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几点看法(对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几点看法)
对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几点看法(对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几点看法)(一)石油价格坚挺。1989年初,国际石油市场普遍看好,以美国标准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例,1989年1月,期货价格由1988年底的每桶15.84美元上升到16.05美元,4月份突破20美元,达20.35美元,5月份上升到24.65美元,10月、11月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8.83和18.63美元。1989年国际贸易原油的平均价格每桶大约为16.50美元,比1988年增加20%。 1986年油价暴跌,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严重不平衡的国际石油市场逐渐好转,石油需求持续旺盛,石油价格逐步坚挺。而1989年国际石油形势的特点集中体现了1986年以后国际石油形势的上述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国际石油市场在经过70年代两次油价大涨和80年代的一次油价大跌之后,已进入90年代。未来10年的国际石油形势如何?这是国际石油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90年代的国际石油形势 从80年
文件编号:A127/H07/0135
刊发时间:2019年10月7日
对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几点看法
王能全
国际石油市场在经过70年代两次油价大涨和80年代的一次油价大跌之后,已进入90年代。未来10年的国际石油形势如何?这是国际石油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90年代的国际石油形势
从80年代后半期的国际石油形势特点看,90年代的国际石油供求关系将再度紧张,有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危机。
1986年油价暴跌,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严重不平衡的国际石油市场逐渐好转,石油需求持续旺盛,石油价格逐步坚挺。而1989年国际石油形势的特点集中体现了1986年以后国际石油形势的上述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石油价格坚挺。1989年初,国际石油市场普遍看好,以美国标准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例,1989年1月,期货价格由1988年底的每桶15.84美元上升到16.05美元,4月份突破20美元,达20.35美元,5月份上升到24.65美元,10月、11月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8.83和18.63美元。1989年国际贸易原油的平均价格每桶大约为16.50美元,比1988年增加20%。
(二)国际石油需求旺盛,石油输出国组织走出困境。据国际能源机构提供的数字,1988年不包括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内的世界石油需求量为每天4950万桶,1989年上升到5190万桶,1989年增长4.84%。1989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产量并未随国际石油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全年基本上维持在每天2880万桶的水平。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89年得益最大。该组织最高产量限额由年初的每天1850万桶上升到年底的2200万桶,1989年一年之内该组织最高产量每天增加了350万桶。但据国际能源机构监测,石油输出国组织1989年的实际产量还要高得多,如1989年9月,该组织的实际产量平均每天为2230万桶,11月份则高达2350万桶。
1989年国际石油价格坚挺,石油输出国组织走出困境的原因是: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以后,世界能源的需求逐渐回升,石油消费也随整个能源需求的回升而增长。1986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75.48亿吨石油当量,1987年上升到77.74亿吨石油当量,1988年上升到80.58亿吨;同期世界石油消费量由1986年的29.05亿吨上升到1988年的30.38亿吨。但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却增长乏力,1986年不包括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内的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为11.93亿吨,1987年上升到12亿吨,仅增长0.58%,1988年上升到12.16亿吨,比1987年增长1.33%。正因为上述原因,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求趋于缓和,价格上升,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需求增大,石油输出国组织得以摆脱过去产量限额逐渐减少的困境。
9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如何发展,这取决于造成1986年以来、尤其是1989年国际石油形势上述特点的因素如何变化。从现有材料看,未来10年可预料到的形势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90年代世界能源需求仍将旺盛,石油消费将随能源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据1989年6月27日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的国际能源经济协会第11届会议提供的材料,到200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从目前的每天1亿桶石油当量上升到1.2亿桶石油当量。国际能源机构也认为,从1987年到2005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3%,由77.1亿吨石油当量上升到118.27亿吨石油当量。未来10年石油消费也将呈增长趋势,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苏布罗托认为,到2000年,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之外的世界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天5000万桶上升到570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从1987年到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年增长率为1.6%,其中发展中国家为2.9%,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为1.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0.7%。
第二,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在90年代逐渐逆转,90年代石油供求关系将再度紧张。当前国际石油储量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决定90年代世界将再度依赖石油输出国组织。据伊拉克石油部长查拉比估计,目前世界石油最大生产能力为每天6750万桶。笔者根据美国《外交季刊》和《油气杂志》等材料推算,目前世界石油最大生产能力约为每天7000万桶。1989年全世界的石油需求量为每天6300万桶。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世界石油剩余生产能力每天大约为700万桶。按国际能源机构1987-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年增长率为1.6%的估计推算,到1996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等于目前世界石油最大生产能力;到200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达每天7308万桶,远大于目前世界的石油最大生产能力。因而,90年代的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将再度紧张。
