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迤萨人出门十分讲究,规矩很多。其中最讲究的是每次组队出门,都要选择吉日吉时,在出门之前还要举行隆重的“开帮”(马队出发)仪式,向天地祭祀,祈求保佑马帮出门顺利,平安归来。由于路途遥远,山高水险,风餐露宿,出门时间长。因此,迤萨马帮在出门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出门所需的必备之物。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是: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民国20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达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迤萨人一代又一代赶着骡马,不畏艰险,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商路。迤萨马帮把这条商路称为“走烟帮”、“下坝子。”迤萨老百姓则简称为“出门。”清乾隆年间,一个内地老板在迤萨小寨红土坡仆拉村寨一带发现铜矿,由于储量丰富,很快吸引建水、石屏、蒙自、通海等内地汉人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向被内地(指建水、个旧、石屏、蒙自、通海、甚至昆明等地)人贬之为“江外”(交通闭塞、少数民族聚居、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的迤萨(今红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跃变成了众目睽睽的“小香港”、“小上海”,这享誉中外的称号,当然也是内地人赐予的,在称呼上瞬间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落差,不得不让人们对迤萨刮目相看。

迤萨一语,原是仆拉(彝族支系)语,意为高山上的开阔地带;也有人说是彝族语言,意为干旱缺水的地方。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因为迤萨确实是高山上较为开阔的地带;也是干旱缺水的地方。

迤萨原是当地土著民族——仆拉人的栖身之地。由于缺水,无法开垦农田,仆拉人靠种山地和打猎为生。

在明末清初,迤萨仆拉人居住得很稀少,只有小寨红土坡一带居住着20多户人家。距小寨坡脚红河岸边也有一个仆拉村寨,名叫斐脚,靠划船兼种山地为生。斐脚仆拉村虽然只有10多户人家,但该村仆拉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红河流域开辟了迤萨最早的马头,靠划船运盐为生,这里曾是迤萨通往外界最古老的渡口。当时,迤萨及周边思陀、瓦渣、洛孔、亏容、溪处、左能等6土司辖区(就是现在红河县各乡镇)的食盐供给都是由迤萨盐商从磨黑一带用船只水运至斐脚渡口,迤萨马帮再驮运到迤萨销售到各个土司辖区,同时也销往元阳、绿春等地。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1)

清乾隆年间,一个内地老板在迤萨小寨红土坡仆拉村寨一带发现铜矿,由于储量丰富,很快吸引建水、石屏、蒙自、通海等内地汉人前来合资开采。因铜矿兴盛,促进了迤萨商业、手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迤萨铜矿历时80余年后因矿源减少而停业。迤萨铜矿倒闭后,不仅矿工失业,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商业、手工业也随之频于倒闭。

迤萨人为了生存,于清咸丰3年(1853年),部分商人和失业矿工迫于生计,互约合股赶着过去驮矿专用的骡马到勐野井(今普洱地区江城一带,与越南、老挝接壤)开采盐矿,将土制食盐用马帮运到中(国)越(南)、中(国)老(挝)等邻国边境以物易物,换回当地土特产到石屏、建水、蒙自一带销售。此举虽然对迤萨经济有所促进,但勐野井地处瘴疾之地,人马病死较多,为了生存,迤萨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到光绪17年(1891年),迤萨商人杨洁、杨秉、姚开、孙重、周绍等人合资开设“天佑详”商号,把土杂百货驮运到缅甸、老挝、越南边界销售,购回当地的象牙、鹿茸、虎骨、熊胆等贵重药材和鸦片等商品回国出售,开创了迤萨人赶着骡马出国经商的创业史。随着国外商路的不断开通,迤萨人在国外旅居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

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是: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民国20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达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迤萨人一代又一代赶着骡马,不畏艰险,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商路。迤萨马帮把这条商路称为“走烟帮”、“下坝子。”迤萨老百姓则简称为“出门。”

迤萨人出门十分讲究,规矩很多。其中最讲究的是每次组队出门,都要选择吉日吉时,在出门之前还要举行隆重的“开帮”(马队出发)仪式,向天地祭祀,祈求保佑马帮出门顺利,平安归来。由于路途遥远,山高水险,风餐露宿,出门时间长。因此,迤萨马帮在出门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出门所需的必备之物。

