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直到8月底,敌人才发觉红军主力在兴国,再次调头西进时,红军主力已经足足休整了半个多月,正以逸待劳。最后,敌人不得不下决心全线总退却,红军趁机兵分三路攻击敌人,在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连歼退敌,酣畅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第三次“围剿”。总结这次反“围剿”作战,邓华如此作结:虚而实之,以小(红36师等)拖实(敌人主力);实而虚之,以大(红一方面军)击虚(疲惫之敌)。1930年12月起,国民党军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三次“围剿”,邓华时任红12军第36师政治委员,三役皆与,声名渐著。1931年7月初,蒋介石纠集重兵30万,亲任“围剿”军总司令,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首长胸有成竹,确定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胜后再追”方针:首先绕到敌人背后,直捣敌人来路,然后由西向东横扫过去,把敌人主力甩在赣南,等他们转身来追,疲而歼之。红军主力时在闽西,绕道汀州、瑞金,行军千里,在7月下旬集结于兴国地区

文/夏明星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1)

开国上将邓华,从一介书生到一代名将,成功的秘诀何在?2010年3月,开国上将邓华百年诞辰前夕,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政委刘源联名发表纪念文章《军政兼优一代名将功勋卓著永垂青史》,作出如此解读:“非常注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特别是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就点评过:“邓华同志既善于打仗,又善于总结经验。”

纵观邓华军旅生涯,善于“总结”,实是他的成功秘诀所在。

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指挥艺术

1929年1月,红4军进入赣南后,国民党军刘士毅旅如影随形,毛泽东、朱德于2月上旬在瑞金大柏地设伏,先诱敌深入,继后发制人,重创该旅追兵2个团,扭转了连战失利的被动局面。激战中,第31团缴获敌军官所携《孙子兵法》,邓华一见如获至宝,连夜抄录一份,原书交公。自此,他经常诵记《孙子兵法》,汲取军事理论营养。3月中旬,红4军又在闽西长汀城郊设伏,阵毙敌旅长郭凤鸣以下2000余人,长汀城不战而下。总结“大柏地战斗和长汀城战斗”两次大捷,他认为具体打法正是《孙子兵法》所推崇的:“善动敌者,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者,以小利引诱敌人,以伏兵收拾敌人。

1929年5月中旬,由于闽西革命形势大好,红4军决定二次入闽,遂有一个月内三打龙岩,作为第3纵队军士队党代表,邓华全程参加了三次战斗。作战间歇,他总结了红4军首长的用兵艺术:一打龙岩,出其不意;二打龙岩,回马一枪;三打龙岩,声东击西。这些用兵精髓,邓华悉心揣摩,受益良多。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2)

◆1931年,邓华红军时期于福建汀洲留影。

1930年12月起,国民党军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三次“围剿”,邓华时任红12军第36师政治委员,三役皆与,声名渐著。1931年7月初,蒋介石纠集重兵30万,亲任“围剿”军总司令,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首长胸有成竹,确定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胜后再追”方针:首先绕到敌人背后,直捣敌人来路,然后由西向东横扫过去,把敌人主力甩在赣南,等他们转身来追,疲而歼之。红军主力时在闽西,绕道汀州、瑞金,行军千里,在7月下旬集结于兴国地区。然后,在西背赣江,三面受敌之时,大胆向东突破,战莲塘,攻良村,打黄陂,五天之内,三战三捷,缴枪1万余支。敌军发现红军主力在黄陂一带以后,立即调转身过来,企图包围红军主力。8月中旬,方面军首长命令红12军第36师及红22军第64师伪装成红军主力,向乐安方向佯动,吸引敌军北上,红军主力则出敌不意,掉头西返,又在兴国地区集结。根据红12军军长罗炳辉指示,张宗逊、邓华指挥红36师在小布和小布以北地区进行游击活动,一路上书写路标,到处号房子,故意写上红一方面军各“军”的番号,虚而实之,牵着敌人鼻子走。张宗逊回忆,“那时,红36师的工作主要是同地方武装一道参加对敌斗争和做群众工作。例如:破坏道路、封锁消息、做疑兵动作。我们曾在夜晚派少数人到山上打起火把,装作大军转移的样子,迷惑敌人,使敌人弄不清红军主力的位置。”

直到8月底,敌人才发觉红军主力在兴国,再次调头西进时,红军主力已经足足休整了半个多月,正以逸待劳。最后,敌人不得不下决心全线总退却,红军趁机兵分三路攻击敌人,在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连歼退敌,酣畅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第三次“围剿”。总结这次反“围剿”作战,邓华如此作结:虚而实之,以小(红36师等)拖实(敌人主力);实而虚之,以大(红一方面军)击虚(疲惫之敌)。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3)

