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姓从哪里来的(苍洱拾)
贵州石姓从哪里来的(苍洱拾)清嘉庆二十四年,太高祖石龙章购置下关西大街,东至四方街口、西至西文巷、北至文明街、南至街沿的大面积房地产分与五子,各自均承两套院另七间铺面,即后世之石友兰“中和祥”、石友椿“大有庆”,又发展“缅甸分号”、“新大有庆”下关分号、石奠侯“同兴堆店”和“裕丰恒”,后继发展“裕泰店”、石友竹“德荫生”、石友桂“广裕祥”,石家嫡系弟兄九大商号,同心协力,相互扶持,通天下货,聚天下财,走正道,正则通,通则大!【下关“大有庆”商号史略】滇西重镇下关,自古为“西南丝绸之路”之蜀身毒道与滇藏盐茶马古道枢纽交汇之处,历代兵家必争咽喉之地。商贾云集,英才辈出;苍洱毓秀,人文荟萃。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此时,苍山斜阳峰向身边的朵朵白云轻轻的微笑了一下……天下四行,士农工商,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东南亚地大物博,南
苍 洱 拾 遗 ——下关“大有庆”石氏家族五百年
作者石荣康
近期收悉大理龙尾关修纂文献物志一文,奈何年少离家,客居昆明,趋赴图书馆查阅残余史料、咨询当地老人们:近一个世纪,下关西大街石家嫡系九大商号和家族十位将军之历程,按图索骥促成此文。难免顾此失彼,有所遗漏。
滇西重镇下关,自古为“西南丝绸之路”之蜀身毒道与滇藏盐茶马古道枢纽交汇之处,历代兵家必争咽喉之地。商贾云集,英才辈出;苍洱毓秀,人文荟萃。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此时,苍山斜阳峰向身边的朵朵白云轻轻的微笑了一下……
天下四行,士农工商,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东南亚地大物博,南北出产不同,商旅不行,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重商实是富国强兵的重要一环。立国之本在于赋税,历代农占其七,商占其三,商人行商交税实是强国固本的大事。
如二哥世策所见,以下关石家的发展历史,似可较为全面而较深地展示西大街作为下关经济发展源泉之所在,或可视为察砂点穴,其来龙去脉即可一目了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推而广之,苍洱大地之所以冠之以文献名邦,人杰地灵,是有其深厚的生活痕迹及其历史沉淀。由此,也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六朝古都保护的重要意义。
【下关“大有庆”商号史略】
清嘉庆二十四年,太高祖石龙章购置下关西大街,东至四方街口、西至西文巷、北至文明街、南至街沿的大面积房地产分与五子,各自均承两套院另七间铺面,即后世之石友兰“中和祥”、石友椿“大有庆”,又发展“缅甸分号”、“新大有庆”下关分号、石奠侯“同兴堆店”和“裕丰恒”,后继发展“裕泰店”、石友竹“德荫生”、石友桂“广裕祥”,石家嫡系弟兄九大商号,同心协力,相互扶持,通天下货,聚天下财,走正道,正则通,通则大!
