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十大名将排名(楚汉之争时从布衣崛起为王侯将相的)
楚汉争霸十大名将排名(楚汉之争时从布衣崛起为王侯将相的)英布大概就是如此,本来就出身低微,一介平民百姓,随便自嘲式的就有了自己的名号什么什么布,意思就是自己是布衣平民的意思了。首先,我有疑问,就是因为看到《黥布列传》后,知道,黥布原来不姓黥,姓英,叫英布。这里就要问下,明明叫英布,可是司马迁把文章标题为啥就要写成“黥布列传”而且,文章中多处用“黥布” 两个字来记载称呼,尤其是篇目名称用“黥布列传”四字?我觉得,英布被叫成黥布这不是司马迁有意的贬之,而是,从英布到黥布的变化,确实是,英布自己认可的,或说,自己根本不在乎,按司马迁的记载,黥布的“黥”是指英布年轻时在秦国被判了黥刑,黥刑也就是脸上刺字的那种。判了黥刑的英布,被充为奴隶,发配到骊山做苦役。这里有个小插科,说英布是六县人,姓英,秦朝时是个平民百姓,小时候,有位客人给他看了相说:“你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呀。”黥布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处黥刑。判了黥刑的英布见了众人反而愉快地笑着说:“有人给我看了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一定的社会阶段,由于那个社会阶段的特殊性就决定那个时段要有非同寻常的人出现,往往是人类社会历史改朝换代或天下混乱的时代,勿用说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这些耀眼的英雄人物。本篇且聊聊名字中都是带“布”的且都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三个布衣英雄:黥布、栾布、季布。之所以说他们三个,那是俺呀,读到《季布栾布列传》就有点好奇,司马迁为啥就把这两位放到一起作列传呢?莫非因为其名字中都有个“布”字?
然后,我又想到了黥布,也就是英布,司马迁给单独作了列传——《黥布列传》。吕布就扯得远了,但黥布、栾布、季布这“三布”都是楚汉之争时期的人物。同时代,为啥那个时代那么多名字喜欢用“布”呢?我觉得不应该是巧合。于是,具体深入探究下,且不妨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作下细致分析:
首先,我有疑问,就是因为看到《黥布列传》后,知道,黥布原来不姓黥,姓英,叫英布。这里就要问下,明明叫英布,可是司马迁把文章标题为啥就要写成“黥布列传”而且,文章中多处用“黥布” 两个字来记载称呼,尤其是篇目名称用“黥布列传”四字?我觉得,英布被叫成黥布这不是司马迁有意的贬之,而是,从英布到黥布的变化,确实是,英布自己认可的,或说,自己根本不在乎,按司马迁的记载,黥布的“黥”是指英布年轻时在秦国被判了黥刑,黥刑也就是脸上刺字的那种。判了黥刑的英布,被充为奴隶,发配到骊山做苦役。
这里有个小插科,说英布是六县人,姓英,秦朝时是个平民百姓,小时候,有位客人给他看了相说:“你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呀。”黥布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处黥刑。判了黥刑的英布见了众人反而愉快地笑着说:“有人给我看了相,呐,说我当在受刑之后会称王,看,现在,大概就已经开始有这种情形了吧?”
这话里很有韵味呢。我的感觉是英布并不以为自己受到黥刑而是多么耻辱,反而,他表现出来一种不屑一顾的姿态,大有很乐意接受这个惩罚就像得到奖赏一样,他觉得黥刑,这个好,就预示着我要称王喽,所以他很欣赏这个黥刑。这里能意会到,英布作为平民布衣而触犯秦朝刑罚后,周围的人尤其是被发配到骊山服劳役的庶民,还有秦朝监督者、兵将、官吏们包括英布在内的广大的奴仆劳役们肯定多有随便称呼,毕竟,犯人身份本来就低一等,于是,吏卒鞭策的贬称英布为黥布,刑徒们之间彼此粗鲁的称呼,起个绰号,什么什么布,依据身份形象特点,什么黥,这些都可以意会到的,很正常。毕竟在春秋战国、秦朝那个时候,地位等级尊卑贵贱很严重的,出身平民布衣的人士,本来就没有象征身份的姓氏,再加上,犯了法判了刑,充为奴隶,基本上就没有了人身自由和身份。
英布大概就是如此,本来就出身低微,一介平民百姓,随便自嘲式的就有了自己的名号什么什么布,意思就是自己是布衣平民的意思了。
