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有深度的古镇(隐藏在成都闹市区的原生态古镇)
成都最有深度的古镇(隐藏在成都闹市区的原生态古镇)二、簇桥八景簇锦的“簇”在古代有蚕蔟之义,蚕蔟多用油菜秆、麦秆等扎成,供蚕吐丝做茧之用,印证了簇桥地区为桑蚕之乡并非虚传;簇锦的“锦”与成都别称锦城的“锦”的含义和渊源同出一辙,都与蜀锦生产贸易密切相关。簇桥古镇旧貌(来源:《簇桥志》)一、名称溯源相传,秦汉时期,簇桥地区有一条奔腾的河流,人们按照笮人捆扎竹索的方式,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称为“笮桥”。后来,当地人将这一地区也命名为“笮桥”。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02年),桥被改建为5孔石拱桥,桥梁跨度达30米,下可行船,改桥名为簇锦桥,简称簇桥。
#风自东方来#
如今,古镇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但是很多古镇都是现代翻新的,人为雕琢的痕迹太明显,已经失去了古镇原有的面貌。
想要寻找原生态的古镇实在太难,在成都闹市区里就隐藏着一座原生态的古镇,它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南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它就是簇桥古镇。
簇桥,位于成都市西南侧,武侯大道与川藏公路交会处,簇桥历史上属双流管辖,后来划归武侯区。
簇桥古镇旧貌(来源:《簇桥志》)
一、名称溯源
相传,秦汉时期,簇桥地区有一条奔腾的河流,人们按照笮人捆扎竹索的方式,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称为“笮桥”。后来,当地人将这一地区也命名为“笮桥”。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02年),桥被改建为5孔石拱桥,桥梁跨度达30米,下可行船,改桥名为簇锦桥,简称簇桥。
簇锦的“簇”在古代有蚕蔟之义,蚕蔟多用油菜秆、麦秆等扎成,供蚕吐丝做茧之用,印证了簇桥地区为桑蚕之乡并非虚传;簇锦的“锦”与成都别称锦城的“锦”的含义和渊源同出一辙,都与蜀锦生产贸易密切相关。
二、簇桥八景
簇桥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簇桥人们口耳相传有八大景,代表了簇桥历史文化的记忆,分别是望锦海潮、龙井二泉、石牛卧波、簇锦凉风、寒鸦蔽日、玉树参天、五桂飘香、新桥飞堰”。在每一个景致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关于簇桥的传奇故事。或是感人的传说,或是古老的建筑,或者惊心的传奇,都承载这簇桥的千年底蕴。
例如:“石牛卧波”这个景在簇桥下场临街处,位于簇桥龙井村三组、十组交界处。站在牛儿桥上,低头可见牛儿桥下急流奔腾,波翻浪涌。桥下两岸石壁上有一对石牛,石牛长约一米,高三十公分许,石牛头、眼、鼻、角身、四肢及尾部,结构均匀合理,雕工细腻,栩栩如生。