下关“大有庆”商号始建于清代,取“大有可观,普天同庆”之意,西大街一进三院(第三院含大型马厩),四合五天井、走马转楼阁之商业场所,后世人称“老大有庆”(原下关三小对门,大理州医药公司所在处)。“大有庆”商号掌门人石友椿(1907-1986)系龙尾关西门巷6号院石龙章嫡曾孙,父石宣候,字用臣,携幼子石友椿移步西大街创业。1926年石友椿临危执掌下关“大有庆”商号,力挽狂澜才开创出“大有庆”新局面。他用毕生的心力和智慧为下关一带的经济繁荣、中缅国际贸易发展、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十五年(1926年),19岁的石友椿只身探寻神秘艰险的滇缅商旅之路,1934年开始与缅甸商号“福协和”合股经营。从永胜、临沧等地采购黄丝、茶叶销往缅甸,远赴异国他乡,致力于开拓缅甸国际港口贸易市场,创建了“大有庆”缅甸曼德勒分号。下关商会副会长石友椿(会长石富春)与夫人赵玉槐夫妇以诚信为本又善待员工、服务细致周到,吸引众多商家前来经商,驻店商家有:喜洲商号复春和、天德祥、协丰、成昌、成记、董家、杨家等,以及缅甸的进出口商号。“大有庆”商号从临沧、凤庆、昌宁、景谷、景东等地购来茶叶,在此按不同品种,如春中、春尾、清明前春茶、清明后春茶、雨水、谷花、老叶等“大有庆”品牌的茶货分别加工包装后销往省外和国外。砖茶沱茶销往西藏,在藏区有极好的信誉,深受藏族同胞欢迎。自唐以来,一千三百余年的盐茶马古道,此时,在“大有庆”商队的脚下,再次被相继延伸到雪域高原的四面八方。又购回西藏和内地的土特产、药材、皮毛、沙烟、瓷碗等物资销往缅甸瓦城(曼德勒)、腊戌、密支那及印度等地;从“大有庆”缅甸分号以及“福元祥”、“福协和”缅甸商号购回洋(煤)油、汽油、洋(棉)纱、玉石、木材等境外物资,销售给美孚石油公司、国家贸易公司和“永昌祥”商号。此时,常多达上千匹骡马的“大有庆”商队,无畏山高路遥天堑沟壑,沿途风餐露宿,遭遇瘴气疟疾毒虫叮咬、野兽侵袭又土匪强盗伏击,雇佣三支镖局武装押运……之后,石家弟兄商号开举下关汽车运输先河,率先购置十一辆美国福特牌、道奇牌汽车,创立“安达”汽车运输公司,逐步替代了马运输。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石家弟兄商号虽坐商行商,但世代秉承先祖文脉诗礼之家族文化,对子孙的启蒙教育不苟懈怠。虽亿万家产,但克己自律,勤善致远。家中绫罗绸缎、皮料洋货不计其数,掌门人常年身着布衣长衫,久洗发白的阴丹士林布姊妹装,脚穿自家纳底配帮布鞋,俭朴得体感人至深。唯有应酬待客,出入官宦乡绅豪门,方着西装革履旗袍配饰,尽显大家风范,不失尊贵体面。管教子女,从不溺爱,言行举止,饮食起居,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吃饭坐姿端正,长辈动筷晚辈才能端碗拿筷。盛饭不准舀中间,总角年少者不容自己掂莱,更不准莱盘中挑来捡去;扒饭进口每次只能扒两口,称之为“一扒金,二扒银,三扒四扒花子形”。饭粒掉桌上,捡进自己碗里;掉地上,捡进狗盆里。吃完饭,碗筷放整齐,向诸位长辈一一道“慢请”,才能离桌而去。膳房标准,每歺一荤两素,一汤两咸菜,只有逢年过节,或祭祖之日,才是儿女们饕餮大餐之时。早起床、睡觉前必须先到长辈前请“早安,晚安”……一应家风世代传承。石家商号宽厚仁爱,助困解难有口皆碑。店中无论先生伙计、管家使女遇有急难之事,只要知道都及时解囊相助;亲朋好友,街坊邻里只要登门开口,或钱或物、或借或送、或多或少都无空手而归者,尽显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大家风范。“裕泰店”创始人石奠侯过世,妹丈撰写之挽联,对仗工整、文采过人:
上联 避兵同入蜀祗思光前裕后却携手患难两省 始属鄉情 继结知交 终成姻娅 况乎步青雲 攀丹桂 共战棘围 驚烏各纷飞 未唔于今卅载外
下联 創業复旋滇将見否去泰来最伤心孤寡一門 上抛老父 中鲜兄弟 下遗童孫 更以奉白帚 抱红衾 甫增造室 梦熊空有望 那堪作古九秋中
石家妇女不让须眉,历代巾帼比比皆是:赵玉槐、杨天香、石富春、阎兆麟、刘彩仙、石静英、孙宝玉、傅启英……石家妇女相夫教子恪尽其守,内务操持井井有条;生意洽谈诚信守约,运筹帷幄胜人一筹;公道中允出言九鼎,笃礼崇义尽孝尽节。或被载入《大理县志》第十册、或被后人传为佳话美谈,千古留名世代流芳。伯祖母石杨氏天香(云骑都尉杨锐山之女),夫君石铭勲宦居黔地,还滇省亲途染重疾,英年早逝。石杨氏天香年方廿六,手书《绝命辞》八章,吞金殉节。民国五年(1916年),大总统黎元洪颁赐匾额,褒题“心坚匪石”四字,赞其节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有庆”艰苦卓绝之诚信经营,商业实力迅速壮大,续买东至西大街尾,西至下关茶厂(老厂),北至洱河边,南至沙河埂地面45亩,兴建“大有庆”分号“新大有庆”,及外围附属经营场所。