桐油篾帽

那时,出门的每一个马帮汉子,都要准备一顶桐油篾帽。桐油篾帽原产于红河县甲寅乡龙普村,那时的龙普村几乎家家都编织桐油篾帽,村民们从山里砍来竹子削成篾条,选用上等的篾条编织篾帽,篾帽编好后,油上一层厚厚的桐油,桐油具有光亮润滑的特点,又可以防日晒雨淋,深受迤萨出门人的欢迎。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2)

父亲也是迤萨马帮中出门的人之一,他一生之中,据说已经出门近20次之多,这个数字看上去虽少,但对于出门经商的迤萨人来说,却不是一个小数。因为那时迤萨人出门,多数人一年甚至几年才一次。一般清明节过后出门,要到春节前才能归家,有的忙于生意,甚至要在国外呆上几年才归家。再者,迤萨人出门经商,具有金钱的诱惑力,又充满着“埋骨异乡”的危险。出门虽然可以一两次就能实现发财梦,但也有不少赶马哥死在了出门这条发财路上。因为那时,迤萨人在出门途中经常被人见人怕的疟疾病所困扰,疟疾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许多马帮汉子都死于疟疾,使许多年轻少妇成了寡妇,这也就是在那个年代迤萨有“三多”(瓦房多,金银多,寡妇多)之说。父亲出门近20次却安然无恙,这是十分幸运的事。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了许多迤萨马帮出门的故事,其中就讲到桐油篾帽的故事。他说,迤萨出门人,个个头戴一顶桐油篾帽,不管风吹雨淋,从不离身。时间长了,途中其他地方的马帮,只要看到戴着桐油篾的马帮,就知道是迤萨马帮了。父亲还说,迤萨马帮为了防止途中土匪抢劫财物,个个带着枪支,人人英勇善战,在东南亚一带有名的“三大马帮”(广东广西帮、云南帮、迤萨帮。迤萨马帮当时在东南亚一带占有重要的地位)中颇有影响,只要土匪看到头戴桐油篾帽的迤萨马帮,不敢轻易抢劫,桐油篾帽已成为迤萨帮的重要标志。

蓑衣

蓑衣,是迤萨马帮出门时的必备之物。

蓑衣是用棕片缝制而成,就像人的衣服一样,量身缝制。一般需要棕片三十多片,缝三至五层厚,长约80厘米,宽50厘米,披肩较窄,腰部较宽;边沿两侧缝有袖口,便于双手伸出,就像穿衣服或者脱衣服一样,方便自如。一件蓑衣的重量约十斤左右,可以穿上八九年,经久耐用。

蓑衣的用处很多:披在肩上,可以防寒保暖,可以防日晒雨淋;铺在地上,可以当床垫,既暖和又防潮;宿营时,可以盖在身上,像被子一样温暖。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3)

父亲出门时,母亲缝了一件厚实的蓑衣给父亲,赶着骡马行驶,父亲披在肩上,风雨无阻。凡披蓑衣行走之人,背部得到了保护,长年累月,毫无损伤。遇到烈日炎炎的天气,只要肩上披着一床蓑衣,哪怕太阳再辣,也伤不到身体;暴风雨来临,披着蓑衣赶路,不会受到风寒;宿营时,蓑衣既可以当床垫,又可以当被子盖在身上。

有一次,父亲与大马帮途径一片大森林时,马蹄声惊动了大森林的一只大老虎,那老虎突然飞一般从一棵大树旁扑向父亲,父亲转身用蓑衣护住身体,虽然父亲被猛虎扑倒在地,但由于披着蓑衣,又戴着桐油篾帽,父亲有惊无险,躲过了一难。当然,这只猛虎当场被父亲的同伴们用枪击毙。傍晚,大家燃起火堆,分享虎肉。

