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荐季直表原文译文解释(趣味考据伯)
钟繇荐季直表原文译文解释(趣味考据伯)「伯、仲、叔、季」之「伯」也有「孟」之称,东汉班固 《白虎通·姓名》指出「嫡长」称「伯」,「庶长」为「孟」:《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 单 、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杜预注:伯仲叔季,总谓诸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这里说的是东周周悼王姬猛和姬朝争夺权位的历史事件:【子朝之乱】,这里的「伯仲叔季图之」,是指帮助姬猛复位姬姓诸侯晋、鲁等姬姓诸侯国。东汉郑玄注《仪礼》指出「伯、仲、叔、季」乃「长幼之称」:
一、引言前几天讨论在讨论史上最迷你的青铜鼎嬴霝德鼎的时候,谈到金文中显示该鼎的主人兄弟排行为「季」,我因为疏忽大意将其说成「老三」,很快就有细心读者指出我的错误,同时该读者建议,让我谈一下古人兄弟排行字「伯、仲、叔、季」。
本文正是从训诂考据的角度,以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谈论古之兄弟排行字「伯、仲、叔、季」的称谓来源及汉字字源。
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
二、「伯、仲、叔、季」称谓考在传世文献中,「伯、仲、叔、季」四字当做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表示「姬姓诸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 单 、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杜预注:伯仲叔季,总谓诸侯。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这里说的是东周周悼王姬猛和姬朝争夺权位的历史事件:【子朝之乱】,这里的「伯仲叔季图之」,是指帮助姬猛复位姬姓诸侯晋、鲁等姬姓诸侯国。
东汉郑玄注《仪礼》指出「伯、仲、叔、季」乃「长幼之称」:
《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伯、仲、叔、季」之「伯」也有「孟」之称,东汉班固 《白虎通·姓名》指出「嫡长」称「伯」,「庶长」为「孟」:
《白虎通·姓名》: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
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东汉《释名·释亲属》释「伯、仲、叔」为「兄弟之称」:
《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父之弟曰仲父;仲,平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
所以,从传世文献来看,「伯、仲、叔、季」作为「四兄弟排行」之字,来自汉人之说,大致在汉代形成。
例如更早的经典《尔雅·释亲》就没有「伯、仲、叔、季」为长幼四兄弟一说。在汉代以前,「伯、仲、叔、季」就是一个泛称。
换句话说:「老二、老三、老四」也不一定就是「仲、叔、季」,「老二、老五」也可能叫「叔」。
比如: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周武王兄弟」的排行,并不是和「伯仲叔季」完全对应: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 ,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 ,次曰成叔武,次曰 霍叔处 ,次曰康叔封 ,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
周武王是老二,并没有「仲」的称谓,「管叔鲜」是老二,却称为「叔」,周公老三没有「叔」的称谓。武王以下除周公以外,都称为「叔」,只有最小的称为「季」。
