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 升平署脸谱乾隆皇帝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当时另一朝鲜使节柳得恭写了《圆明园扮戏》一诗: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作者:观复居居

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 从八月初六到八月十五,每日早上5时到下午3时,连续十天,乾隆皇帝追完了一部相当于240集的大剧。 当时来访的朝鲜使节徐浩修的《燕行记》记载了当时的场景,这样整日早起看戏对于一个八旬老者,不得不说是一个体力活,当然,这也挡不住乾隆追剧的热情。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1)

乾隆皇帝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另一朝鲜使节柳得恭写了《圆明园扮戏》一诗:

清代 升平署脸谱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其中《升平宝筏》便是这部剧名,改编自《西游记》,一共十本,二百四十出戏。《啸亭续录》记载了改编的缘由:

“乾隆初,纯皇帝(乾隆)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演唐玄奖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 于上元前后日奏之。”

张文敏便是张照,为刑部侍郎。乾隆七年设乐部,张照因精于乐律,被任命审定乐章,撰进曲本。康熙时便设南府,负责培育演员,选派太监学戏为“内学”,也有民籍伶人为“外学”。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2)

清乾隆 粉彩西游记图马蹄尊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升平宝筏》这部戏主要是唱昆腔和少部分的弋腔,昆腔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昆剧,乾隆时期红极一时;弋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清末便衰退了。而1790年的万寿节(皇帝诞辰)戏剧的热度也促使四大徽班进京。他们将二黄唱腔介绍到京城,“乱弹”逐渐风靡,最后逐渐形成了京剧。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3)

夜晚的畅音阁

古代虽然没有杜比音效、双声道、4d影像,不过会玩、会享乐的乾隆帝,秉持着对于戏曲的热衷,砸巨资修建各种戏台。配合戏台的机械设备,人员调动,展现出丰富的舞台效果,行头华丽,场面宏大,变幻异常。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4)

清乾隆 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最先在圆明园建了自己的第一座三层戏台——清音阁(被毁),后在热河避暑山庄也建了一座清音阁(被毁),可惜两座今已不存。而在紫禁城修建的三层戏台——畅音阁,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除此之外,长春宫戏台是中型戏台,漱芳斋内的小戏台也是乾隆经常听戏之所。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戏台用途不同,三层大戏台则为了一些特殊节日上演大型神鬼戏曲所用。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5)

清代三层戏楼一览表

摘自《清宫三层戏楼结构新探》

关于三层舞台效果到底如何?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 三层台之间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根据剧情需要,可升降演员、道具等,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四层台面能够自由运用、转换 演员可以在各层中穿梭表演 增加了舞台表演的立体效果。戏的内容不外两类:神仙、菩萨或历史人物来向天子祝寿;外藩仰慕天朝,不远千里来朝贡。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6)

1983年李翰祥导演的《垂帘听政》于紫禁城实景拍摄,当锣鼓声响,大戏唱起,时隔多年,畅音阁再次演上了猴戏。利用了辘轳转动,耍金箍棒的孙悟空从天而降,三层戏台站满了各路神仙。大概我们也只能从中感受到乾隆追剧时盛况的一二。当然,这样的实景拍摄也是空前绝后。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7)

电影《垂帘听政》截图

乾隆虽然是戏迷更是帝王,追剧捧剧的背后更有文教统化的目的。乾隆抓戏曲,无非是一禁,二改,三创。《升平宝筏》保留了《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大量内容,但改编后绝非《西游记》本意。凡是对于玉皇大帝和西方路上国王的讽刺描写,在《升平宝筏》都一笔勾销。再加佛祖和各路菩萨神仙登场直接赞颂大清和乾隆本人。这些戏靠技巧、排场取胜,其演戏真正的目的无非是粉饰太平、彰显国威。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8)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的场景

1793年马戛尔尼率使团访华,乾隆为了这次来访特意在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开改编了《四海升平》的内容。该剧的主要介绍了文昌君率众神仙前往热河避暑山庄晋贺乾隆大寿,途遇海龟精率水怪阻扰,众星神与龙王等擒获海龟,一同至御前祝寿。为了这次来访,文昌君一出场便对乾隆一番赞誉,然后唱到:“故有英吉利国,仰慕皇仁,专心朝贡。。。”

乾隆一登基就把他大卸八块(乾隆不但是追剧的汉子)(9)

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

詹姆斯·吉尔雷

从马戛尔尼方面的回忆可知那天的戏演了5小时,《四海升平》为倒数第二出。马戛尔尼的日记里对这次观剧有详细记载,碍于语言不通,他认为这是关于大地与海洋的联姻,对于其中一些特殊装置比如“鲸鱼”能够喷水印象深刻。。。。。他心中真正着急的是在热河没有机会向乾隆提出此行真正目的——开拓中国市场,说服乾隆取消中英贸易的种种限制。

这大概就是属于大清帝国最后的海内升平了,清代末期国力日衰,而满清权贵对于戏曲的热爱却丝毫未减,王公贵族们捧角、唱戏、流连梨园不甚枚举。而在清代刚刚入主中原之时,吸取明朝教训,顺治为防止贵族和官员沾染“颓靡之气”种种举措。历史总是让人不甚唏嘘的。

参考资料:

苏兴. 《升平宝筏》与《西游记》散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 (03)

【荷兰】伊维德. 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6)

张净秋. 清宫三层戏楼结构新探[J]. 戏曲艺术 2010 31(2)

朱家溍. 故宫退食录[M]. 紫禁城出版社 2009

叶晓青. 乾隆为马戛尔尼来访而编的朝贡戏[J]. 南方周末 2010 (1358)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