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螺洲王仁堪状元府(以府试第一名中举的中原霸才)
福州螺洲王仁堪状元府(以府试第一名中举的中原霸才)既然敢称方氏总祠堂,想必里面肯定有古碑之类的史迹予以佐证。然而,铁将军把门,进不去。见门口墙上留有联系电话,试着拨了过去,却一直无人接听,只好作罢。人间方姓一世祖日月同辉我玩性大在伙计圈里是出了名的,周五下午一上班,就打听我次日的行踪。一听说我周六要去栗子沟,他们嚷着也要去。大伙一商量,决计开车前往。(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传说:赵匡胤下旨拆许昌此古城,建起后来的开封城)出方岗镇不久,见路边有座红墙金瓦、飞檐走兽的古建筑,连忙喊停车,下去观瞧。山门门头上的匾额显示,这里是方氏总祠堂。门口对联是:黄帝佐相方雷公天地至圣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75站:禹州方岗栗子沟
以府试第一名中举的中原霸才,故居颓败欲塌,令人神伤‖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禹州市方岗镇禹山脚下有个叫栗子沟的古村落。清末民初,村里出了个“中原霸才”王棽(chen)林,如今故居仍在,抽空你不妨去瞅瞅。这一信息,是同事王武欣透露给我的。
我玩性大在伙计圈里是出了名的,周五下午一上班,就打听我次日的行踪。一听说我周六要去栗子沟,他们嚷着也要去。大伙一商量,决计开车前往。(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传说:赵匡胤下旨拆许昌此古城,建起后来的开封城)
出方岗镇不久,见路边有座红墙金瓦、飞檐走兽的古建筑,连忙喊停车,下去观瞧。山门门头上的匾额显示,这里是方氏总祠堂。门口对联是:
黄帝佐相方雷公天地至圣
人间方姓一世祖日月同辉
既然敢称方氏总祠堂,想必里面肯定有古碑之类的史迹予以佐证。然而,铁将军把门,进不去。见门口墙上留有联系电话,试着拨了过去,却一直无人接听,只好作罢。
下图:方氏总祠堂。
行至一丁字路口,看到路边竖着一块丈余高的大理石,阴刻描红:石坑村,河南省传统村落。
是一直走?还是右拐?正犹豫间,一白胡子白眉毛老头,开着电动三轮车缓缓驶来,连忙拦下问路。老头说往前走不多远,有条往西的小水泥路,过了上石坑,下个村就是栗子沟。
我问他为啥叫石坑村。老头说南边的角子山出大青石,细腻瓷实,碫凿出来的石碑、石磨、石磙、石槽等,结实耐磨耐风化。山里人靠山吃山,经年累月以采石为生,留下来一个个装天装地的大石坑。再后来,石匠们落户于此,逐渐形成了上石坑、下石坑村,它们和栗子沟、尹家门、郑家门、赵家门,统统归石坑大队管。
下图:石坑村路碑。
谢过颇具仙风道骨风范的老人家,我们继续驱车前行。走到上石坑村,发现有几辆修路的施工车堵在窄狭的路上,我们只好停车等待。说也巧,在旁边一户人家的后墙上,竟然贴着《石坑村简介》。我如获至宝,忙下车细读起来。其中二至五自然段是这样描述的:
石坑村因古人在村子南北的角子山和禹山上采石留坑而得名。虽然名字很直白,但在举人眼里却是一个富有田园诗意的地方,“环山十里尽垣墙,风有清声月有光。故鸟归林千种啭,闲花遍地四时香。晴云冉冉霏窗户,雨水深深漫野塘。更喜天然图画里,牧童点缀几牛羊。”在他编著的《畏秋楼文集》里,王棽林把故乡描绘的如诗如画。
这偏僻的小山村还是革命老区,据《禹州革命史》上记载,“1948年2月21日,禹县第二次解放,由于反动武装残余不断反扑,禹县县委和禹县临时人民政府于3月中旬迁往县城西石坑村等地办公。4月11日,禹县第三次解放,再由石坑村迁回县城佛爷庙街路北。”
在禹县县委和禹县临时人民政府旧址的西邻,曾是豫西支队抗日旧址。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军事家,时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曾在此战斗工作。
最西边的栗子沟自然村,是王举人当年南山耕种、北山读书、编著《畏秋楼文集》的地方。如今,依然保存着面南朝北三进式四合楼院、读书的小琅嬛、存水的小石坑——“瓢海”等建筑古迹。
下图:石坑村简介。
就在我看简介的功夫,路让开了。
急性子的立新立刻把车开成了“烧毛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风驰电掣般开往栗子沟。路上,我将事先做好的关于王棽林的功课,向伙计们卖弄了一番。
王棽林,生于同治八年(1863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原名森林,字槐三,号角山先生。他自幼读私塾,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参加府试,以第一名成绩中举,被考官胡嗣芬誉为“中原霸才”。
