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野钓一般用几号漂(解答钓友关于两支漂的使用对比疑惑)

野钓一般用几号漂(解答钓友关于两支漂的使用对比疑惑)根据公式F=1/2*C*ρ*v^2*s下面就流体力学的水阻公式作为工具再来分析一下这两支漂差异的原因。 第一个,我所说的“普通垂钓”,一般指鱼口正常。对于钓极轻口鱼的情况,当然不能忽略漂型水阻。比如,同一支漂,夏天正常鱼口可以使漂尾下降三目,冬天口轻,极致调钓搭配下如果可见半目鱼口,如果肚型水阻较大,又浪费小半目鱼吸饵的力,那么,剩下的可见的鱼口漂相就只有轻微点动或者颤动了。水面稍微有一点波纹就看不到这种点动颤动的微弱漂相了。 第二个,再次强调,对比实验的前提是,其它因素都是一样的,只一个因素不同来进行对比。要不然,两个以上因素不同的对比,就无法分辨出具体是哪个因素对结果起了多大的作用。 具体到这位钓友的两支漂,尾径和吃铅量的差别都很小,但是不但漂肚(漂身)形状差异很大,一个细长身,一个圆枣核形,而且其尺寸差异也很大,细长身的直径8毫米,也就是0.8厘米。圆枣核形的直径1.4厘米。这就是在

有位钓友问及我他的两支漂实际使用的差异的原因。他说,这两支漂尾径粗细一样,吃铅量也差别很小,只是一支漂肚为细长身,一支近圆枣核形。结果在钓轻口小鲫鱼时,差异很大。细长身的漂能看到漂相,而圆枣核形的漂经常不见漂动而中鱼。

由于我前面文章得出过“在普通垂钓中,尾径是钓组灵敏度的决定因素,吃铅量是次要的,肚型水阻相对漂尾一目长度的浮力增量来说是小量,所以不必太过在意肚型”的结论。所以我也很疑惑这位钓友的情况。于是我让他发来这两支漂的数据,看看是怎么回事。就是下面的两个图。

野钓一般用几号漂(解答钓友关于两支漂的使用对比疑惑)(1)

野钓一般用几号漂(解答钓友关于两支漂的使用对比疑惑)(2)

看了这两支漂的数据,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

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我所说的“普通垂钓”,一般指鱼口正常。对于钓极轻口鱼的情况,当然不能忽略漂型水阻。比如,同一支漂,夏天正常鱼口可以使漂尾下降三目,冬天口轻,极致调钓搭配下如果可见半目鱼口,如果肚型水阻较大,又浪费小半目鱼吸饵的力,那么,剩下的可见的鱼口漂相就只有轻微点动或者颤动了。水面稍微有一点波纹就看不到这种点动颤动的微弱漂相了。

第二个,再次强调,对比实验的前提是,其它因素都是一样的,只一个因素不同来进行对比。要不然,两个以上因素不同的对比,就无法分辨出具体是哪个因素对结果起了多大的作用。

具体到这位钓友的两支漂,尾径和吃铅量的差别都很小,但是不但漂肚(漂身)形状差异很大,一个细长身,一个圆枣核形,而且其尺寸差异也很大,细长身的直径8毫米,也就是0.8厘米。圆枣核形的直径1.4厘米。这就是在漂肚形状这个因素不同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漂肚尺寸也不同,也就是两个因素不同。(如果真要对比肚型水阻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就需要包括漂肚直径在内的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是肚型不同)。所以,这两支漂在实际使用时的较大差异,主要在于漂肚尺寸差异较大,肚型水阻相对轻口鱼吸饵的力来说,差别就较大。(这句话的简单翻译就是,如果是鱼口正常,鱼一口能拉下漂尾3目,而即使是最大水阻的圆枣核形漂肚处水阻,可以使漂尾少下降0.4目的话,还可以看到2.6目的鱼口漂相,漂型水阻相对漂尾一目长度来说就是小量。但是,钓轻口鱼时,如果鱼一口只能拉下漂尾0.5目,圆枣核形漂肚处水阻还是使漂尾少下降0.4目,鱼口漂相只有0.1目的点动了。但是,如果换作长枣核形等近流线型漂肚,水阻大幅减少,只使漂尾少下降0.1目,那么,还可以看到0.4目近半目的鱼口漂相)。

下面就流体力学的水阻公式作为工具再来分析一下这两支漂差异的原因。

根据公式F=1/2*C*ρ*v^2*s

其中:ρ为密度,v为速度,s为垂直方向横截面积,C为阻力系数。

先来看看横截面积s。两漂横截面积比为直径比的平方。即(1.4/0.8)的平方=3.06,约为3倍!

再看看阻力系数C。关于形状阻力,可查看流体力学教材。简单来说,如果一个方板的阻力系数为1则圆球的阻力系数约为0.5,而近流线体的阻力系数可小至0.08,也就是不到圆球的五分之一。见图3。不妨据此推断这两种肚型水阻的估计值。近圆枣核漂肚的阻力系数为0.45左右,细长身漂肚的阻力系数为0.15左右,于是,两者之比又有3倍的差距。

野钓一般用几号漂(解答钓友关于两支漂的使用对比疑惑)(3)

将以上两漂的横截面积比和阻力系数比代入阻力公式,则两漂受到的阻力之比就有3*3=9倍之巨!!!

9倍是个什么概念呢?即使细长身漂受到水阻只是使漂尾少下降0.1目,则近圆枣核漂受到的水阻可以使同样粗细的漂尾少下降0.9接近整整1目!

如果只是肚型不同,漂肚直径是一样的,则比值只有3倍,即,如果细长身漂受到水阻还是使漂尾少下降0.1目,则近圆枣核漂受到的水阻可以使同样粗细的漂尾少下降0.3目。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仅仅是肚型不同,其对鱼口漂相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漂肚直径也有较大差别,其横截面积的差别就是平方级的,两者相乘就使两漂所受水阻的差别急剧增大,在鱼口正常时,可能较大水阻相对鱼吸饵的力来说是个小量,两漂差异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在钓轻口鱼时,较大水阻相对鱼吸饵的力来说就不是格可以忽略的量,对鱼口漂相的影响就相对很大了。

所以,对于钓轻口鱼,需要在搭配钓组和调钓上尽量精益求精。比如,以弹性吃铅量公式选用最少吃铅量的漂;根据适合对象鱼的鱼钩,按照钩目理论选用浮漂尾径,使钩目在两目左右;尽量选用近流线型漂肚的浮漂减少水阻。如此,就是尽量捕捉到微弱的轻口鱼的鱼口漂相,增加鱼获。

调钓和钓组灵敏度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然也并不是神乎其神,毕竟都遵循了科学合理的规律。寻找这些规律,运用到垂钓中,也是一种乐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