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家人因为孩子吵架(温州一家人孩子的路)
温州一家人因为孩子吵架(温州一家人孩子的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选择从商是没有错的,但同时周万顺已经进入了“控制型父母”的怪圈。孩子们在控制性型父亲的“威逼”下,被迫留学,被逼卖鞋。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坏,周万顺决定卖掉自己的祖屋,把大部分的钱给了小舅子,让他带着女儿去意大利读书,剩下的钱就拿着去温州创业。女儿周阿雨被送去意大利读书,她因拖欠学费而中途辍学。幸好上帝没有放弃周阿雨,她排除万难,从洗碗工做起,最后她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在意大利成功创业。苦尽甘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温州一家人》的故事结局再合适不过了。同时,这部剧也引发了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孩子的路,究竟是谁在做选择?孩子一出生,就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孩子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就像周麦狗和周阿雨,她们一出生就在偏远的农村,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循坏着“放牛——赚钱——娶媳妇——生娃”的这种模式。如果他们没有走出大山,若干年后,周麦狗依然是放牛娃,周阿雨就是放牛娃的媳妇。
- 字数:3064字
- 阅读时间:10分钟
2012年11月10日,《温州一家人》在国内上映,它是一部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创业为线索,浓缩了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特点的良心好剧。
剧中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投身于当时的创业潮中的故事。为了创业,周万顺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第一,他决定将年仅13岁的女儿周阿雨只身送往意大利读书;第二,他决定卖掉自己的祖屋和全部家当,带着妻子赵银花和儿子周麦狗来到温州创业。
到了温州城,周万顺一家从捡垃圾开始谋生,机缘巧合下,后来转为做卖鞋生意。
儿子周麦狗也被迫跟着一起出去卖鞋,他是一个爱面子的孩子,最后他恼羞成怒,决定离家出走,跑去了大西北创业。多年后,周麦狗成为了陕北的一名人民教师。
女儿周阿雨被送去意大利读书,她因拖欠学费而中途辍学。幸好上帝没有放弃周阿雨,她排除万难,从洗碗工做起,最后她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在意大利成功创业。
苦尽甘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温州一家人》的故事结局再合适不过了。同时,这部剧也引发了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孩子的路,究竟是谁在做选择?
孩子一出生,就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孩子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就像周麦狗和周阿雨,她们一出生就在偏远的农村,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循坏着“放牛——赚钱——娶媳妇——生娃”的这种模式。如果他们没有走出大山,若干年后,周麦狗依然是放牛娃,周阿雨就是放牛娃的媳妇。
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坏,周万顺决定卖掉自己的祖屋,把大部分的钱给了小舅子,让他带着女儿去意大利读书,剩下的钱就拿着去温州创业。
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选择从商是没有错的,但同时周万顺已经进入了“控制型父母”的怪圈。孩子们在控制性型父亲的“威逼”下,被迫留学,被逼卖鞋。
一个由控制型父母主导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他们的人生早早就被规划好,那怎么走出控制型父母的“怪圈”呢?
0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控制型父母有哪几种类型?
- ①斑鸠型父母:《我们不要做“斑鸠父母”》有提到,“斑鸠父母”喜欢时时占领孩子的思想,替孩子做决定。比如每天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然后把孩子一天的形成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 ②直升机型父母:大家都知道,直升机飞到天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事物。“直升机父母”也一样,他们希望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行为:比如在家里装监控,给孩子戴上智能手表(方便定位)等等。在“直升机父母”管教下,孩子会感到很压抑,就像关在笼子里一样。
- ③包办型父母:“包办型父母”,言外之意就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都逃脱不了父母的“魔掌”。
综上所述:“斑鸠型父母”占据的是孩子的思想,“直升机父母”监控的是孩子的行为,“包办型父母”是既要控制孩子的思想,也要监控孩子的行为。
02、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存在着太多“控制型父母”。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瑞安古树村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山区,当时解决温饱都成了问题。农民们被迫走出大山,纷纷涌现城市谋生。
周万顺是典型的“包办型父母”。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是“穷疯了,穷怕了”,不再想自己的下一代也遭受自己同样的苦难,于是“包办”孩子的一切,硬生生地把孩子们拉出了大山。
现在的农村,“斑鸠型父母”依然存在。在农民的眼里,读书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光宗耀祖,于是他们每天都叮嘱孩子: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要回家耕田了;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要捡垃圾了。
如今的城市,“直升机父母”如影随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父母想了解孩子的行踪可谓是轻而易举,只要在家里装个监控,在孩子的手表设置个GPS定位,就可以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
“直升机父母”打着为了孩子安全的旗号,出于过度担心或者不信任孩子,他们就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孩子一出错就说他们的不对。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行为是受到约束了,但心灵也受到伤害了。
03、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的路会有怎样的发展?
周阿雨和周麦狗是幸运的,他们在父亲的“包办”下,没有完全失去自我,经过二十年的摸爬滚打,一个成了商人,一个成了老师。
一个34岁的女博士她在就没那么幸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读博士,然后到找工作、找对象,都是她母亲一手包办。这个女博士叫英子,一个在母亲“包办教育”下失去自我的女性。
近半年来,英子在母亲的安排下相亲近百次,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一周安排五次相亲,周末还要写失败总结,这对于一个没有恋爱经验的女生来说是多么的挫败。
英子妈妈不以为然,在她的眼中,女儿是那么的完美:高学历、高素养,这都是自己女儿的优越条件。英子35岁,刚好就是结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这也在计划当中。
英子本人是怎么想呢?她觉得,找对象不是找工作,对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高学历,在男士的眼里,英子就是一个土、胖、丑的女性。屡次失败的相亲,只让她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人生有一大谎言,那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按照父母的话去做。事实上,人生从来不应该被谁主导,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01、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完美退场。
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成人,他会有新的家庭,新的人生,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
- “控制型父母”接受不了这种放手,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就需要引导,需要安排。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表面看似懂规则、懂礼貌,实际上会变得拘谨、胆小、自卑、古板……
- “滋养型父母”相反,他们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选择事业、选择工作、选择伴侣等等。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阳光、敢作敢当……
两者一做比较,我们都知道“滋养型父母”更能引导孩子成人成才,适时放手,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02、父母要打破惯性思维,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父母以往的惯性思维中,会认为“父母的想法都对,孩子的想法都错”,会滋生很多控制孩子思想的“斑鸠型父母”。但孩子的想法一定是错的吗?我们成人都走过孩子的老路,难道全是错的?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接受与孩子想法不同事实,通过沟通交流找到交集,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打破以往的惯性思维,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父母才能更好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道路。
03、孩子走自己的路,需要从小立志。
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他的一生只能参照父母所走的足迹。
放牛娃为什么始终是放牛娃?因为他的一生循环着“放牛——赚钱——娶媳妇——生娃”的模式,如果放牛娃不作出改变,他的下一代如此,他的下下一代也是如此,这也是周万顺毅然走出大山的原因。
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南非第一位总统曼德拉,他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音乐神童莫扎特,他从小痴迷音乐,对音乐有着执着的追求。
我们不奢望孩子成为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人物,但比起放牛娃的墨守成规来说,是不是从小立志会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xiao贤老师,90后的小学语文老师,致力于传播文化和创造价值。如果喜欢本篇文章,欢迎点赞和转发,有你的支持,教育的路会越来越宽广。】
-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青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