◆1936年,邓华于陕北留影,前排右起:杨得志、邓华、朱瑞、熊伯涛、孙毅,后排右二为萧华。

1933年6月,红1军团在江西永丰县滕田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邓华担任红1军团第1师第3团政治委员,黄永胜担任团长。同年8月底,红1军团侦悉:国民党军第80师3个团窜至吉水县乌江圩修筑碉堡。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以奇袭手段消灭乌江圩之敌。当时,大雨如注,电闪雷鸣,红1军团2个师迅速包围乌江圩,激战4小时,歼敌近4000人,活捉敌第238旅旅长何文鼎。黄永胜、邓华指挥第3团参加了战斗,战果相当喜人,时任红1师政治部青年干事吴法宪回忆:“谭政(师政治部主任)派我去1师3团参加战斗。……在黄永胜、邓华的指挥下,3团的队伍全部展开,像赶鸭子一样,很快就把敌人赶到一个山头上,全歼了敌人1个营。”总结这次奇袭,邓华精辟作结:出其不意,以快打慢,以多打少。

邓华结合实战作出的精辟总结,内化为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抗日战场、解放战场、朝鲜战场大放异彩。

善于总结,破解日寇用兵伎俩

1941年8月,邓华主持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工作。他一到第四军分区,便立即投入秋季反“扫荡”斗争。日军这次“扫荡”晋察冀根据地,纠集兵力达7万之众,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战术。而进犯第四军分区之敌就有1.5万余人,兵分六路出动,首先寻找分区主力决战。邓华带领分区主力部队巧妙转移,大胆与日军捉迷藏、跳圈子,摆脱日军合击,保全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或在日军合击的必经之路上伏击和阻击,速战速决;或实行麻雀战,迷惑骚扰日军。如9月19日,在获悉日军500余人从漫山、骆驼岸出发,向六亩园前进时,他命令分区主力一部于古树台附近设伏,另一部则不断对其侧击、尾击,歼其一部;待日军主力进入伏击圈后,即以猛烈的火力展开射击,毙伤日军150余名。与此同时,还发动广大民兵对日军进行麻雀战。这样,就使日军处在根据地军民合力包围和内外线夹击之中,终于迫使其退出根据地,抗日军民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同年9月25日,邓华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秋季反“扫荡”的经验教训》一文,对晋察冀秋季反“扫荡”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日寇用兵的特点: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4)

◆1941年,邓华于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司令部驻地合影,中排右一为邓华。

(一)敌寇此次“扫荡”的战役方针,是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扫荡一个地区,然后再向其他地区,求得各个击破,因此抽调了六个师团及五个混成旅团,共达七万余人,比之历次全面“扫荡”,超过三倍以上……

(二)在中条山,敌人采用“铁脚闪击战”,此次敌则改造成“铁壁包围战”,……切断我与晋西北、晋东南之联系,防止我向西向南转移,企图压迫我于极险恶之地,一鼓而歼灭之。

(三)敌人进入我腹地之后,先把有山沟有军事、交通、经济意义之要点要道控制起来,……知我部队位置则连续合击,知我后方所在则反复扫荡,……至于发现我军经常转移必经之道,则采取堵击伏击的办法……。

(四)此次“扫荡”之严重性,已数倍于往昔,其对人力财力特别是军需物资之彻底摧毁,更为此次战役之一大特点。

(五)伪装欺骗,乃是敌之一贯伎俩,在8月初,敌寇北上东开,忙碌异常,使我误为南进北进之准备,不意其即来“扫荡”……

(六)敌人之袭击,一般的是走小路爬大山,夜间运动占领要点,布置包围,拂晓攻击。

(七)敌人分割我山地与平原,扩大其面的占领,夺我物资,以及彻底对我之经济掠夺。

……

(九)战役初期,敌人恃其兵力雄厚,……故动作较猛烈,在末期则较审慎。

(十)敌行军时先头派出便衣伪装我军或地方人员,与我遭遇则迅速展开火力,并能很快地以其一部抄击我之侧翼。其宿营一般多为露营,村内点火村外露营,如去袭击,则有被打之虞(如袭马家敌)。

由于破解了日寇行动伎俩,邓华遂能指挥若定,带领第四军分区从胜利走向胜利。

善于总结,以木制铁解放海南

1950年3月19日,在解放海南岛前夕,根据2个加强营偷渡海南岛、3个加强营解放涠洲岛作战经验,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致电第40、第43军并报四野司令部、中央军委,初步总结偷渡作战打法:

