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她们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们在等待道歉)
希望她们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们在等待道歉)陈金玉被日军强暴时14岁,从1939年到1945年长达6年时间里,她被日军肆意摧残。从日军慰安所逃跑后,她躲到了山里,即便家里人上山告诉她日军战败投降的消息,她还是不敢相信。韦绍兰被掳走的时候24岁。那是1944年的冬天,韦绍兰所在的村子遭到日寇洗劫,她抱着年仅一岁的女儿被日军士兵掳走,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在日军“沙子岭慰安所”遭受了3个月非人折磨,受到了无数蹂躏。那一年,她们同样是花样年华,憧憬着爱情,等待一场属于苦难中国人民的胜利,然而,胜利还未抵达,痛苦却已经捷足先登。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军队在亚洲国家先后强征数十万妇女,并将其送入奴役、残害女性的所谓“慰安所”。折磨一生的梦魇在最美的年纪拉开序幕,它像一个幽灵,缠绕着她们的往后余生。她们穷尽一生,想要用平静普通的生活,掩盖住“慰安妇”这三个残忍的字。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綦欢
今天是一个浪漫的日子,在传说故事里,牛郎织女这一天将在天上的鹊桥相会,现实中你或许也有一个不错的约会。
今天是一个承载着近乎绝望的伤痛的日子,以纪念数十万计曾惨遭日军蹂躏、凌辱和摧残的女性。
那一年,她们同样是花样年华,憧憬着爱情,等待一场属于苦难中国人民的胜利,然而,胜利还未抵达,痛苦却已经捷足先登。
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军队在亚洲国家先后强征数十万妇女,并将其送入奴役、残害女性的所谓“慰安所”。
折磨一生的梦魇在最美的年纪拉开序幕,它像一个幽灵,缠绕着她们的往后余生。她们穷尽一生,想要用平静普通的生活,掩盖住“慰安妇”这三个残忍的字。
韦绍兰被掳走的时候24岁。那是1944年的冬天,韦绍兰所在的村子遭到日寇洗劫,她抱着年仅一岁的女儿被日军士兵掳走,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在日军“沙子岭慰安所”遭受了3个月非人折磨,受到了无数蹂躏。
陈金玉被日军强暴时14岁,从1939年到1945年长达6年时间里,她被日军肆意摧残。从日军慰安所逃跑后,她躲到了山里,即便家里人上山告诉她日军战败投降的消息,她还是不敢相信。
……
这是留下名字的她,还有很多个无名的她。
日军侵略中国河南期间,一队“慰安妇”跟在列车后面步行10天,到达日军驻地后,等待她们的是一个师团的充满兽欲的日军官兵。在满洲里,严寒中死去的“慰安妇”的尸体被日军扔到雪地里,任凭狼群撕咬。
随着日本法西斯一步步走向灭亡,日军兵源严重不足。“慰安妇”又变成了护士、脚夫、甚至编外战斗人员。日军投降时,炮楼中的“慰安妇”被武装起来,充当炮灰。她们被告知:最后一颗子弹是留给她们自己的。
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约40万名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包括逾20万名中国妇女。
她们渐渐老去,忍受着痛苦与煎熬。她们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上面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
有人说,她们在等待道歉,而日本政府在等待她们死去。
“他们必须给我们一个道歉,还我们清白,他们应该低头认罪……我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和他们斗争!”这是被称为中国“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对日诉讼第一人的万爱花生前留下的一句话。
万爱花是一名抗日老战士,十多岁加入了儿童团,并被选为儿童团团长,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年少的她曾被日军三次抓入慰安所,遭受非人虐待、性侵,全身多处骨折,终身不育。
1992年12月9日,62岁的万爱花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首次慰安妇国际听证会上,以亲身经历控诉50年前侵华日军对自己惨无人道的蹂躏和摧残。
此后,她又数次到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出席国际听证会和控诉大会,并与其他受害妇女一起,状告日本政府对其造成的性暴力伤害,要求其谢罪并给予经济赔偿。
万爱花老人的一生都在和来自日本的刽子手斗争,过去是为了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后来为了迟到的正义。
只是,万爱花的心愿最终落空了。直至今日,日本政府仍不承认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国家责任,始终否认“强迫性”,甚至放任右翼分子百般抹黑慰安妇受害者。他们妄图通过拖时间的伎俩直到全部受害者的离世,以实现“死无对证”的卑鄙目的。
作恶者知道,曾被他们伤害过的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目前,经认证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仅剩10余位。历史不会留给她们太多时间,当她们离开了,历史将可能被歪曲成某些人期待的那样;没有了她们的铁证,指证日军二战性暴力侵害的未来路途将会更加艰难。
铭记历史,就是绝不能让历史任人篡改与涂抹,记住历史真实的样子,记住曾经流过的血与泪。
创伤已然存在,我们只有继续与否认战争罪行者作斗争,站在全体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立场上,坚决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这是唯一给40万慰安妇受害者一个交代的办法。
今天的幸福从来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它是“有价”的,是昂贵的,是饱受摧残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等等无数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
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曾经付出过如此沉痛的代价,才不会因为今天的安逸而忘乎所以,不会用无知掩盖麻木,才能真正懂得何为敬畏。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