父亲通过这件事,更离不开蓑衣了,伙伴们也一样,凡出门,人人披上了蓑衣。

水烟筒

在那个年代,迤萨马帮人人都有吸水烟筒的习惯。每个马帮汉子,在出门前,都要准备一个水烟筒,供路上使用。

据父亲讲,他们在出门时,每个马帮汉子都有自己心爱的水烟筒,平时悬挂在马驮子上,烟瘾来时,便从马驮上取下水烟筒吸烟。一般情况下,马帮行走两小时左右,马锅头会选择适合的地方,让大家休息一会。这时,马帮汉子们个个蹲在路旁的大树下吸水烟筒,过烟瘾。少数烟瘾大的人,会边走路边吸水烟筒。因为马帮有纪律,今天到哪里,明天到什么地方,都有行程安排。因此,烟瘾大的马帮汉子,就不能安排吸烟的时间了,只好让他们边走边吸。

父亲的水烟筒是用金竹制成的,烟筒身上还用银子做成了三道箍子,烟嘴也用银子打造,水烟筒十分光亮金黄,是他的心爱之物。父亲每次出门,都少不了这只心爱的水烟筒。据父亲说,这只水烟筒跟随他出门近20年,这么经久耐用,得益于父亲平时对水烟筒的爱护与保养。

迤萨马帮人人喜欢水烟筒,除了它是吸烟的工具以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水烟里的水,经过长时间的吸烟,水里含着一种物质,就是哪浓浓的烟味,闻起来十分呛鼻子,但毒蛇蜈蚣等十分害怕这种怪味道。马帮汉子宿营时,都要在帐篷周围撒上一圈烟筒水,毒蛇蜈蚣闻到水烟筒味,纷纷逃避,不敢钻入帐篷咬人。由于烟筒水有这样的好处,迤萨马帮汉子人人吸水烟筒,个个用烟筒水防毒蛇蜈蚣叮咬。

迤萨马帮在长达百年的出门生涯中,与水烟筒结下了不解之缘。水烟筒也成了保护迤萨马帮平安出入的标志之一,因此,迤萨人在建盖中西合壁的大瓦房时,都要在屋脊上装上水烟筒的标志。

马灯

马灯,顾名思义,就是赶马人用的灯。

在那个年代,手电筒还没有发明,马灯成了迤萨马帮的必备之物。不论股份大小,不论贫与富,出门的马帮汉子,人人必须准备一盏马灯。因为马灯是风向标,是指路灯和照明灯。

据父亲讲,夜里宿营时,每个帐篷外面,都高高悬挂一盏马灯,它仿佛向一切神灵宣布,此地有人,诸邪回避。据说,一些豺狼虎豹,只要远远看到悬挂着的马灯,以为是火,不敢轻易入侵,只好夹着尾巴逃避。

有一次,父亲赶着骡马到老挝,由于那天途中下暴雨,路滑难行,不少骡马滑倒在地上,驮子掉了再抬上马背,如此反复多次。为不影响行程,大家迎着暴雨赶路,到天黑时才到宿营地。父亲发现有两匹马的马掌已经脱落,需要及时给骡马安装马掌。这时,天已黑定,父亲只好点上马灯,给马换了新马掌。次日清晨,两匹马换上了“新鞋”后,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走得飞快。

由于马灯和水烟筒给马帮的贡献很大,迤萨人在建盖新房时,都要在自家的屋脊左边装上马灯,右边装上水烟筒。

如今,站在远处,仰望着高耸迤萨的古城,那屋脊上的马灯和水烟筒格外显眼,那左边的马灯,仿佛把迤萨古城给照亮了;那右边水烟筒,让人们想起过去迤萨的先祖们出国经商的艰苦创业精神,屋脊上的两件“宝物”,成为迤萨古建筑独特的重要标志。

历史以来,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迤萨马帮出门经商,更离不开狗。每一队马帮出发,都要带上一两只狗,与马帮同往同归。

迤萨有一个姓姚的马锅头,人们都称他姚老板,他拥有骡马百余匹,佣工十余人,常年赶着百余匹大马帮,驮着当地的土布、布鞋、生铁、药材等土特产到老挝、泰国一带串换(以物易物)或用银圆购买鸦片、虎骨、熊胆等商品,再用马帮驮回国内贩卖,大赚其钱。姚老板不仅是迤萨山城的首富,而且还把商号开到了昆明、老挝等地,是山城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那年月,做烟帮生意虽然可以一夜暴富,但也冒着生命危险。大马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以上的时间在出国经商的途中。商途十分艰险,经常会遇到兵匪拦路抢劫,发生枪战是避免不了的事。姚老板的大马帮个个有枪枝,人人能英勇善战,打得兵匪抱头鼠窜。因此,只要兵匪们一听是姚老板的烟帮,便逃之夭夭。姚老板虽然不怕兵匪,但他最怕疟疾,在途经原始森林中,疟疾一旦暴发,不少马帮汉子还没走出大原始森林,就埋骨异乡......