周公的第二个儿子,按道理应该称作「仲」,但是却称为「伯龄」,也即所谓的蒋伯龄,「蒋」为封国。
这也跟出土文献是一致的。出土金文中「伯、仲、叔、季」是常见字,确实表示过「长幼」,但不一定兄弟长幼排序完全一一对应。而且金文中「伯、仲、叔、季」也可以表示女性。
日本汉学家江头广博士就认为汉儒误解「伯仲叔季」的称谓,其实是上古时代「氏族交换婚制」表示辈分的遗留。【注1】
说个比喻:西周时期,「姬」和「姜」两个氏族有很长联姻交换婚历史:
- 「姬伯」和「姜仲」联姻,所生子女称为「叔」
- 「姬叔」和「姜季」联姻,所生子女称为「伯」
如此循环,如下图所示:
引自【注2】
比如:在山西曲沃出土的晋国王室青铜器显示,晋侯家族表示长幼只用「伯、叔」:
注2
2003年在陕西眉县出土的逨盘,上有数百字的长篇铭文:
逨盘铭文记载下了西周单氏家族的完整世系:
引自注2
这个世系包括「逨」在内,共有八代,单氏家族并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承,世系中只用「伯、仲、叔、季」大略表示兄弟次序,不是「一二三四」的精确排行。
引自注3
比如:上表中的7代单公【龚叔】,根据单五父青铜壶的铭文,实际上排行老五,但他却称为「叔」:
单五父壶的铭文
在殷周金文中,「伯、仲、叔、季」也被常用表示女性。如:
- 西周《伯姬簋》,铭文「伯姬作鼎」,「伯姬」就是女性:
《殷周金文集成3350》
- 战国《陳逆簠》有「元配季姜之祥器」之句,如下图:
《殷周金文集成4629》——陈曼簠铭文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上古历史层累的造成。
先秦经典多在汉代集结,汉儒以为当时一些制度、称谓、风俗,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都是这样。
比如:「天子驾六、九鼎八簋,三皇五帝,天干地支纪年」,都是从三代到秦汉之间渐渐形成的,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
所谓的「大禹铸九鼎」不过是战国时代的古人的说法,更早的大禹时代不存在「九鼎八簋制」。
汉儒对先秦经典的注解,很多都是以今注古:用当时的情况是解释古代,从《左传》可以看出,春秋时代是用「伯仲叔季」代指「众诸侯」的,表示诸侯和周室之间存在血缘和联姻关系。
所以,「伯仲叔季」之起源,就是当时殷周媵婚制度下,用以表示长幼和辈分,且男女不限,到汉代则专门表示四兄弟长幼之序。
三、「伯、仲、叔、季」字源考伯
《說文》:「伯,長也。从人,白聲。」
「伯」始见于小篆,形声字,「伯」初文就是「白」,甲骨文、金文中都是用「白」表示「伯」,当时「伯」字还没有造出来。
郭沫若认为「白」像「大指头」之形:
古今字形演变:
引自注4
在甲骨文中,「白」表示「老大」或者「方国首领」,也假借表示「白色」的「白」,如:
《合集》36511:多白(伯)正(征)盂方白(伯)炎
《合集》903:白豕、二牛。
也假借表示数量「一百」:
《合集》1039:「尞(燎)白(百)人」(一百个人牲用于祭祀)
不过,甲骨文的「白」和「百」字形稍有不同,甲骨文的「百」就是「一、百」两字的合文:
那么,「白」字的本义「拇指」很少用,假借义占据了「白」字,所以,后来就为本义造了一个后起字形声字:「擘(BO4)」:
「伸出大拇指」可以说是超语言的手语,意思不言自明:你是老大、你真棒、优秀,
所以,「巨擘」一词就是「大拇指」的意思,引申表示「首位、老大、杰出、优秀」的意思。
《孟子•滕文公下》:「於齊國之士 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趙岐注:巨擘 大指也。
好,我们再来理一下这个演化链条:
形的分化——「白」象「拇指」之形,本义是「拇指」,引申义「首领、老大」,本义「拇指」被后起字「擘」承担,引申义被后起字「伯」承担。
音的分化——假借「白」分别表示「白色」的「白」和「数量100」,「白色」这个意义最常用,所以,假借义占据了「白」。
意义过多就要分化造字,不然影响记录语言的精确性,从「白」分化出「百、伯、擘」。四个字分别承担的职务情况是:
- 白——假借义
- 百——假借义
- 伯——引申义
