懈,始终保持战斗警觉,疲于奔命,焦虑不安。很多人在强大的压力下活成亚健康状态,甚至有不少人因过劳猝死,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战胜他人让我们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生命,这样就算胜利了又能赢得多少幸福?

从老子的观点来看,他认为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我认为战胜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突破自我设限,克服心理障碍,去做自己通常不敢面对的事情。比如有人恐惧当众演讲,若能通过反复练习和大胆尝试,克服内心恐惧,敢于站到众人面前从容演讲,就是对自我的战胜。电影《国王的演讲》就是这样的故事,二战时期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因为口吃不敢在公众面前演讲,甚至不能好好说话,最后在医生罗格的帮助下重新建立起自信,并在二战期间在全国人民面前发表广播讲话,鼓励英联邦人民同法西斯分子做斗争,坚持抗战。当然,自我设限还有很多,像自卑自闭心理、受害胆怯心理等都是自我设限,人们在自己心里划地为牢,并习以为常,其实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影响很大,若能鼓起勇气大胆突破,将获得内在成长的极大飞跃。其二是战胜自我的欲望,不放任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比如有人渴望财富,通过勤劳努力,事业有所成就,财富越来越多,此时很容易欲望不断膨胀,不断想攫取更多财富,以致在财富的道路上停不下来。这种时候若能有意识战胜自我欲望,及时收手适可而止,回归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或善用已有的财富做慈善事业,那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获得升华。以此类推,对名利、地位、权势等的无边欲望,也可以通过战胜自我的方式来有效控制,不过度贪恋深陷,适时进退,才是真正活出格调的强者。战胜自我比战胜他人更难,但值得尝试和努力,每战胜自我一次,内在就会更加强大,渐渐就能成为自己人生的真正主人,挣脱身心各种束缚限制,获得开阔无边的自在心境。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3)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意思是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人是有志气的。

俗话说“知足常乐”,可是真正懂得知足,不放任自己欲望膨胀的人却很少。所以很多人活着并不快乐,前方永远有更好的物质、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势在诱惑,不懂知足者,会永无止境地渴求和奔劳,一生都活在对未来的渴望和焦虑中,无法享受当下拥有的幸福快乐。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创作过一篇题为《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短篇小说,讲到一个叫帕霍姆的农民很渴望获得更多土地,一天他找到巴甚基尔人去买地,头领告诉他,他们以天为单位卖地,并说:“你一天走多远,走过的土地都是你的,而价格是一天1000卢布。但有一个条件:如果你不能在当天返回出发地点,你就将白白失去那1000卢布。”帕霍姆听了非常高兴,就与头领约定第二天清晨一破晓就集合,然后在太阳升起之前赶到出发地点。第二天一早,帕霍姆就出发了,他走了很远很远,但仍舍不得往回走,太阳偏西了还是不知足。等到太阳落山前,他竭尽所能跑了回来,但已是精疲力竭。最终他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随后,帕霍姆的仆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他埋在了里面。帕霍姆到底需要多少土地呢?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欲望的膨胀是多么可怕,宁可付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不停止疯狂占有的脚步,不懂知足,不懂适可而止,最后只能在不停奔忙中耗尽生命,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磕磕绊绊,遇到艰难险阻不退避,勇于面对和突破,才是积极有志的人生态度。我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其实是上天给我们设置的成长课程,一次选择逃避不面对,下次还会继续出现类似的事情,直到我们学会面对和突破为止。还不如遇到就尽早面对,尽早突破,以便留出更多时间去突破解决其他问题,获得心智的更快成长。我们都羡幕今天成功者的光芒,可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那后面有多少孤独、心酸和泪水,只有当事人自己能体会。好在再困难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并积极寻求突破,最后才取得了成功的果实。我们今天用的微信软件,登陆界面一直是一个孤独的小孩眺望蓝色星球,那正是微信创造者张小龙的心境体现,经历了创造微信之前三年的孤独岁月,忍住了冷酷无情又孤立无助的现实,靠毅力坚持下来了,才有了今天遍地开花的耀眼成就。不畏艰难勇于坚持和突破的人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自渡自愈的句子(人生的真谛)(4)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思是不离道之规律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肉体虽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不失其所者久”,这句真是一针见血、犀利通透,“其所”的涵义我理解为道之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生命之道,即生命的运行规律,依照生命规律善待我们的身心,保持身心机能顺畅无阻,不过度消耗损伤,是健康长久的生活之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典型的违背生命规律的例子,从小就体弱多病,身体健康基础不太好,后来还动不动就生气郁闷,伤心掉泪,以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去了。而《红楼梦》里的老太太就不同,心宽体胖,虽年老却气色红润饱满,这与长期顺应生命规律进行滋补保养和心态调和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后来家道破败,想必寿终正寝是可以享有的。其二是为人之道,即在世间做人做事的规则,知进退,懂自律,擅沟通,尚礼节......这些都是引导我们走好人生路的法则,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必然能活得长久。这方面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是个典型例子,他在出道前为保全自己能忍跨下之辱,而在帮汉高祖刘帮打下江山后,功高震主却又不能适时隐退,舍不下自己的功绩,最后落得被诛杀的悲惨下场。而春秋时期的范蠡则更有智慧,在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后就不辞而别,隐姓埋名去经商,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从古至今,那些能活得长久的人,大多能顺应生命之道和为人之道,心存敬畏,顺天地大势而活,方得健康长寿之乐。

著名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影响和传播是无限的,中国历代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艺术作品,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今仍经久不衰。比如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虽然仅五千字,但从道和德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学习研究,至今仍有旺盛的影响力,引导人们深入智慧地去认识世界。这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正是老子精神生命的延续,这是真正的长寿!此外,世界各国流传的文字和艺术作品也是异彩纷呈,共同汇集成全世界人民思想和文化的博大宝库,苏格拉底、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达.芬奇......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仅管肉体早已逝去,但其精神仍随着他们留传的作品而影响着世人。可见,肉体死而精神永存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不仅是真正的长寿,更是造福子孙万代、功德无量的事。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命便因价值贡献而绵绵不尽、永恒不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在重读并深入理解老子这段话后,顿时明白了老子的大智慧,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其中打转嘛,若能按老子的说法去一一践行,如何做人生决择,如何让内心强大,如何拥有幸福快乐,如何活得健康长寿,如何成就自我价值,这些人生大问题便可以找到突破口,进而迎刃而解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