姚老板每次出门做烟帮生意,除了组织武装大马帮外,还要带着一只狗与大马帮同行。因为狗的嗅觉十分灵敏,一旦发现“敌情”,便汪汪叫起来,马上引起主人的警觉。姚老板每一次出国做烟帮生意,都带着他心爱的大黄狗一块同去,他与大黄狗多年来形影不离,在几次与兵匪交战中,大黄狗还立过不少战功呢。有一次,一个土匪头子正举枪瞄准姚老板时,大黄狗一见,便纵身一跃,将土匪头子扑倒在地,咬下枪枝,姚老板等人便活捉了土匪头子,大黄狗勇救主人的佳话在大马帮中传为美谈。

那年春天,姚老板的大马帮又驮着当地土特产到老挝做生意。在大马帮行至黑山林时,他们在森林中埋锅做饭,大黄狗也一直陪着姚老板,寸步不离。那天清晨起来,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就要来临。姚老板急忙招呼大马帮开路,他也急匆匆地走出了黑山林。这时已是晌午时分。姚老板突然发觉自己沉甸甸的马桶包没有系在腰带上,里面装着300块银圆。还有,与他影不离的大黄狗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马桶包是被人偷了?还是遗失在黑山林里?那大黄狗呢?姚老板百思不得其解。要踅回去寻找,已经不可能,因为大马帮已经走了大半天的路。

半年后,姚老板一行满载而归,驮去的土特产和驮回的大烟都卖得了好价钱,当大马帮驮着白花花的银圆返回黑山林时,姚老板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半年前他们埋锅做饭的地方有一个马桶包,那正是姚老板遗失的马桶包。在马桶包旁,有一堆白骨,那是大黄狗的白骨。这时,姚老板一切都明白了。原来,那只大黄狗一直守候着马桶包,因为里面装有姚老板的银圆。可惜,半年后姚老板再返回原地时,大黄狗已经变成了一堆白骨......

姚老板流着泪打开马桶包一看,300块银圆分文不少,在场的马帮兄弟们无不为之感动。

姚老板含泪说:“马帮兄弟们,你们都看到了,与我多年相处的大黄为了守候着这个马桶包,它活生生地饿死了。一只狗,对主人那么忠诚,它死得其所,死得悲壮。我用要这300块银圆,为大黄安葬,给大黄上坟。”

没多会,马帮兄弟给大黄做了棺材,并到附近的村寨买来了一头肥猪和上坟用的纸钱,为大黄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姚老板还当场为大黄写了一篇祭文,他流着泪水,高声念道:呜呼大黄,世间之狗,唯你最灵,鞍前马后,六个春秋。烟帮途中,忠于职守,夜间放哨,白天行走。发现敌情,汪汪报告;主人遇险,奋勇抢救。姚升发财,有你功劳。呜呼大黄,你虽狗类,但通人性,生离死别,姚升心痛。马帮兄弟,个个垂泪,为你做棺,为你造坟,杀猪祭奠,焚香烧纸,你在阴间,保我马帮,一路平安,人人发财。明年清明,途经此地,再行祭奠,呜呼哀哉,大黄大黄!

布鞋

迤萨的布鞋很出名,它不仅深受马帮汉子们的欢迎,而且还受到老挝、缅甸、泰国等边民的欢迎。

如今,在老挝的华侨,只要老人去世,都要穿上一双新的布鞋,据说只有穿布鞋去世的老人,灵魂才能升入天堂。这一习俗与迤萨一样,迤萨老人去世,同样要穿布鞋,因为只有穿着布鞋的人,灵魂才会升入天堂,在那边的世界才会幸福。

