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付春华 木铎之心待秋实读音(躬耕不辍付春华)
躬耕不辍付春华 木铎之心待秋实读音(躬耕不辍付春华)社团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研学旅行植根于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深刻观察,创造特别的时刻以增添他们学习、生活的乐趣,激励他们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学,把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校园生活中,奉献互助教育的志愿服务、美育教育的校园艺术节、爱党爱校教育的西柏坡寻根、法制教育的检察官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基调,始终践行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3年前,北京一零一初中部开始积极探索科学考察的教育价值,推出了研学旅行。为了让研学效果最大化,学校在研学的时间、线路、教育点等问题上精心打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探索出适合本校区学生的研学品牌。3年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的整体联动下,在中科院相关教育机构的大力推进中,一零一初中部(双榆树校区)的研学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规范有序、学生参与度渐浓。从山东的水文地质、海洋生物到云南的天文建筑
迈进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中部(双榆树校区)的大门,一个小巧的园子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两栋小楼、半格操场。校园内花草虽不繁但优美;楼舍虽不新但高雅;师生虽不多但同心。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这所小小的校园里处处绽放着精致的教育。
在学校全体教师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唯一的、重要的、发展的,因此德育必须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多彩实践 为学生未来奠基
教育的使命是为未来做准备,如何通过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学习能力奠基?为此,北京一零一初中部(双榆树校区)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能力。
在校园生活中,奉献互助教育的志愿服务、美育教育的校园艺术节、爱党爱校教育的西柏坡寻根、法制教育的检察官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基调,始终践行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
3年前,北京一零一初中部开始积极探索科学考察的教育价值,推出了研学旅行。为了让研学效果最大化,学校在研学的时间、线路、教育点等问题上精心打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探索出适合本校区学生的研学品牌。3年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的整体联动下,在中科院相关教育机构的大力推进中,一零一初中部(双榆树校区)的研学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规范有序、学生参与度渐浓。
从山东的水文地质、海洋生物到云南的天文建筑、民俗风情,从湖北的历史科技、水质土壤到海南的热带景观、爱国主义,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研学旅行植根于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深刻观察,创造特别的时刻以增添他们学习、生活的乐趣,激励他们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学,把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社团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是一个教育、文化的中心,每个学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某一特定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而且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而学生社团无疑是校园文化最澄清的展示。一零一初中部(双榆树校区)通过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志趣能力各异的学生,学校分别开设军事国防、生态环境、科学艺术、科技前沿等不同领域的高端讲座;先后组建花儿与少年、风筝、插花、面塑、话剧、舞社、篮球、混搭乐队、小记者站、创客空间、美术等十几个学生自主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个性化教育成为了现实。
与其他学校略有不同的是,学校还组建了以非遗为特色的固定社团,社员每学期内可进行轮换。经过近3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已初步构建特色鲜明的非遗教育体系。通过课堂体验开启学生的兴趣点,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学校“非遗进课堂”活动曾引进传统插花、剪纸、面人、面塑、曹氏风筝、吴氏太极拳、临清潭腿、御膳制作、飞叉、毛猴、齐派篆刻和颖拓艺术等不同非遗项目共计十余种。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使学生感知非遗的博大精深,让文化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陶与纸鸢面带花”(陶艺、风筝、面塑、插花)、“旋舞盛馔 大美非遗”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御膳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从而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借助校园开放日,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展示京剧、风筝、面塑、陶艺等非遗项目。
木铎之心不曾忘,不敢忘,不舍忘。信任与理解、启发与引导、宽容与鼓励、赏识与期待,一零一初中部(双榆树校区)的“精致教育”用灵巧而有效的方式诠释着“躬耕不辍付春华,木铎之心待秋实”。
□文/倪丽超(北京一零一中学双榆树校区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