尽管王棽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时运不济,赶上一个社会极其动荡的时代,一生不仕。1898年戊戌变法后,他怀着一腔救世热血,游学日本,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匹夫皆有责,国士更伤怀。守旧行多伪,维新势已张。”这首五言小诗,抒发了他支持维新的爱国情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既然入仕不成,倒不如扑下身子干些实事,于是,他创办了三峰煤矿公司,帮许多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他创办了颍滨经舍,发展新式教育;于是,他创设了自治团,并亲书大总统袁世凯,调军队镇压土匪蹚将,还百姓一方平安;于是,他亲赴省城,找时任省长张凤台,拨钱拨粮,以赈灾民;于是,他自掏腰包,利用废弃的石坑,修成可蓄水的“瓢海”,以解决乡里乡亲的吃水问题。
王棽林干了很多实事、好事,但骨子里更具文人色彩。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民史传》、《角山文集》、《畏秋楼诗稿》、《认字实不易》、《家训》等作品,内容涉及经学、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诸方面。其中的《民史传》,共130卷,专为历代从事礼、兵、御、射、书、数六艺之人立传,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现被河南省图书馆收藏。
从1919年到1935年,王棽林主笔参与了《禹县志》的编篡和修订工作,义务修志16年,完成成书30卷,约40余万字。刚完稿,因积劳成疾而辞世,终年72岁。他在《禹县志》序中说,“文章之妙或急索而不得,或无端而相遭,故宜优而游之言,不可以若是亟也。况史者,千古之事,而期之仓卒之闲乎。”“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不受促迫始留真迹矣,而要之非初意也。”
说话间,车停在了王棽林故居旁边。
下图:故居大门。
栗子沟现存与王棽林有关的清代建筑群两处,一处是王棽林故居,其规制按《清工部建筑则例》而建,属小式民间地方建筑;一处是王棽林藏书、读书的地方,分别叫“小琅嬛”和“何陋居”。
王棽林故居大门朝北,门前是一道杂树丛生的沟涧,对岸即禹山。门楼青石坐基,墙砌青砖,顶扣小瓦,式样古朴且端庄。进入院内,发现大门东侧的房屋已塌,只剩下一圈土坯墙。西侧那所屋脊不整,滴水脱落,却屋样仍在。若将它们与主房作比较,这里显然是王府下人居住之所。
头进院与二进院之间,被一堵高约丈余的砖墙隔断。墙上开有一门两窗。窗棂子已毁,门鼻上挂锁。要想进去,必须绕走两侧的过道。
下图:残破的主房。
该院有三栋两棚楼,红石当基座,青石扎根脚,青砖砌墙,白灰勾缝。北屋是正屋,两根明柱一柱到顶,支撑起前檐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屋檐下精美的木雕图案,或脱落,或糟腐,令伙计们看罢心疼不已。
下图:屋檐下精美的木雕图案。
从地势来看,故居北低南高,递层升高,寓意步步高升。大门面水,水为财,涧聚财,因此这里无疑是块风水宝地。
下图:石坑——瓢海。
随后,我们又去参观了离此不远的何陋居和小琅嬛。王棽林在他的《何陋居内外即景》一诗中这样写到:
南山之北北山南,
小署居士作头衔。
此地一丘兼一壑,
其人不履亦不衫。
鸟惯笼中闲日月,
鱼从盆里跃江潭。
未须花事多题咏,
但道桑麻即雅谈。
此诗陶渊明的味道颇浓,诗人那种闲云野鹤、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跃然于纸上。
下图:何陋居。
这处院落中藏书的“小琅嬛”,相比于东侧塌了门头的三孔窑洞,以及西侧摇摇欲坠的三间小瓦房,除少了门窗外,基本完好。琅嬛,原意为神话中大帝藏书的地方。王棽林在琅嬛前面加个小字,仍隐喻了他志向的高远。
在“小琅嬛”的门头上,嵌了一块青石碑,上书:
民国乙卯长夏
小琅嬛
主人王氏监筑
由此可见,王棽林对这孔窑洞的重视程度。
下图:小琅嬛。
临走时,我们在街上碰到了开小卖部的赵天信先生。据他说,解放后王棽林故居曾作为村小学的教室,学校搬走后一直空着,因为是文物,扒也不敢扒,修也没钱修。假设任其风刮雨淋,再过若干年,万一一塌,你们想再看恐怕是看不成了。
下图:赵天信先生。(文首图片:故居大门全景)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