(一)事实证明,敌人的军舰是不可怕的,大部均为小舰,火力不强,技术不高,战斗意志很弱,不敢近战。如118师在涠洲岛登陆时,当我炮船与敌舰炮战,敌即逃窜。128师382团运粮船遭遇敌舰,即向其进击,敌舰亦即逃窜。……因此,只要我们能勇敢逼近敌舰,敌人是不敢恋战的。因此,必须教育全体指战员,坚决展开向敌舰斗争,只有勇敢地向敌舰进击,才能将敌舰的威风打下去,才能缩小敌舰活动范围,争取我在海上的行动自由。

(二)偷渡部队登陆时,必须不顾岸上敌人抵抗,坚决勇敢地向敌岸冲锋,迅速抢占滩头阵地,坚守阵地掩护后面船只登陆。383团1营偷渡登陆时,一只船不敢登陆,至今未联络到。……因此,必须教育全体指战员,敌前登陆是争取胜利、争取光荣的紧要关头,犹豫畏缩必遭损失,勇敢登陆一定成功。此外,应强调发扬阶级友爱、同舟共济的精神,先登陆的必须坚决与敌顽抗,掩护后续部队登陆后,才能迅速转移前进。

(三)在海上对付敌空军用伪装(为国民党旗或伪着敌军衣服等),是可以迷惑敌人的。如敌机已发觉,……如附近有敌船或民船,则应毫不犹豫地靠近,使敌辨认不清。

……

(五)偷渡一般的应求得在拂晓或浓雾中登陆,是为有利。一则易于求得突然,再则可减少敌海空军的威胁。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5)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邓华于海口市苏公祠合影,前排左二起为冯白驹、邓华、韩先楚。

1950年春,根据上述偷渡作战经验,第15兵团组织第1先遣偷渡团成功潜上海南岛。3月31日,第43军127师组织4个营(379团、381团1营)共3733名指战员,组成第2先遣偷渡团,直扑海南岛。偷渡过程中,担负护航任务的4只帆船损失殆尽,船上第379团第3营第9连指战员大部牺牲。原因何在?一则4只船上指战员太勇敢,遇到敌舰即向其猛打猛冲,“企图捉军舰”,“脱离本队一直追到海口”,陷入孤立无援;二则4只船皆为帆船,敌舰打断船篷或绕到上风头,就使帆船被动挨打。总结此次受挫,邓华获益匪浅:“从此也教训我们对打兵舰的船,必须选轻便船只,安上较大马力机器改装为机帆(最好是小登陆艇),方不致吃亏。”在给中央军委并四野司令部的电文中,他系统总结了帆船对军舰作战经验:

(一)以帆船打兵舰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勇敢与坚毅沉着的精神,积极向敌舰进攻,逼退敌舰,必要时以小的牺牲换取主力的顺利登陆。

(二)打兵舰的船要用机帆船,有风就用篷,无风或逆流或篷打坏了就用机器。

(三)根据船的大小装置不同的武器,船大可装战防炮或美式山炮,这样的炮船最好,射程远,威力大,敌舰不敢接近(大规模登陆时都是这样的炮船,敌舰感到我炮比他射程远),船小装迫击炮、六O炮亦可,但作用较小,本身易受敌舰威胁,船上的人员不要过多,少而精,不论战士、射手、水手都须要勇敢。

(四)宜以三船为一组,在主力船的侧翼行进(受敌舰威胁大的方向),如发现敌舰即以三角队形前进包围敌舰而攻击,将敌舰击退后,即不宜追赶而继续跟上主力,在其前方与侧翼航进,敌舰再来则再打。

根据这些以烈士鲜血为代价总结出来的经验,第15兵团严密组织偷渡、强渡,组织木船打军舰,终于成功解放海南岛。如今,军史学界盛赞:“邓华善于总结,大胆摸索出以木(船)制铁(甲舰)打法,为解放海南立下殊功。”

善于总结,知己知彼重挫美军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2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取得第一、第二两次战役对美军作战的胜利。12月中旬,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乘坐的吉普车遇美军飞机扫射,司机紧急处置时他头部负伤,先在朝鲜大榆洞就医,后回国到沈阳治疗。治疗期间,邓华根据两次战役作战情况,系统总结了约2万字的《对美敌作战的初步经验》。