四合五天井、走马转楼阁,大院小院、院院相套之华丽豪宅:飞檐反宇、雕梁画栋,六尺招牌“新大有庆”四字气象正大、风骨遒劲,黑底鎏金高悬门首;雕廊石砌极其精美,名贵木材富丽考究,为世人称道的豪华商业兼民居(其中部分多余房屋店铺租给四川“宝元通”商号)。有史料记载:“是年,下关“大有庆”、鹤庆“福庆店”、腾冲“洪盛祥”三大商号形成下关西大街商业贸易三足鼎立之势……” 此时,石友椿捐资、并捐地一万五千平米支持修筑320国道滇缅公路,让公路从自家宅院中顺利经过,把“新大有庆”产业从中(今下关建设西路至龙溪桥路段)一辟两半。下关旧城拆建时,曾有北京几位教授和当地学者极力呼吁:“保护喜洲下关重要商帮遗址!”“石家的漫漫历程作为下关文化历史的一道风景......”
1951年“老大有庆”“新大有庆”部分产业转变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原康藏茶厂)的生产经营场所,即新中国成立后“中茶牌”下关茶业贸易的开创者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在此基础上并入喜洲“永昌祥”、“复春和”、“茂恒”几家茶商,改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响应周总理发出的爱国归侨号召,石友椿从“大有庆”缅甸瓦城(曼德勒)分号带回下关39驮大洋(银元),结义弟兄缅军总司令吴奈温将军护送至中缅边境,前来接应的快马队,经九谷、畹町昼伏夜行运回下关无偿支援家乡建设。被侨务以及民政部门誉为“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重大经济贡献的爱国资本家!”
民以食为天,商以国为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石荣康的爷爷石友椿的一生和“大有庆”商号为家乡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² 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出资协助政府救济安置灾民。
² 1935年捐款重建下关黑龙桥以及子河桥,方便群众日常生活。
² 1938年捐资、并捐地一万五千平米修筑320国道滇缅公路,让滇缅公路从
自家宅院中顺利经过,由此把“新大有庆”产业从中一辟两半。
² 民国二十八年参与无偿捐资修建喜洲五台中学。
² 1941年日军轰炸保山,传播细菌造成滇西霍乱病大流行,携手亲家“大德堂”药房免费义诊送药,救活无数群众。
² 1942年至1944年间,多次接待并犒劳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多次向中国远征军医院捐款捐物。
· 捐款重修弥陀寺,为佛教信众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² 1944年投资入股兴建下关玉龙电站、玉龙电力公司,让家乡人民从此告别“点洋蜡、水火油灯”的昏暗时代,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工业文明的发展。
² 1946年资助下关滇剧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滇西地区的戏剧文化发展 做出贡献。
² 1948年与乡绅汪袖恒、“洪盛祥”董彦臣携手,无偿投资重建下关一小“大有庆”石友椿包锅底,全面承担资金不足部分。
² 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家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捐款。
² 1950年淮河水灾,出资协助政府救济安置灾民。
² 1950年参与捐款修建下关新桥,将原有木面桥改建成为6孔10米的石拱 桥,方便下关到大理的汽车通行。
² 1951年剑川鹤庆丽江大地震,出资协助政府救济安置灾民。
² 1951年支持国家建设,将“老大有庆”、“新大有庆”转变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的生产经营场所,即新中国成立后下关茶业贸易的开创者之一。
· 1952年石友椿响应周总理发出的爱国归侨号召,从“大有庆”缅甸曼德勒分号带回下关39驮大洋(银元)无偿支援家乡建设,被侨务及民政部门誉为“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重大经济贡献的爱国资本家!”