在上世纪初期,迤萨马帮出门时,只要驮着布鞋,就可以赚钱。当时,迤萨许多妇女靠做鞋为生,她们把自己做好布鞋交给马帮,就可以出售换回银圆。

迤萨布鞋做工讲究,选用土棉布做鞋邦,因为土棉布是迤萨人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纱、自己织成的土布,既揉软又结实,穿着特别舒适。迤萨布鞋讲究质量,选用竹笋叶、棕片和土布做材料,再用浆糊裱成的“革博”(迤萨方言,用浆糊把五六层土布、竹笋叶、棕片裱起来晒干后做成的鞋底,称革博),鞋底的表层再用白土布包裹起来后,用底线(用棉花自己纺成的一种纯棉线)一针针密密麻麻地把鞋底缝好,然后再把鞋邦缝上。一双漂亮的布鞋就算完工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人都穿母亲做的土布鞋。我从出生那天开始,就一直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直到参加工作领了第一次工资后,才开始穿上胶鞋,后来又穿上了皮鞋。

母亲做鞋十分辛苦,白天要到地里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时分才点着煤油灯低着头在一心一意地做鞋,一直要做到深夜。这样一来,一双布鞋至少需要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好。做布鞋,最难最累的就是纳鞋底。因为鞋底是用笋叶、棕片、革博和棉布做成,约有1.5厘米厚,纳鞋底十分吃力,厚厚的鞋底,首先用擂针把鞋底穿透,再用针线顺着穿透的针眼一针针密密麻麻地串起来。纳鞋底非常费劲,需要有一定的力量。为了不损伤手指和手掌,母亲纳鞋底时,手指上戴着一道铜箍子,针就抵在铜箍子上,然后用力,针线才能够穿透厚厚的鞋底。这样,纳一双鞋底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如果只是夜晚纳鞋底,至少需要半个月左右。

穿布鞋也很讲究,不懂得方法的人,穿新鞋时如果不注意,往往会把脚磨出水泡。会穿布鞋的人,都掌握了这样的穿鞋经验:穿新鞋时,不能走远路,更不能像现代人一样穿着新布鞋去跑步锻炼身体,或去打球等。走远路或锻炼身体时,需要穿旧布鞋,因为旧布鞋非常软合,不会磨脚。因此,如果穿刚做好的布鞋,只能休闲散步,穿上一个月后,就像旧布鞋一样软合舒适了。这就是迤萨人穿土布鞋的经验。

听母亲讲,父亲每次出门,都带着许多布鞋出门做生意,每次都能赚到钱。当时,布鞋作为迤萨特产,在东南亚一带很畅销。父亲说,老挝人称迤萨马帮是“大朝人”,对迤萨的布鞋更是情有独钟,因此,迤萨布鞋在老挝倍受欢迎。

迤萨马帮不仅卖布鞋,自己出门时也喜欢穿布鞋。父亲出门时,要带上几双七成新的布鞋,因为七成新的布鞋比较软和,不会磨脚。父亲讲,他出门一趟,要穿破五六双布鞋。因为几乎天天赶着骡马走路,风吹日晒雨淋,很费鞋。

至今,迤萨仍有做布鞋的老人,甚至一些年轻的姑娘媳妇们也有人会做布鞋。在大街小巷,有专门卖土布鞋的商贩,她们边做边卖,生意说不上好,收入也谈不上高,但她们仍然喜欢做土布鞋。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它体现了迤萨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豆鼓

“豆豉是迤萨马帮的味精”,这话千真万确。

在上世纪初中期,迤萨还没有味精,家家户户都用本地生产的黄豆制作豆豉。方法是,先将黄豆在水中浸泡一夜,待胀大变软后舂(或磨)成细渣。取洁净并脱过籽实的荞杆,晒干放在盆里或石板上点火烧成白色的灰末;将百分之五至十左右的荞杆灰拌入豆渣内,放适量的盐和辣子面、花椒粉等配料,掺少许温水和匀,然后捏做成小孩拳头般大小的扁圆小团,再摆放到簸箕里,用稻草盖上,搁置在背荫通风处,让其充分变腐发酵,待散溢出阵阵特有的浓香时,豆豉就这就做成了。豆豉具有储存期长的特点,经蒸熟晒干放置在火塘边上,保存两三年也不会走味,依然芳香扑鼻。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4)