这份总结材料内容甚广,包括敌军特点、我军作战指导方针、战术上的几个问题、政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后勤供应问题。指出美军既有优势也有弱点,优势是有强大的海空军,地面部队装备高度现代化,因此具有制空权,作战火力强,部队运动快;弱点是新兵多,怕苦恋家,士气低,无牺牲斗志,特别是步兵战斗力弱,怕近战、夜战,怕切断后路。所以,只要志愿军组织好夜间作战,部队能勇敢突入敌军阵地,就能有效歼灭敌军;只要志愿军战役迂回切断美军后路,美军即全线退却。在战术上的几个问题中,总结了运动战中对进攻之敌反击,对驻止之敌进攻,对撤退之敌追击的不同打法。在防御组织和战术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对美军陆海空军联合进攻的防御作战中应采取兵力配备前轻后重,火力配置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部署原则。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6)

◆邓华(右)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中)、副司令员陈赓(左)在朝鲜桧仓志愿军总部合影。

对于这个总结,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看后,连声说好!要邓华在1951年1月下旬举行的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对运动战中第四、第五次战役和后来阵地战期间的作战指导起了重要作用。

1952年7月起,邓华代理志愿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由他签发的关于进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决定和指示中,也有许多作战经验总结。邓华总结的抗美援朝战争及作战经验,既有运动战的经验,也有阵地战的经验,特别是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进行攻防作战的经验,既有战略层次的,也有战役和战术层次的。他总结的经验实际、深刻、具体,便于操作运用,为志愿军各级指挥员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自1952年10月以来,由于地面战场攻不动,“联合国军”方面频繁组织了登陆作战演习:

10月美军进行了4次演习,11月进行3次,12月则进行15次。有的演习相当逼真,致使美军士兵以为真的在进行登陆作战。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7)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时,邓华在朝鲜人民军军官陪同下,视察朝鲜海防,持望远镜者为邓华。

于是,1953年春起,志愿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抗登陆作战准备,且直接关系到战争的前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为加强联合作战力量,邓华主持对东西海岸指挥机构进行了充实调整:

在西海岸指挥部下设立炮兵主任办公室(后改为指挥所)、装甲兵第二指挥所、空军前方指挥所和海军作战办公室;

东海岸防御司令部更名东海岸联合司令部,改由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部兼任,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联合司令部代司令员。

东、西海岸指挥机构充实调整后,邓华力行“中(中央)规前(前线)随”,抓紧落实调整部署、构筑工事、储备物资、战备训练事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时,他带头研究反美军登陆作战战术问题。对于美军登陆作战打法,他很有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进行过许多次登陆,如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南部、诺曼底及太平洋诸岛屿等。而以诺曼底规模为最大,使用了15个师的兵力、一万一千架飞机、近万只舰船和登陆艇。仁川登陆则规模较小,为美陆战1师、步兵7师及伪陆战队4个营的兵力,飞机五百余架,舰船二百余艘。前者是以主力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后者则是以一部兵力登陆,切断交通,迂回侧背,配合正面主力的反攻。敌人既然迷恋诺曼底、仁川的好梦,估计今后登陆的规模是不小的,可能有7至10个师以上的兵力(其中可能有2个空运师、1个装甲师)。所以我们应以诺曼底登陆为我们研究反登陆作战指导的根据,才能争取主动,战胜敌人。

对于德军诺曼底反登陆失败,邓华作过总结:除那时总的形势对德军已很不利外,德军估计错误,“尤其是以十分之九的兵力展开于海防线上,而无纵深配置,无机动力量,故一经突破,则全局皆乱,无法收拾。这个教训是不能不深刻去研究的。”

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一代名将邓华彭德怀赞赏他)(8)

◆抗美援朝时期邓华在志愿军总部。

研究美国登陆主要特点及总结德军反登陆失败教训后,邓华结合朝鲜战场情况和志愿军情况,提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抗登陆作战指导方针和防御原则,要求在朝鲜西海岸关键地带构成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实施坚守防御,并对抗登陆作战的反登陆、反空降、反坦克和连续反击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他的《反登陆作战战术问题的研究》报告,是我军首次对抗登陆作战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思考。由于邓华组织部队严阵以待,“联合国军”没有敢于发动登陆冒险,被迫于1953年7月罢战言和。

邓华高度重视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不仅在战争期间及时总结,而且战争刚刚结束,就开始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这场战争。1954年4月至1956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邓华主持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系统总结,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观邓华一生,由于善于总结敌我成败经验,故每战往往能提出三个以上应敌方案。彭德怀曾赞赏他“有两手”,洪学智则幽默地说:“老总,人家每战出三个以上应敌方案,这不是‘有两手’,是‘有三手’嘛。我看,邓华同志有个突出特点:善总结,有三手。”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