² 1952年“大有庆”以大部分房地产为代价,石荣康的奶奶赵玉槐为抗美援朝捐献巨资,购买苏联米格-15战斗飞机,被下关推选为人民代表;后续资金不足部分“大有庆”又全面承担“包锅底”。
² 60年代支持国家建设,无偿提供西大街三间临街铺面和五间大面积住房等等具体事例,数不胜数……
1986年4月石荣康的爷爷石友椿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出殡之日,上千群众自发悼念,连绵上千米的送葬队伍从关迤大中丞街一直延续到下关正阳街,沿途路祭香案不断……他的一生以诚信为本,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和爱国情怀有口皆碑,在滇西地区享有极高的威望!
一个多世纪以来,“大有庆”家族在苍洱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足迹,用路来证明了一部部沉甸甸的书...... 有情、有义、有口碑;有史、有爱、有传承!下关老大有庆、缅甸曼德勒分号、新大有庆分号、同兴堆店、裕丰恒、裕泰店、中和祥、德荫生、广裕祥,石家嫡系九大商号和家族十位将军:石洲(中将)、石寿胞兄盛家兴(中将)、石岗(少将)、石晓(中将)、漾濞亲家田钟毅(中将)、田钟谷(中将)、田钟琪(少将)、田浓(少将)、下关马崇兴(少将)、马崇六(中将)等家族血脉相连、心手相牵,史称:“九大商号,石半城”以及关迤血缘宗亲、奋斗在科研、艺术、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子孙后代们,为中华之国防、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坚实有力的贡献,奏出了世纪之壮阔交响!实为:先祖英灵一脉存,胜地绍芳千枝茂;星河移转千帆舞,宗传后稷道脉长……石家子孙有自信:山可以更换季节,但高度不会失去!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关石家子孙必将秉承自己经世致用的家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下关石氏家族简略】
石姓起源,据《春秋》《史记·卫康叔世家》载:西周初,卫康叔姬封八世后裔公孙碏,字石,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孙骀仲以祖父之字命氏,称石姓。此石姓支派与吾下关石氏家族似无传承渊源。
另一较少之石姓支派,自唐朝犹太民族经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海路由浙江宁波沿海渐入内地,人数日益增多,宋元达顶峰。宋真宗诏:“归我华夏,遗留汴梁。”犹太民族由此植根中国,他们的姓由宋真宗赵恒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石”来自“示巴(Sheba)”希伯来语。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开封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赐姓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部分石姓犹太人不仅从事商业活动,还逐渐参加军队、行政、教育、艺术、医疗,从宁波沿海各地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云南大理下关石氏家族明朝自浙江宁波而来,鼻祖石简,字廉伯,号玉溪,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三甲探花进士;曾得王阳明亲授,深谙心学要诣。《明史-献征录》记载:历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吏部文选清史司、湖广按察使之职。嘉靖十七年任都察御使、云南巡抚,督大理、蒙化、鹤庆、丽江、永宁、景东、镇源、楚雄、姚安九府卫所及土司兵。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历评:“为人廉洁严毅,文修武治皆有良法,所到之处多有政声。”其子:镇远大将军石定柱;其孙:昭勇将军石经,弃官修道,道教下关第一代传人;曾孙:监军都尉石崑;玄孙:石汝高;来孙:太和知县石宝……世代传承,繁衍至今。
明清石氏一族名人录:
明代:石文庄(五品)、石玉生(六品)、石简(从二品)、石定柱(三品)、石崑(四品)等。
清代:石佐善、石邦齐、石景芬(大学士)、石世汉、石光化(大学士)、石焕章(三品)、石治棠、石鸿韶(大学士)、石葆坚、石象宏(大学士)、石镇伍、石启魏、石崇基(大学士)、石宝、石铭勳、石珍章……(浙江和云南共计50多位文武官人员,未一一列出)清设翰林院,置掌院大学士五至从二品,因掌院大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储备官员的名义长官(评聘分开)故官方不做详细记载,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
大理下关“大有庆”商号,近代家族宗亲名人点滴:
石荣康伯父石洲(中将军衔),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抗战结束后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伯父盛家兴(中将军衔),“裕泰店”石寿胞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1937年回云南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3师少将参谋长,出滇抗日血战台儿庄,后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46年任第九十三军副军长,随部赴东北。1948年3月任第九十三军中将军长,驻防锦州,兼任锦州警备司令。后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院长刘伯承)、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等。