当然,未来10年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也将有所增加,但从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地域分布看,9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约为9900亿桶,可供世界使用50年左右,但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拥有量占77%,约7600亿桶,大部分成员国可生产35年以上,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因只占23%,约2300亿桶,仅可生产16年,其中英美这类消费大国的石油生产可维持的年限不到10年。90年代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受到资源限制,其生产能力增加有限。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苏布罗托估计,90年代上半期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石油产量每天将比目前减少100万桶左右,这样世界在90年代将不得不再次依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将成为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供应者。苏布罗托还认为,9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需求将达2700万桶,2000年将达3000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能源研究部的萨达拉·法思推测,1995年西方世界石油需求中,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所占的份额将由1987年的40.7%上升到45.8%-47%,2000年又上升到50%-52.9%。
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虽将成为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者,但在这10年里,该组织石油生产能力增长的潜力也很有限。据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估计,到199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能力每天为2270万桶,2000年为3000万桶,这样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能力只能满足世界石油市场对它的需求,该组织石油生产设备的运转率将达100%。而过去30年、尤其是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教训表明,当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生产设备运转率达80-85%时,国际石油市场就有发生危机的可能。上述数字的对比说明,90年代后半期国际石油市场难免发生某种程度的危机。
二.90年代的国际石油价格
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向大致将呈下列趋势:
(一)由于主要石油消费国手中拥有庞大的石油储备,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不会出现70年代那样的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197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4国中的21国组成了石油消费国集团--国际能源机构,以协调各国的能源政策,共同应付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不测事件。在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中,有一项要求各成员国储备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自该组织成立以来,这项政策一直有效地实施。据美国《华盛顿邮报》估计,1989年10月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陆上石油储备可供各国使用95天;此外,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达5.71亿桶,按美国国会的计划,1995年这一储备将增加到8.5亿桶,2000年将达10亿桶。由于建立庞大的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主要是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应付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一种手段,因此未来10年里出现70年代那样石油危机而使石油价格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二)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总的趋势将是在波动中逐渐上涨。价格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90年代的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将逐渐趋于紧张。因此,90年代油价总的趋势将是逐渐上涨。供求决定价格,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国际石油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虽然需求很难被操纵和控制,但在短期内操纵和控制供给则是完全可能的。70年代两次油价暴涨和80年代油价大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某些大的产油国和产油国组织,如沙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包括国际能源机构,出于某种政治、经济、外交和其它原因,短期内每天突然减产300-500万桶或增产300-500万桶,国际石油价格就会剧烈地上涨或下跌。虽然我们对出现这一情况的具体环境和时间无法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机构完全有采取上述行动的能力。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每桶18美元上下的油价,是各产油国通过减产、控制出口量得来的;如果各产油国不协作,竞相扩大产量,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前半期国际石油市场发生如同1986年一样的油价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油价可能跌破每桶10美元;相反,石油生产国如再减少石油产量,国际石油价格将马上上涨,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1989年8月宣称,如果产油国采取减产行动,油价马上将会突破每桶26美元。
(三)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不会长时间高于每桶30美元,每桶20美元是未来10年理论上的最理想价格。国际石油经济学界对90年代石油价格不可避免将上涨的看法虽然是一致的,但对于上涨的幅度却众说纷纭。设在巴林的海湾国际银行认为,1995年油价将涨到每桶24美元,2000年前后将突破每桶30美元;美国哈佛大学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认为,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将达每桶50美元。上述两家之言,虽然都列出了各自的论据,但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
首先,众所周知,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起了油价暴涨。以34度中东轻油为例,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后,1974年平均季度价格为每桶10.98美元,1975年为10.43美元,1976年为11.13美元,1977年为12.57美元,1978年为12.91美元,1974-1978年间,34度中东轻油的价格虽然一直在上升,但却低于13美元,平均油价为每桶11.60美元。1978年底第二次石油危机后,1979年5月突破每桶30美元,1980年5月涨到最高点,为每桶39.75美元,1983年1月回落到每桶30.05美元,此后直到1985年12月一直低于每桶30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只是1979年5月至1983年1月的3年零8个月期间,油价每桶高于30美元,平均为34.03美元。自1983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一跌再跌,1986年油价跌破10美元。专家们普遍认为,1983年以后油价下跌的原因是,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高油价,刺激了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石油生产,抑制了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但我们上面引用的材料说明,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真正使油价高涨的时间仅为3年零8个月。考虑到经过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世界在扩大石油生产和抑制石油需求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它们拥有的石油储备,我们认为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不会长时间(3年左右)高于每桶30美元。