豆豉既可作调味品,亦可单独做菜。掰一小块豆豉在火塘边烘烤至芳香四溢时捏碎拌进菜肴中,味道别具一格,既香又鲜。另有一种做法是,在锅里放油把豆豉炒香后,铲到碗里再加点汤,配些苤菜根、香柳、大芫荽等佐料,就成了一碗常用的蘸水。平时菜淡季节,在火塘边烧一块豆豉下饭,也能催人食欲,大饱口福。

迤萨马帮在出门时,人人都带着自家制作的豆鼓。父亲每次出门时,都在马驮上装一袋豆鼓,每天吃饭时,就着火塘烘上一块,芳香扑鼻,催人食欲。

据父亲讲,有一次,老挝一个头人也喜欢吃迤萨豆鼓,他嘱咐父亲下次出门时驮着一驮豆鼓到老挝。父亲下次出门,果然驮着一驮迤萨豆豉到老挝,交给头人。头人非常高兴,立即将迤萨豆鼓分给亲友们品尝,深受老挝人的欢迎与好评。

豆鼓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作用,出门人经常爬山涉水,披荆斩棘,有时难免难会有创伤,如果伤口出血、被蜈蚣叮咬等,吃饭时吃一块烘香的豆鼓,伤口不易发,也不易感染。过去,没有疫苗,在迤萨,谁被狗咬了,或被猫抓伤,传统的偏方就是让受伤的人赶快吃点豆鼓,预防破伤风。

腊肉

迤萨的腊肉,既黄又香,色泽透亮,味道十分鲜美。

每到农历十二月,许多人家杀猪腌腊肉,不杀猪的人家也要买上二三十斤来腌。迤萨人腌腊肉时,首先要挑选上等的食材:一是猪的饲养年限必须在一年以上;二是选用肋肉(迤萨人称三线肉,即肥瘦有三层)腌制;三是不能用母猪肉,必须选用腌割过的公猪肉。配料也很讲究,食盐、八角、草果、辣椒、茴香籽、白酒等一应俱全。腌制时选用一个大铝盆,把肋肉切成长条装于盆内,用配料搅拌均匀后再放入适量白酒,然后盖上盖子捂上二至三天后拿到房顶上晒至半干即可。

红河县迤萨古城春节游玩人多吗(侨乡红河迤萨大马帮)(5)

在迤萨周边的乐育、甲寅、宝华等哈尼山寨,有条件的人家专门建有一间熏烤房,把腌好的腊肉一排排整齐地吊在熏烤房内,烤房内设置一个烟窗,让烟雾在烤房内循环熏烤腊肉。墙外建有一个灶眼,熏烤时不停地把半干半湿的松毛叶放入灶膛,点火后让燃烧的松毛叶冒出浓浓青烟直奔熏烤房。这时,熏烤房内烟雾弥漫,一串串吊在烤房内的腊肉被烟雾熏得又黄又亮,芳香扑鼻。一般一周后打开熏烤房就可取肉,包装出售。

迤萨的腊肉透着松毛叶的青香,油而不腻,不论是蒸、煮、烤等,味道十分鲜美爽口。

由于腊肉方便携带,味美,深受迤萨马帮的欢迎。因此迤萨马帮出门时,都把腊肉选为必备之物。

父亲出门时,母亲都要准备一袋她亲手腌制的腊肉给父亲驮在马驮上,途中吃饭时,取下一块腊肉,放到锣锅里与米饭一块焖,芳香扑鼻。天气寒冷时,他还喜欢吃炒腊肉,放点生姜丝,喝上二两白酒,既开胃又保暖。因此,腊肉是父亲出门必备之物。

当然,迤萨马帮出门必备之物,除以上所述之外,有的还自备针线,衣服破时自己缝缝补补;自备一些感冒药;还有马掌、马钉、炊具等日常用品 。我家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出门时常用的铜锣锅。

可见,当时的迤萨马帮,虽说是出国经商,生活却很清苦。为了节俭开支,自备的东西较多。就连沿途的伙食费,马锅头也专门安排马匹驮着银圆,有专人负责采购食材,大家同吃一锅饭,统一开支,统一核算。

如今,迤萨马帮出门的时代,早已时过景迁,在红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迤萨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今日的侨乡红河,更辉煌、更灿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