大伯父石堽(上校军衔),“中和祥”石友兰次子,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工兵科,叶剑英同学,留校任教两期;后随马崇六将军赴南京工作,因考察马其顿防线极有建树,即被调往南京国防三厅。新中国成立后任漾濞副县长兼秘书长;夫人闫兆麟,1942年云南陆军测量学校毕业,上尉制图官,曾在云贵川测绘地形图坚持抗战,后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女抚养成才,感人至深:
四姨公马崇六(中将军衔),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五期工兵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历任孙中山侍卫士官,广州大本营参谋、北伐军第6军51团团长、工兵指挥官等职。抗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全国工兵总指挥官,授中将军衔。1942年在千钧一发之际,下令炸断怒江惠通桥。后荣获二战“太平洋国际勋章“。1946年炸毁南京梅花山汪精卫钢墓。后赴日本定居,成为著名书法家、日本天皇书法老师。1975年受周总理的邀请,邓小平的亲切接见、朱德专设家宴接待。
伯祖父马崇兴(少将军衔),13岁赴“天顺昌”商号缅甸瓦城(曼德勒)分号执掌家业;自幼与“大有庆”石友椿结义金兰,情义颇深;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十九期,曾任93军18师副师长、93军代参谋长、昆明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曾参加南京保卫战、云南卢汉起义等。解放后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等。
大姨公田钟毅(中将军衔)号冠五,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田冠五少年时期在昆明读书,虽家境殷实,但往返昆明、漾濞两地都必须步行,不骑马坐车,三十余载戎马倥偬,虽冲锋陷阵身经百战,未曾受过一处创伤,如有神助,时人颇称神奇;少时立志报国,曾参加同盟会,从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直至八年抗战;1943年因战功升任50军中将军长,抗战胜利后先后任23集团军副总司令、25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国大代表, 1949年率部在成都起义。解放后任四川民革筹备委员、川西行署监察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
姨公田钟谷(中将军衔)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后历任护国军第一支队队长、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二军军长、广州孙中山大本营高级参谋、滇桂联军独立第二旅旅长等职。
姨公田钟琪(少将军衔),抗日爱国将领。
表叔田浓(少将军衔)赵韵琴之子,客居泰国;60年代、80年代曾为中国代表团访问泰国的安全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堂兄石岗(少将军衔)原解放军云南防化部部长,与石晓(中将军衔,北部战区副政委兼北部战区陆军政委)是著名的“父子将军”。
堂兄石世龙“裕泰店”石富春长子,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教授,曾任云南大学纪委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云南省社科联常委、云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等。
堂兄石世泽“裕泰店”石富春次子,中国水电十四局第三完中校长,支部书记,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优秀教师:
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亲侄女(图左一),嫁入石荣康姑父大理富商“鼎盛号”时的全家照;她因分娩去世,遗下一子杨榆鑫,成年后又与“中和祥”石友兰孙女石曼华喜结连理:
堂兄石鸿彪“中和祥”石友兰族长之孙,家族工作倡导联络人,50多年来为下关石氏家族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石荣康与四叔马旭云书法作品)
石荣康,“大有庆”石友椿嫡孙,亚洲爱乐(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中音”电子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影视音乐工作委员会理事、云南省文化厅艺术专家委员会专家、云南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交响乐作品、电影音乐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四叔马昶云(教授,省政协委员,大理医学院创始人之一):马崇兴将军之子,马崇六将军侄儿;曾祖父马恩溥(1820-1875),咸丰年间进士,官至安徽学政、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从二品)等。家藏光绪亲笔《帝师诰封》毁于文革。世代与石家“大有庆”即结义又联亲,心手相牵,情义颇深!苍洱拾遗,庚子年赠书:艺海拾珍“千年龙关地,风花雪月景;无愧家国事,石马亲友情!”79岁摄于石荣康家中。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之见,大部分图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