其次,如果油价居高不下,消费国就会寻找其它更为经济的能源来源,这就是说,技术、经济条件决定了从理论上讲石油是可以替代的。我们一般所说的石油是指API 22度以上的常规石油,但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大量API 22度以下的非常规石油,如沥青、超重油、焦油砂、油页岩等,这些非常规石油是可替代常规石油的。从资源上看,世界3个最大的非常石油储地--美国绿河沿油页岩、加拿大阿尔贝莱特的焦油砂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的重油--的已知储量为4万亿桶,是世界已知最终常规石油储量的两倍。从生产上来说,1988年9月,世界非常规石油的产量为日产50万桶,这一数量虽小,其意义却是巨大的:一是证明当今世界已具备了开发非常规石油的技术,如用加注热水和蒸汽驱动开发超重油、沥青和焦油砂;二是表明非常规石油的开发已具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埃索资源公司的冷湖重油工程,在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每桶超过15美元时就可获利;英国石油公司在狼谷的重油工程成本为每桶5.40美元,加拿大合成石油公司从焦油砂中生产日产14万桶34度合成石油的成本为每桶11.07美元。上述情况说明,当今世界已具备了开发非常规石油的资源、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的条件,是否大规模开发这些资源取决于油价的高低。综合考虑大规模建厂的巨额投资、环境保护和其它因素,国际石油价格每桶长时间高于20美元,就将刺激非常规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因而每桶20美元是90年代理论上最理想的价格。
三.90年代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1990年9月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30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利益、促进世界能源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该组织成员国之间也时常在油价和产量问题上争吵不休。90年代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仍将像过去30年一样,在“和解--争吵--和解--……”中度过,并且可能造成国际石油市场“稳定--混乱--稳定--……”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国际石油市场特有的规律决定,石油输出国组织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但同时也将给国际石油市场造成混乱。支配石油工业的规律不同于其他行业,石油价格在短期内是无弹性的,即除个别情况外,油价变动在短期内对需求的影响很小;较低的油价在限制生产上往往不起作用,即只要地下仍有石油,石油生产者就会继续出售它们的石油。这样,石油工业无法自行调节,必然要有某一家公司或某一组织加以控制。石油工业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如19世纪末,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的石油业;1928年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英波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那卡里协定;直到1973年10月“七姊妹”集团控制了国际石油市场;1973年10月至今,石油输出国组织一直行使着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石油工业的这一规律决定了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仍将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多数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石油收入是它们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它们在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时,都具有最大限度取得石油收入的目的。所以,在对它们有利的一定条件下,该组织成员国必将抬高油价;反之,它们又必将竞相压低油价。同时,它们在采取行动时,又有所顾忌,避免使国际石油市场陷入极端的混乱,造成各自惨重的损失。这样,不论国际石油市场处于紧张、油价上涨,还是市场疲软、油价下跌状态,国际石油市场都将出现“稳定--混乱--稳定--……”的“蛙跳”现象,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则处于“和解--争吵--和解--……”的循环之中。70、80年代的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石油收入“最大化”这一目的,决定了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90年代也将使国际石油市场形成如同70、80年代那样的状态。
从当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和石油生产状况看,除像科威特等极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财政困难,就连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大产油国也被迫动用国外金融储备,并在1988年发行了80亿美元的国内债券,以缓解不断加重的财政困难。这样,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谋求石油收入“最大化”的欲望将非常强烈。但是,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外,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成员国提高产量的能力都很有限。沙特阿拉伯国内财政困难使石油收入需求增大,伊拉克战后重建又极需大量资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家体制决定各酋长国在出售石油时将自行事。这样,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谋求石油收入“最大化”的途径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价,但由于存在大量抑制油价过高的因素,油价又必然回落,造成新一轮油价波动和混乱。国际石油市场带有一定周期性的这种循环将贯穿整个90年代。
9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可能进行某种程度的改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这5个海湾产油国将成为该组织最拥有发言权的国家。从1989年1月1日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储量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仅指阿布扎比)的石油可生产年限分别为99、115、102、201和249年,而其余8国石油可生产年限都在35年以下,其中印度尼西亚、加蓬、厄瓜多尔三国分别为19、12和11年。由于石油储量的限制,未来10年中只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个海湾产油国有适应世界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扩大产量的潜力,其余8国增产的潜力都非常有限,而且印度尼西亚、加蓬和厄瓜多尔将面临着石油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能力可能消失的压力,它们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即使在90年代末不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将位同虚设。因此,9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力量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文发表于《亚非》创刊号,1990年第1期。)
免责声明:本人撰写和发表的文章,仅是个人研究心得,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单位,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