又如:“望锦海潮”一景中,一首流传百年的“望锦桥上望簇锦,五彩斑斓耀眼明。海潮庙下海潮涌,惊涛拍岸听潮声。”诗歌先声夺人,短短28个字道尽昔日繁华,在这幅包含了簇桥望锦桥和海潮庙两处景的图画中,站在望锦桥上向北望去,三里多长的簇桥全镇,鳞次栉比的房屋,精致平坦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2017年簇桥街道龙井社区启动“龙井记忆”社区营造项目,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挖掘簇桥人代代相传的古簇桥记忆,还原地方文化的真实面貌。2017年,年逾七旬和八旬冯天魁和曾国荣两位老人历时500天,根据史料和寻找民间记忆手绘了《簇桥八景图》,被誉为簇桥版《清明上河图》。
三、簇桥美食
1.戴鸭子
清末,戴氏祖上为生计创制“戴氏烤鸭”,距今已百余年。烤鸭精心选材,早年用成都周边特产麻鸭,中秋前后则以从蒲江等地稻田敞放,一路吆上成都的“蒲鸭儿”为材料,现在“戴鸭子”所用鸭子以自养为主。“戴鸭子”从最初鸡公车沿街叫卖,到架子车摆摊设点,再到坐堂开店,拥有多家店面和酒楼,已发展成被称为“簇桥一绝”的成都名小吃。
戴家烤鸭最初是土灶挂炉制作,经多次改良,民国时传到戴山河手中,烤鸭制作技艺日益成熟。
2.香辣甜水面
《香辣甜水面》——特色:入口润滑,香味无穷,水蛋清混揉面粉,拉一排长不断牵,红油香辣,麻味适宜,甜咸适当,细腻不黏牙曾金山老板首创,位于大桥东边。
3.什锦烩面
特色: 柔嫩麻香,软绵辣香,是由寸见方的薄面皮熬一大锅,有带皮、土豆、白萝卜、白菜梆、山药、红萝卜、猪肉、牛肉、鸡肉,加入香料粉末和豆浆及精盐,色香味美,入后生香。由管国兴老板首创,位于大桥东面。
4、《马踪糕》
特色: 香高清香味,绵软清甜、由福米鹰成泉去水,搅熟的香蒿捣烂,混入糯浆蒸熟后成五寸宽的长条形.凉冷却后切成两公分厚的马蹄形,在抹菜油的平锅上煎至两面微黄可食。由李绍全老板制作,担着挑子沿街卖,赶场天在三婆店摆摊设点卖。
5、《桂花芙蓉糕》
特色: 酥软香甜。杏花味,将炒熟的糯米碾磨成粉。白糖、桂花汁混入米粉,倒入五公分高两尺见方的木框内,上面铺上芙蓉色压平,然后取掉木框,切成三公宽五公分长四公分厚的糕。同保园您玉庭老板首创,位于簇桥灵官楼右侧。
6、《梨花糖》
特色:香味特浓,甜酸苦源有入口生者, 止歧化质。族桥F街同保团会玉连老板利川贝,音仁、获茶、插红。梨片前汤熬炼成糕,混入糯米粉(熬制〉搓樣成条,切成十公分长的节片。成为药物美食很受人欢迎购买。詹王庭老板首创,位于簇桥下街灵官楼右侧第四间铺面。
7、油圈子锅盔
特色: 三公分厚,十公分直径,双面烤黄,层层香《白面锅魁》 酥,条条脆润,椒盐可口,由右侧桥头袁绍清老板《椒盐芝麻锅魁》制作,流传至解放后十余年才不复存在。
8、大麻花
特点:香甜脆甜,入口即化。簇桥陈油糕,普做小麻花。陈氏在和面时要掌握冬热复凉春秋温的技巧,面和好发好,要开条。压条、搓条,最后捏成麻花型下油锅,油不能冒烟,炸得不老不嫩,脆香酥甜。由陈嘉云的父亲陈老板首创,位于簇桥上街。
9、古法汽水
特色—清凉散热,解暑防病。王老么的冰粉和饮料,用一个双层木桶夹层中,填棉花隔热为内胆,内放苏打和溥荷加糖和之水,有时沿街叫实或桥上摆摊。这是簇桥最好的古老的汽水了。
10、《黄白凉粉》
特色:麻辣酸味白凉粉、 五香麻辣黄热凉粉。白凉粉 由精选豆粉熬炼而成。黄凉粉用饭米磨成水粉加石灰水,用小火熬制而成。由黄伯函老板制作经营,位于桥上东边。
参考文献:1.《簇锦丝绸业小史》,作者纪廷孝;《“小成都”——簇桥》,作者余孝宁
2、《儒林祠及簇桥私塾》,作者徐永才,文章有删改
3、《簇桥志》,成都市武侯区簇桥志编纂委员会编
4、《簇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