- 擘——造字本义
所以,这个「白」字还是挺有意思的,不通汉字之学,你根本想不到「擘」与「白」的关系。
「白」字另有一说,高鸿晋认为是「貌」之初文,我觉得比较牵强,郭沫若之说较佳。
注5
仲《说文》: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聲。
「仲」始见于小篆,也是一个后起字,初文为「中」,殷周金文中表示都是用「中」表示「仲」。
如《辛中姬皇母鼎》、《中父辛爵》的「中姬」「中父」也即「仲姬」和「仲父」:
《殷周金文集成2582》
《殷周金文集成8630》
「中」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象形一种「旗帜」或者「测风仪」,引申表示「中央」。
注6
「伯仲」之「仲」正是如《释名·释亲属》所释,取「位在中」之意。
所以,「仲」为「中」之分别文,加「人」部造「仲」字,分担「中」的部分职务。
叔「叔」完全就是一个假借字,也就是借的一个同音字表示,「叔」全字像「手持木杙掘地」之形:
所以,许慎在《说文》中说汉代汝南的方言中「叔」表示「挖芋头」:
《说文》:叔,拾也。从又,尗聲。汝南名收芋爲叔。
总之,「叔」的本义大致就是「挖掘」的意思,古文字学家李守奎的解释甚合吾意,引用过来:
注7
古今字形演变:
注7
其实,「叔」的本字是「弔」,「弔」「叔」上古音相同,「弔」全字像「人背缴矢」之形,指古代贵族的田猎游戏「弋射」:
汉代画像砖上的「弋射图」:
郭沫若认为「弔」的后起字为「缴」,吴大澄认为系箭而射是男子的事情,所以「弔」作为男子的美称。也就是说郭沫若认为是假借,吴大澄认为是意义引申。我个人倾向郭沫若之说:
注8
甲骨文中「叔」表示地名,殷周金文中「弔」表示「慰问」,也表示「淑善」、「伯叔」之「叔」。
西周以后,渐渐开始有少量「叔」字表示「兄弟字」,到战国以后,「叔」完全取代「弔」。
「弔」的古今字形演变:
注9
金文中大多数时候是以「弔」表「叔」,用「弔」比「叔」多,举一男一女两个例子,
- 《虢叔旅钟》中的「虢叔」写作「虢弔」:
《殷周金文集成239》
- 《大師作叔姜鼎》中「叔姜」是一个女人,「叔姜」写作「弔姜」:
《殷周金文集成2409》
季《说文》:季,少偁(称)也。
「季」从「禾」从「子」,会意兼形声字字,会意「幼小的禾苗」,「子」也是声符,「季」是「穉、稚」之初文:
「季」引申表示「幼子、兄弟中最少者」,再引申表示「季节、朝代的末期」,
注10
「季」造字本义很简单直接,引申过程也比较容易理解,从「幼禾」引申为「幼小」:表示兄弟姐妹中最小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兄弟长幼之称「伯仲叔季」源自周人,最初只是一个泛化称谓,且男女通用,到汉代演变成男性四兄弟的精确称谓。
「伯、仲、叔、季」造字本义分别是:
- 「伯」「仲」为「白、中」之后起字,「白」本义为「拇指」,「中」本义为「旗帜」。
- 「叔」则为假借字,本义为「挖芋」,这个「兄弟字」最初是假借「弔」表示,「弔」之本义为「缴矢」。战国以后固定用「叔」字。
- 「季」为「稚」之本字,本义为「幼苗」,引申表示「幼小」。
另外,表示「老大」的「伯」字也称作「孟」,《白虎通》认为「庶长」为「孟」。「嫡长」为「伯」
「孟」字从「皿」从「子」,根据我看到的一些材料显示,「孟」的造字本义,跟先秦时代蛮族「食长子」的习俗有关。当然,本文已经很长,此问题需要另文考证。
--------------
参考资料- 江头广(1969),姓考 : 周代の家族制度,风间书房,页329-366
- 刘华夏 & 刘克甫. (2008). 伯仲叔季与西周晋侯世系. 考古(4) 72-77.
- 张天恩. (2003). 从逨盘铭文谈西周单氏家族的谱系及相关铜器. 文物(7).
-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695
- 季旭昇 (2010),《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页646
- 同注4,页58
- 同注4,页224
- 同注5,页661
- 同注4、页720
- 同注4,页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