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什么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读《论语》的经历,让我明白,不是经典不近人情,是自己的智慧还不够。经典是真正的常读常新的。 而且,智慧的人一定明白,自己豁达乐观的心态有多重要。一般老年人不喜欢搬家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但有个老人搬家前一直乐呵呵的,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已经喜欢上那个要搬去的地方了”。都是背井离乡进城为儿女看孩子,有的老人觉得哪里都不习惯,哪里都不如老家好,对离开老家来城里,感到特别无奈,觉得自己为孩子牺牲了自己,一天到晚长吁短叹,搞得子女心理负担很重,家里的气氛很不好。有的老人觉得能为子女发挥余热,说明自己还很有用,而且很重要,成就感很强,而且一家人在一起,既享了天伦之乐,又能帮到孩子,特别高兴。 “长戚戚”是格局不够大。所谓的格局不够大,一个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一个是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如果一个人格局不够大,自然是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担惊受怕,就焦虑不安了。“双减”政策落地,一大批教培机构倒下,有很多
阳光国学
以前读《论语》,没有读出里面的智慧,反而觉得孔子太絮叨,唠唠叨叨地告诉你要这样要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跟家里话很多你还不能怼回去的老人家一样。所以,年轻时读《论语》,腹诽的时候多,心悦诚服的时候少。尤其是读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里尤其不满:你说“君子坦荡荡”我没意见,你说“小人长戚戚”就过分了。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个生病不舒服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还没个牢骚了?红尘中打滚,谁还没有个喜怒哀乐了?凡此种种,面临生活中层出不穷的不如意,忧郁悲伤一下太正常了。本来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就是不开心了而已,怎么就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小人”了?孔子对人也太苛刻了。
走的路过的桥越来越多,见的人经的事儿越来越多,学会平心静气地体察反省情绪的产生与消失之后,才渐渐明白,偶尔“戚戚”一下很正常,“长戚戚”就是修行不到,还真的是“小人”啊。
“长戚戚”是智慧不够多。智慧的人明白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能够见微知著,根据细节预测事物的发展,然后顺势而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该采取行动的时候果断采取行动,抓住时机,促成成功;该收敛锋芒的时候及时收敛,保存实力,等待机会。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很多,就是眼下,那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的成长轨迹莫不说明了这一点。
而且,智慧的人一定明白,自己豁达乐观的心态有多重要。一般老年人不喜欢搬家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但有个老人搬家前一直乐呵呵的,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已经喜欢上那个要搬去的地方了”。都是背井离乡进城为儿女看孩子,有的老人觉得哪里都不习惯,哪里都不如老家好,对离开老家来城里,感到特别无奈,觉得自己为孩子牺牲了自己,一天到晚长吁短叹,搞得子女心理负担很重,家里的气氛很不好。有的老人觉得能为子女发挥余热,说明自己还很有用,而且很重要,成就感很强,而且一家人在一起,既享了天伦之乐,又能帮到孩子,特别高兴。
“长戚戚”是格局不够大。所谓的格局不够大,一个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一个是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如果一个人格局不够大,自然是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担惊受怕,就焦虑不安了。“双减”政策落地,一大批教培机构倒下,有很多网友为新东方担心,为俞敏洪担心,认为他一定特别焦虑难过,但俞敏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大家都知道,不断有人给我发问候信息,因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大家担心我会心情不好,我告诉他们,我心情一点都没有不好,甚至是心平气和的状态,理由也简单,因为所有这些教育变革都不会影响我对自己人生大方向的设定,不会影响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多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的目标——修炼自己,造福他人,这是我给新东方人的八个字。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了,都是你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心里有造福他人的信念,有危机也是转机的认识,还会为一时的不顺利而“长戚戚”吗?
“长戚戚”是信念不够坚定。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贪欲”,该我们得的,我们自然想要;不该我们得的,最好也有。我得了,我自然高兴,一看别人也得了,就会感觉这个得也不是那么珍贵;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得到的还多,立刻就化得到的喜悦为不如别人的愤怒。对财富如此,对名誉如此,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生活在患得患失的煎熬中,怎么可能不“长戚戚”呢?如果心里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有“该”与“不该”的明确界限,不该得的利益不贪,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应该承受的,都勇敢地接受,还有什么能让你“长戚戚”呢?
读《论语》的经历,让我明白,不是经典不近人情,是自己的智慧还不够。经典是真正的常读常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