这个不是瞎猜,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用的很多姓氏,多是源于周朝时期,根据封地名、官职、职责等转化而来的姓氏,在那时姓氏是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很多庶民、奴隶属于诸侯国的财产,布衣百姓立下赫赫战功或有杰出贡献才有被分封爵位成为贵族,才有氏。另外,春秋战国天下混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姓氏更加混乱,无姓无名的奴隶、平民顺势以出生时所见的各种情景就被父母给用作名号称谓上了,称谓久了也就成了姓名,英布,季布、栾布大有可能就是有这么层意思的。而商鞅变法之后,有了户口登记,但这些仍然只是限于分得土地的庶民以上的人员。庶民以下没有土地的半庶民、奴隶以及战俘、被判刑的人员等,这些人数不在少数。而黥布在秦朝时即被处罚以黥刑,这就说明他身份是十分低微的。
从英布变成黥布,英布并不以为不好,大家都这样称呼他,于是,“英布”二字久之也就被“黥布”代替了,随着黥布成为大将军、王侯,不但不是蔑称反而成了尊称。
季布的出身司马迁交代的不清。但是,在项羽灭亡后,季布也做过奴隶。刘邦下令有捕捉到季布的奖赏千金,并且有敢藏匿季布的诛灭三族,季布于是就逃啊,逃到了周家,周家知道是季布,有意要救季布,经过季布同意,就给季布剃去头发,脖子上给挂上铁圈,穿上粗布衣服,放在大货车上,充当了奴仆和周家的十几个奴仆一起卖给了朱家。后经朱家告之滕公,然后经滕公向刘邦说理求情,季布免遭杀害。并且后来做了中郎将、河东太守。季布是不是布衣平民自嘲式而来的名号呢。不排除这种可能。
栾布呢,更是地道的奴仆出身,史记载,栾布年轻时与彭越都是平民布衣,素有交往,家中穷困,做过酒保,后来彭越在巨野当了强盗,栾布却被劫掠卖到了燕国作奴隶。后来燕将臧荼推荐他担任都尉,臧荼做了燕王就任用栾布做了将领。臧荼反叛,汉王攻打燕国俘虏了栾布。梁王彭越听到了这件事,便向皇上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
栾布的“布”是不是布衣平民自嘲式的或众人随意称呼而习惯了而来的名号呢。大有可能。
而且,从以上“三布”的出身和人生经历来看,无疑都曾沦落为做了奴隶、被判刑而毫无身份地位可言的人物。对于毫无身份地位的奴隶、刑徒,姓氏还有什么意义呢?随便一个自嘲的“布衣”称谓或是被周围人士随便布衣的称谓,久之也就成了名姓。当然,很多无名无姓无身份地位的奴隶、半庶民、劳刑犯等不可能都叫布衣,于是就根据自己的原有的姓,再加上布衣,就成了姓名,比如英布,原姓英,就叫了英布衣,英布衣总不如英布更顺口,于是就称“英布”了,姓季的,于是就成了季布,姓栾的就称为了栾布,当然,还有别的姓,比如,李布、赵布、王布,等等,很可能呢,只不过很多无所谓名姓的被称为什么什么布的布衣们,并没有上面这“三布” 有影响力,成了一方诸侯王。
英布做过强盗,英布定罪后不久被押送到骊山服劳役,骊山刑徒有几十万人,英布专和罪犯的头目、英雄豪杰来往,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英布随之一起而发展起来,陈胜死后,归于项梁麾下,项梁死,归于项羽统领,成为项羽的得力干将,击败秦主将章邯,活埋降卒二十万人,诛杀义帝,可以说赫赫功绩,好、坏事都干了,可是,后来与项羽有隙,又被随何离间,关键时刻叛楚归汉,助力刘邦攻打楚国,可以说英布此时在楚汉之间的抉择,对楚汉之争整个形势的走向起了关键作用,如果,英布不叛楚,汉可能也未必那么容易最后击败楚。
季布起初也是项羽麾下的大将,与他的舅舅丁公在彭城西追击刘邦,短兵相接,时刻有着夺取刘邦性命的危险,窘迫的刘邦此时对丁公说,我们两个都是好汉,还要相互为难嘛?丁公遂收兵。项羽灭,丁公拜见刘邦,刘邦拿丁公作反面教材,对着众将领说,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刘邦狠心的杀了丁公。季布也是重赏缉拿的对象。上面已经说到了,季布因此逃命也成了奴仆,幸得逃脱。也可见,季布与丁公当时如果狠心一点,可能刘邦的汉朝的建立也脱出轨道了。未必那么顺利。
栾布是梁王彭越的大将,彭越对刘邦汉朝的建立那更不用说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多次未被项羽灭掉,多亏了“彭越挠楚”,在项羽背后扰乱牵制了项羽;垓下之围,彭越与韩信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栾布作为彭越的将领当然也对刘邦汉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